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魅力  生活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走亲戚”?采访多位年轻人和父母他们这样说

  “互联网中所谓的‘断亲’,并非是一种断绝亲戚关系,主要表现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简单讲就是基本不走亲戚。”2022年,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发表的论文《青年“断亲”:何以发生?何去何从》中提到,“断亲”行为确实呈现了年轻化特征。

  通过调查发放并回收的1200份有效样本显示,18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基本不怎么与亲戚联系”;18~25岁、 26~30岁的“90后”年轻多数人只是“偶尔与亲戚有联系”。绝大多数的“90后”及“00后”的年轻人,家里如果没有事情就几乎不与亲戚联系。这说明青年“断亲”现象确实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华商报记者浏览网络平台中的留言发现,对于为何“断亲”,网友也纷纷给出了不同答案,有的表示是亲戚太八卦,“我工作亲戚说我还不找对象,我找对象他们说我不结婚,我结婚他们说我不生孩子……”也有网友表示是生活压力大、没有过多空余时间和资金,“走动需要经济维持,多的不说,水果总得提百来块的,而接待客人的人家也需要好菜好饭招待,经济压力本身就大的家庭,交往过多肯定会增加负担。”

  也有网友表示“随着年纪的增长,会越来越认识到亲人的重要,家人的爱永远不可缺失”“下班后和家人聊聊天,感觉也挺放松的。”

  5月9日,华商报记者对线后年轻人以及他们的父母,通过两代人的视角,听听她们是如何看待“断亲”这一社会现象。

  27岁的王雨菲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但也是一名“南北混血”,父亲是北方人,母亲是南方人,爸妈结婚后定居西安,在王雨菲的眼里,她的老家就是西安。

  王雨菲的父母家的兄弟姐妹都有7个,一共14个小家庭,40多名亲戚,但跟王雨菲有往来的亲戚不到5人。“爷爷、外公外婆还在世时,我会跟着爸妈隔两三年回爸爸的老家或者妈妈的老家过春节,记忆中不管回哪个老家,见到的都是‘陌生面孔’,在爸妈的介绍下才知道原来这位是大姨、这位是姑父,直接与亲戚接触、见面的时间可能三年里不到一周。”王雨菲说,家里老人去世后,回去的次数就更少,平时的往来就只有除夕夜在微信家族群里发红包的互动。

  王雨菲认为,受地理位置、时间因素等影响,客观原因上导致她很少有和亲戚往来的机会,情感上自然会疏远,甚至就从未贴近过。在爸妈眼里,她似乎有些没有人情味。“我也想每个月都能去亲戚家串门,但现实却是几年才见一面,与亲戚相处自然不如与朋友相处起来舒服。”王雨菲说。

  对于王雨菲的想法,母亲张女士表示,也许是现在的年轻人想法不一样了,但并不会责怪于孩子什么,“我们像她那么大的时候家里条件苦,亲戚间帮忙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感情也就很深,现在的孩子从小不愁吃穿,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和亲戚来往不密切也能理解。”张女士认为,以自身经历来说,家人间的感情永远是最牢靠的,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也应该多和家人们多来往来往,以后生活中遇到什么事互相间也有个照应,家人永远是避风港。

  “等孩子们也为人父母后,他们也许就会自然意识到亲情的重要性,这份亲情是断不掉的。”张女士说。

  2000年出生的小陈表示,自己一度十分“厌烦”亲戚们,他们总是问东问西,总拿自己的成绩和其他家孩子比较,但随着一些事情的发生,他也慢慢理解父母对于亲戚那份感情的重视和难以割舍。

  “老话说打断骨头连着筋,疫情严重时,我一个人在西安上学,反而是平日里‘不顺眼’的亲戚通过各种方式打听我的情况,关心我的身体状况,一句句关心穿越距离的限制极大程度安慰了我,只剩下感动和温暖。”小陈说,后来回家才听父母说起,之前和他最不对付的小舅妈还主动提出要来西安接他回家,但被父母劝下了。

  小陈说,往日里总是听父母唠叨,说自家亲戚逢年过节当然要来回走动,当时他只觉得没有必要,见面了也很少说话,平日里微信更是不怎么聊天,但随着这些年自己和家中遇到不少急事时亲人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后,他也慢慢做出了改变,意识到了亲情的重要性,“没事微信聊聊天,节日送上祝福和问候,节假日中去走走门,和家人一起也能感到很幸福。”

  小陈的爸爸认为,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与人交流,与亲戚几乎断亲,首先是因为沟通不了,没有共同话题,年轻人生活在网络里,在如今发达的社会,一切都是智能化,生活、学习都几乎不求人,可以在网络上学到。

  “年轻人出门,左邻右舍见了就问:毕业了吗?谈对象没?在哪工作?五花八门、七嘴八舌,问的年轻人面红耳赤。好与坏不敢诚实回答,让年轻人感到不舒服,压力很大,所以说他们能不出门尽量不出门,能不社交就尽量不联系,这就是现今社会。”小陈的爸爸说,之前不理解,现在孩子怎么跟自己之前不一样,但是现在看的多了,了解的也多了,不能说完全就同意孩子的看法,但也表示尊重。时间越来越长,网络使用越来越多,大家反而越过越远,可能之后还会有变化吧,谁知道呢,时代变得那么快。

  对于“断亲”的现象,95年出生的尹一表示,能理解网友口中对于断亲的概念,因为确实会存在家长或者周围的亲戚无形之中带给孩子的打击和压力,让孩子无法接受亲戚长辈的训斥但又不敢直言。但对于她来说,亲情也会带来温暖。“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很注重‘家风’的环境,家族庞大,但是父母以及其他长辈们对孩子们都是疼爱而不溺爱,会支持我们做自己想做的事,选择自己想生活的城市和职业。不会过多的干涉儿女的个人生活,但会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尹一说,虽然亲戚多,但是从小爸妈就会让我认清每个亲戚怎么称呼,逢年过节的时候,见到长辈也是其乐融融和谐相处。

  尹一觉得,她现在处于被长辈保护宠爱的年纪,但“断亲”更像是年轻人对生活不满的一种宣泄,年轻人所谓的“断亲”可能正是因为缺少了这种轻松温暖的家庭环境,因为在外工作已经很疲惫,所以回到家只想要一个温暖的港湾,而不是听家长的催婚、催考公考研和指责。“注重家风,更重要的不是注重孩子在世俗意义上的优秀,而是要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让长辈不再只是一味训教,也让晚辈不再只是默默低头一言不发,而是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感受亲情的美好。”

  尹一的妈妈说,年轻人的断亲,要从多个方面考虑,不能单纯的定义为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人情味,没有亲情的理念,而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生活工作压力特别大,觉得传统意义上亲戚之间的来往没有时间,也会很累。

  “我们这一代或者我们上一代都是比较传统观念的一代,传统观念中就会把亲情关系看的特别重。但有些亲情间的来往其实还是处于表面关系, 更深层次的来往我觉得没有太多的意义,反而耗费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很大,不会将更多的时间耗费在这里。”

  对于现在年轻人的情况,要理性对待。家里都是独生子,工作生活压力大,在外拼搏一年,仅有的假期回来还要应付亲戚的询问。在外混的成功还好,一些不如意的年轻人回家亲戚问长问短,问收入问工作问感情生活,导致年轻人比较有压力不愿意走亲访友。

  1、城市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父辈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城市定居,年轻人和亲戚们并没有在一个城市,生活上没有交集,接受的教育不同,价值观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生活圈子。

  2、人际需要: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人际交往渠道的多元化,青少年更喜欢个性化、灵活化的交流方式,网络满足了他们人际方面的心理需求,使现实关系中的亲情淡薄,情感疏离。

  3、自我意识:当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就会实现自我提升,年轻人更关注内心世界,自我意识增强:如兴趣喜好、情绪状态,对于不能提供情绪价值,不能给予情感支持的关系,就会屏蔽,减少,从而构建个人空间,确定人际边界。

  “家长们需要了解,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他们承担的责任,多理解,多倾听,多问年轻人努力工作的过程,少问获得了什么结果;多问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情绪体验,少激励、少指责、少支招。”杨逍说,年轻人需要懂得,父辈在特定的生活背景下形成了时代性的观点,带着尊重的态度,正面表达自己的想法,真实的告诉目前的生活现状,真诚的说明内心的边界感,不回避,不打岔,不退缩。

  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也在对于年轻人“断亲”现象中研究中提到,虽然由于经济、社会、技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导致中国传统亲戚关系的嬗变,年轻世代呈现了“断亲”现象,但随着“90后”“00后”青年群体逐渐走入婚姻并成为父母之后,他们便创造出了自己一代的核心家庭……更为关键的是自己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人父母。大多数人在成为父母的那一刻,才会真正长大、懂事,学会感恩。这种家长心理的变化,便包含了亲缘唤醒的过程。等到他们成家立业、为人父母时,相信他们同样会唤醒亲缘关系,成为新一代国家和社会的中坚,成为家庭的核心守护者,承担起亲缘关系维系者的使命。今日之“断亲”青年,总会有“认亲”的一天,迟早而已。

  @今后余生:以前爹妈在的时候没感觉,现在才知道爹妈不在了,亲戚也断了,你想回娘家都没地方回。

  @木景:虽然这是这个时代的普遍现象,但我还是期望多点人情味,因为我们变得太的孤单,我还是坚持多和表亲走动,不管他们做什么。

  @忍冬:去见一年见不到几面的亲戚,两两相对默默无言,然后又挂上虚伪的笑容礼貌的客套,临了走时在对对方一切做一个自己的评价,不累吗这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