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生活  网事

线上读书会|苏东坡的美食地图

  史睿(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志远(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永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回顾和梳理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及理论资源,对于未来艺术学的长久发展,无疑是切实且必要的。基于此,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特举办“中国艺术概念史”系列论坛,拟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概念的起源、范畴、内涵、本质、功能、特征、衍变规律等展开讨论,旨在对“艺术”概念的发生及发展史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本场为系列论坛第四期。

  关于“滇”和“云南”之名的由来,似乎是老生常谈的地名掌故,事实上,围绕二者的地理解释及其经典知识的形成,不只是地理学、语义学、地方史志编纂的认识范畴,还是一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史。本次讲座,云南大学历史系张轲风教授将重新加以梳理,并据此揭示王朝国家体系下的文化精英是如何借助地理知识、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建构云南与中央王朝的关系脉络和国家认同的,进而解析云南内地化进程中经典地理知识的解释转向。伴随着这一转向,作为地理实体的山水,也存在一个由意识形态不断阐释和重塑的景观驯化过程。

  嘉宾: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定浩(诗人、评论家)、熊阿姨(《时尚先生fine》执行主编)

  文学经典作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成长,但回望文学史,许多经典作品都是在一种固定的性别视角下定格完成的,从中可以看到一系列具有父性特征的意象和隐喻,甚至女性作家的作品也流露出“身份的焦虑”,在无意识间认同和强化既有的性别结构。本场活动邀请到女性文学研究学者张莉、评论家张定浩和现长报道作者、编辑熊阿姨,希望以新的性别视角重新介入经典文学的讨论,并从中找到对当下写作的启发。

  嘉宾:吕启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熙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庆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欧阳奋强(演员)、孙伟科(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笛安(作家)

  1982年3月,署名“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红楼梦》正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并成为向全国发行的《红楼梦》通行读本,又简称为“新校注本”、“红研所校注本”。四十年来,人文社的这部堪称当代传播最为广泛的《红楼梦》读本,对于红学研究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几代读者阅读《红楼梦》的记忆也与之相关。8月20日,我们将举办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出版四十周年纪念暨2022年修订新版发布会,邀请多位学者、作家、文艺工作者,回顾出版历程,分享阅读记忆,发布新修订版信息,致敬为传播经典付出辛劳的前辈学人,引导大众品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在谢林和黑格尔看来,斯宾诺莎的实体具有一种先天性的缺陷:它是静止不动的。果真如此吗?本讲座试引入德勒兹的动力学解释,阐述斯宾诺莎实体运动的可能。与此同时,我们力图指出:斯宾诺莎将实体等同为现实性的做法,从根本上瓦解了潜能-现实的运动结构,使得实体不具有向更高潜能阶次发展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实体仍旧是不动的。谢林和黑格尔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决心改造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将非存在的自由和实体结合起来。然而,谢林和黑格尔的改造在解放精神的同时,将实体形而上学推向了唯心主义,注定会错失斯宾诺莎实体学说的精髓——作为太一的整全。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从斯宾诺莎到谢林和黑格尔的实体观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不如说他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哲学观:一个追求超越精神、主客消融的大全,一个追求精神主宰一切、“理性统治世界”的形而上学。两种哲学没有高低,更难言对错,而是共同构筑起了人类精神的伟大整体。文学&电影——说不尽的“网格本”

  嘉宾:贾樟柯(导演、编剧)、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麦家(作家、编剧)、麦家(作家、编剧)

  文学和电影,独立又共生。文字的魅力与影像的精彩,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成就?随着文学与电影各自的发展,这两种艺术形式还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8月22日,我们将举办“文学&电影——说不尽的‘网格本’”直播活动,主持人陈鲁豫将与贾樟柯、戴锦华、麦家、董强用四小时对话文学与电影,畅谈从网格本中走出的那些经典电影,探讨文学与电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从蜀地孤女到临朝称制,刘娥究竟是如何攀升到权力之巅的?对于宋代的历史发展有何影响?又带给今人什么样的启示?《隐秘的女皇:北宋刘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作者刘云军以刘娥为切入点,描写了北宋的制度、历史发展和与之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出北宋运行的逻辑,为大众了解北宋真宗朝、仁宗朝初期的真实历史开启了一扇大门。8月22日晚,我们邀请刘云军来到直播间,与大家分享他的这本新书。当世界的一半被隐去——《看不见的女性》+《发光的骨头》读书会

  女性在哪里消失、不被看见?女性为何不被看见?女性不被看见的世界,后果何在?8月24日晚,我们邀请《看不见的女性》的责编欧阳钰芳,与大家一起聊聊《看不见的女性》和《发光的骨头》这两本书。

  嘉宾:童金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生物系教授)、刘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在长达46亿年的地质历史中,曾发生过五次影响生命进程的大灭绝事件。其中,无论是灭绝率最高、致使95%生物灭绝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距今约2.52亿年),还是人们最熟知、终结恐龙时代的白垩纪末大灭绝(距今约6600万年),这些灭绝事件看似距离我们非常遥远,但却能给当下的我们很多启示。站在地质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尺度上,古生物学家如何理解这些现象?这些大灭绝事件,对于我们当下有哪些启示意义?8月19日晚,我们邀请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生物系教授童金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俊,并由《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陈璐担任主持,做客北京SKP,聊聊发生在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以及背后所隐藏的生命演化秘密。

  嘉宾:蓝蓝(诗人、作家)、周晓枫(作家)、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乐旻(外交学院外语系教师)

  艾米莉·狄金森——19世纪天才诗人,比肩惠特曼、对美国文学做出重大独创性贡献的现代主义诗歌先驱,博尔赫斯“私心敬重”的女作家。一个多世纪过去,我们仍对这位“谜”一般的天才女诗人充满好奇。天真浪漫抑或理性思辨,狄金森的生活究竟拥有怎样的面貌?狄金森的诗作中能否看到19世纪的“女性意识觉醒”?除却传主本身,传记的魅力还能来自何处?本次活动,我们特邀诗人蓝蓝、作家周晓枫、文学评论家张莉,以及《我居于无限可能: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译者乐旻,四位不同身份、不同领域的女性因狄金森相聚于此,与读者一同探讨狄金森的诗歌热情与传奇人生,挖掘她的创作及成就给当下的我们带来的启示。

  嘉宾:汪民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夏可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念(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身体实存着,性/别化的身体铭刻了清白无辜的差异记号,这个记号从未得到规定,在虚无和模糊的氛围里,感觉的辩证才有了呼吸的空间。而空气被遗忘了,爱欲的火焰奄奄一息。辩证不能运用于主客关系,辩证应该在主体之间,铸造双重回路,这个回路就是澄明的建筑术,在物理-科学空间之中铸造另外的空间。保留性/别的归属感,感觉自身绘制的点线面体如容器,这正是性差异,也是存在-虚无最为慷慨的馈赠……8月20日下午,我们邀请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夏可君、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念、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杨光,做客SKP-S,一起来探讨爱欲、身体、直接性、绝对性、现实性等议题,共同探寻在知识止步的地方,哲学是如何出发的……

  作家水木丁相信,人和人之间是讲缘分的,人和电影之间也是这样。在什么时候,看到什么电影,得到什么样的慰藉,都像是一场相遇。她把从电影中收获的感动与启发尽数写下,结集成随笔作品《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书中,水木丁谈论了近六十部影响人生的电影,话题涵盖爱、成长、梦想、亲情、创伤、生死……8月20日下午,水木丁将携随笔集《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与韩松落、王恺相聚PAGEONE五道口店。在这个天高云阔的午后,让我们聊聊电影与人生,感受灵魂与灵魂触碰的瞬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晚清史研究名家系列讲座之二,邀请朱浒谈谈洋务运动。朱浒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国灾荒史、社会经济史、晚清史,代表作有:《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洋务与赈务:盛宣怀的晚清四十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等。

  “我是谁?”“为什么总觉得孤独?”“怎样面对失去?”这是我们终生都在思考的哲学问题。《小雨滴和他的15个怪朋友》以漫游哲学奇境为主线,在生动有趣、跌宕起伏的冒险故事中蕴含了有关理想追求、善与恶、物质与精神、自由与共生等线日晚,嘉宾周小舟、宋燕群将用碎片化的趣味小场景深入浅出地带孩子感受哲学。

  你为追星做过哪些事?不同圈子的追星方式会有不同吗?追星这些年有什么变化吗?一些粉圈的内幕大公开……这是一场轻松的《偶像失格》对谈会,关于“追星”的那些事,我们这一次都聊透!本场活动邀请了两位介于娱乐圈与大众中间的朋友,以一个相对较为特殊的视角来聊聊饭圈文化和这些年看到听到的追星故事。

  嘉宾:黄沂海(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马尚龙(作家)、沈嘉禄(作家、媒体人)、邢建榕(上海市档案馆编研部主任)、管继平(作家、书法篆刻家)

  文化随笔集《天下熙攘》,系作者从事金融文博研究之余撰写的文饭小品,视角独特,文笔流畅,熔史料性、趣味性、文学性于一炉,字里行间,可以感悟到海派金融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风雅情致。本周六下午,我们邀请该书作者、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馆长黄沂海,该书序言作者、作家马尚龙,以及沈嘉禄、邢建榕、管继平等嘉宾做客上海香港三联书店举行新书签售分享会。

  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葛剑雄写史——中国历史的二十个片断》,是知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写给大众的书。他以深厚的史学功底,敏锐的史家视角,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照相式的呈现。8月20日,我们邀请葛剑雄教授做客上海上生新所茑屋书店,从一位历史学家的角度,重新观察中国历史的细部,回味和思考历史中的智慧。上海|大作家面对访谈者时的焦虑——《巴黎评论》系列新书分享会

  1953年春,第一期《巴黎评论》出版,在刊登原创小说、诗歌之余,这本初出茅庐的文学杂志意外再造了一个古老而崭新的文体:“访谈”。2012年春,《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首次出版,意外开启了简体中文版《巴黎评论》系列这个旷日持久的图书译介项目。转眼十年过去,《巴黎评论》系列已出至第十本,其中的众多访谈也已为国内读者所熟知。在《巴黎评论》系列出版十周年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7》新书出版之际,我们特邀请资深书评人马凌和《三联生活周刊》主笔、《巴黎评论》译者贝小戎于8月20日晚做客朵云书院·旗舰店,聊聊《巴黎评论》,以及被它重新定义过的“访谈”这种文体。

  嘉宾:顾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林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施瀚涛(策展人、写作者)、祝羽捷(作家、策展人)

  自1980年代,随着“四月影会”“陕西群体”“北河盟”等民间摄影团体的涌现,中国摄影的现代转型重新启动,并形成了一个中国摄影家通过摄影追求自主观看权利的文化景观。四十年间,中国当代摄影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何种探索?在刚刚出版的《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一书中,本书作者、著名摄影史家顾铮教授,以专题讨论和个案研究两条线索,回顾了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勾勒出中国当代摄影图景。8月21日,顾铮教授与上海师范大学林路教授以及策展人施瀚涛、祝羽捷,将做客上海上生新所茑屋书店,和我们聊一聊中国当代摄影。

  本周六下午,著有《文学史家鲁迅——史料与阐释》的天津师范大学教授鲍国华,著有《他在红尘看风景——弘一大师传》的作家康蚂,将一同做客内山书店,为您讲述鲁迅、李叔同等大师与内山书店结缘的故事,带您漫步那个大师辈出的黄金年代。

  当我们谈论劳力士,我们谈的不是手表,而是它所代表的财富。是我们占有了商品,还是商品奴役着我们?在商业世界里,广告、公关、媒体如何“制造”合格的消费者,将人异化成消费的机器?8月19日晚,我们邀请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王宁到方所广州店,与读者们共读《制造消费者:消费主义全球史》,为大家揭开消费主义的迷雾:在商品化的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有哪些变化?商品的力量来自哪里?人类通过商品实现了哪些社会变化?

  生活在城市中很多的人,故乡并不在这里。他们因为求学、工作或其他原因离开原籍,奔向一座城市,又迁往另一座城市。他们在梦想和妥协间辗转周折,虽然在某城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但距离感并未完全消除。拥有大都市,有时只是一种假装。小野酱就是这样一位“都市游牧者”,她的杂文集《假装拥有这座城》记录着这类人的生活和思考。8月20日,作者小野酱将携新书《假装有用这座城》来到UN现场,与嘉宾、著名作家李傻傻跟大家一起分享他们各自的生活和思考。

  什么是摄影?从定义和属性上说,这个问题已没有标准答案。摄影是什么?就功能和目标而言,它的边界一再被自身突破。8月20日,李楠将以“摄影是什么”为主题分享她对摄影/图像/艺术/传播的思考,与读者现场互动,并举办新版签售。

  本周日,我们特别邀请深圳作协主席李兰妮、中山大学教授林岗,就李兰妮新书《野地灵光——我住精神医院的日子》举办一次分享会。两位嘉宾将就精神疾病问题分享他们的经历、研究与观察,也希望籍此为身处精神的幽暗旷野、孤立无援的人们点亮一盏灯。

  嘉宾:王大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韩湛宁(设计师、策展人)、南兆旭(深圳自然与历史研究者)、魏小河(书评人)

  牛津博士王大可的新书《它们的性》,用白描的手法、幽默的书写,呈现了105种动物千奇百怪的性与爱,直击动物们求偶、交配、带娃的有趣话题,让人在大笑与恍然大悟间收获新知,也重新思考人类。8月21日下午,王大可携新书,与韩湛宁、南兆旭、魏小河做客深圳书城·龙华城五楼鸿博厅,与读者朋友们,一起聊聊动物世界奇妙的性与爱,也在大笑中反思人类社会的种种。

  本场讲座,我们邀请到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陶涛教授,通过对古希腊的历史城邦、古希腊哲学的粗略介绍,以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美德为切入点,为大家粗略地展示古希腊幸福主义(eudaimonism)的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

  嘉宾:格风(媒体人、诗人)、胡弦(诗人、散文家)、黄梵(诗人、小说家、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刘立杆(诗人、作家)、何同彬(评论家、《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李黎(诗人、小说家)等

  8月21日,“谁在@所有人——《雨在他们的讲述中》格风新书分享会”将在仙林可一书店开展。本次活动由诗人育邦主持,届时作者格风将来到现场与嘉宾胡弦、黄梵、刘立杆、何同彬、李黎畅谈。青年舞蹈演员徐燕冰老师,将献上独舞《讲述》。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雨在他们的讲述中”所散发的奇异花香。

  苏轼是文学家、家、书法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但按他自己的说法,“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老饕”二字足以概括他的一生。B站新潮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总编剧搜寻史料、实地走访,探寻苏轼的贬谪与美食之旅,首次梳理苏轼诗文中的美食故事——酸甜苦辣,悲欣交集。本周六下午,我们邀请《历史那些事》总编剧、《苏东坡:不孤独的美食家》作者吉国瑞带领我们一起去探寻苏东坡的美食地图。

  杭州|艺术光晕消失之处,科学之眼略略张开——小庄《放大: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现实交汇》新书分享会

  作为果壳联合创始人之一、果壳阅读的创始人,小庄在四年多年前决然离开了互联网以及出版行业,成为一名freelancer,专心从事科学写作和翻译。《放大——科学、艺术与文化的现实交汇》是她在自己所认定领域里的一次深耕,“我永远感兴趣的,是科学感性的一面,它在人文世界里的真身或投影”,一个谨慎、美好的开始,让她坚定无比——就这么写下去,可能有一天会成为“科普界的苏珊·桑塔格”,谁知道呢。本周日下午,小庄将带着她的新书,和她的两位朋友李剑龙和撒旦君一起来单向空间聊聊科学与艺术、科学与漫画的关系,一起探讨如何用视觉来表达科学的深层内涵。

  我们该怎样跋涉过历史和时间的深水,认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他们又和古往今来的哲人有何不同?对于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爱,使得梁中和教授一直勤于耕耘,为延续、研究苏格拉底的对话做出努力。由梁中和老师选编的《柏拉图爱欲对话录》和《柏拉图神话寓言集》在优秀的中译本之上润色,旨在给没有柏拉图阅读基础的受众可读、文意准确的译本。8月21日,我们将邀请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梁中和来到寻麓书馆进行新书分享会及对谈。

  《鹊桥仙》是杭州作家萧耳最新长篇小说,追忆运河边的大码头——江南古镇栖镇的纷纭往事。本周日,她带着这本新作来到成都,与毛尖、卢一萍、赵晓梦三位嘉宾来一场天府四人谈,聊聊小说中的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