您的位置  西安魅力  生活

长安大学杨志强教授团队在国际地学顶级期刊EPSL发表研究成果

原标题:长安大学杨志强教授团队在国际地学顶级期刊EPSL发表研究成果

日前,长安大学地测学院杨志强教授团队博士生田镇等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发表了题为《喜马拉雅南部(尼泊尔)Mw 7.8地震震后余滑与粘弹性松弛的时空变化》(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afterslip and viscoelastic relaxation following the Mw 7.8 Gorkha (Nepal)Earthquake)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是杨志强教授团队与美国阿拉斯加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中国地震局等单位30年来围绕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壳形变与地球动力学合作研究的成果之一。

研究利用2015年尼泊尔Mw 7.8地震引起的地表瞬态位移约束震后余滑(afterslip)与粘弹性松弛机制(viscoelastic relaxation),估计出近场的震后变形将持续~18年之久(图1)。地震发生之后前2年的近场位移主要由余滑引起,后2年以粘弹性松弛为主;而远场的地表形变主要受控于粘弹性机制。根据震后的余滑的分布与历史地震,研究得出喜马拉雅山南部与西部(尼泊尔地区)在未来发生强震的概率较高。研究认为区域横向非均匀流变结构能较好地解释GPS震后形变:青藏高原下地壳为瞬态粘度5e+17 pas、稳态粘度5e+18 pas的粘弹性层;而印度板块为~50 km厚的弹性岩石圈。

此前该团队于2019年1月4日发表在国际期刊《亚洲地球科学》(《Journal of Asian EarthSciences》)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南部的构造变形趋于“弥散式”分布,而此次研究中提出的下地壳粘弹性特征可能是地表弥散变形的诱因之一。这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不仅提升了对该地区地震活动性的认识,也为青藏高原的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Letters》(EPSL)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顶级期刊,是国际82种自然指数期刊之一,ESI论文地学类排名第5。该文章的第一作者为田镇博士,杨志强教授为通讯作者,长安大学为该研究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