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文化

西安老宅被列入“历史建筑”名录 如今快“撑不住”了

  一场脑梗,让李振亚的身体越来越糟糕。他迫切希望这座自己住了一辈子的老宅子,能尽快得到有效保护和修缮。

  去年10月,老宅子被列入《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建筑”名录,他告诉记者,老宅子是非常珍贵的民间记忆和历史文脉,希望能将此保护好,给城市留一点历史文化的记忆、思念的空间。

  从1944年出生至今,李振亚已经在西安光明巷45号院度过了76年。在父辈的讲述中,经营丝绸生意的曾祖父,是在清朝咸丰年间购置下这大院房产。

  这是一套典型的关中三进院,如今李振亚手里仅存第三进后院上房,为三间四椽明柱二层楼房。现存遗迹中,墙壁及木质房梁、门窗等处有多处渗水痕迹,一些木料已经腐烂,破损严重。但仍然可以看到木雕、砖雕图案,无不反映出当初设计者的匠心。

  事实上,这座老宅子的建筑价值和精美木雕,远比它的经历要精彩得多。最精美的是屋内的小木作,比如几腿罩、落地罩、碧纱橱、下裙板等构件,依然能够窥见当年的豪华精细和富丽堂皇。

  昨天上午,李振亚向记者坦言,没有生病前,自己还可以对老宅子的部分小物件,进行局部修补,如今他落下了脑梗后遗症,行动、说话都极不方便,想再独自修缮,已经太吃力了。

  李振亚一生未婚,也没有子女。年轻时,他曾在一家钢管厂当模具钳工,2000年赋闲之后,靠着每月不到2000元的工资,用一些从旧家具市场淘来的边角料,自己动手修补门扇上残损的木雕,或是粘合脱落的雕刻部件。

  去年10月,由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的《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草案)对外公示,其中“历史建筑”名录一共136处。让李振亚感到欣慰的是,自己住了一辈子的这座宅院也被列入其中。

  该规划介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迁移、损坏历史建筑。历史建筑的所有人应按照保护要求负责历史建筑的修缮,若所有人不具备修缮能力,应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保护。

  “大面积的维修,既怕破坏其本来面貌,又无力承担费用,让人进退两难,”李振亚说,这么多年来,也有不少古董商找到他,愿意出钱将这里的老物件收购,但他不愿意,在他看来,这座宅子不仅见证着家族的创业史、奋斗史,也见证着历史变迁,是乡愁的生动载体,“只是这座老宅子。”

  即便在全国范围内,古民居如何得到有效保护,一直都是业界讨论的焦点。昨天下午,西安莲湖区北院门街办主管文物保护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李振亚所在的光明巷45号院,他去过很多次,屋子里的木雕木作的确非常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果保护得当,不仅可以让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还展现城市特色、古都风采。

  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名城保护和风景名胜处工作人员介绍,保护规划(草案)在经过公示后,目前已报送省政府等待批复,届时将会对保护方案进行细化,编制专项保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对保护范围内的各项建设活动提出控制要求。记者 宋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