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文化

西安路:书写新时代的国泰民安

  躲过城市的喧嚣,独行在古老的小巷,静听细雨,看屋檐蛛丝飘零。屏住呼吸,跨越时空,与故人来一场擦肩而过的回眸。抑或独倚旧时门扉,任竹几茶杯渐凉,邂逅一曲琴台古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成都从西南内陆城市,一跃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国际化大都市。在2018年9月召开的成都市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上,四川省委、成都市委范锐平提出,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成都70年的发展,也是新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记者走进成都老街老巷,挖掘过往历史,打捞尘封旧事,梳理城市文化脉络,即日起推出“触摸成都老街文脉 见证70年沧桑巨变”——成都10条老街系列报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以旧巷、老人、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发展足迹。

  佳丽南朝地,偏安不可求。风掀黄海浪,兵逼白门秋。未觉还家乐,翻成避地忧。覆巢悲累卵,何处足淹留。——摘自黄稚荃《丁丑秋避寇还蜀杂诗》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人们颠沛流离,中华民族处在了危难之际。这一年,蜀中才女黄稚荃回川,途中写下《丁丑秋避寇还蜀杂诗》,流露出爱国爱民、悲天悯人的情怀。但回到四川的她发现,这里也并非安平之地。

  抗战期间,日寇对成都进行了长达6年的无差别轰炸,史称“成都大轰炸”。当时,百姓人心惶惶,城内市民因“跑警报”(躲避空袭)不得不客居城外。原本人口较少的环城右路,人流开始聚集。

  战争年代人们所渴望的,不过平安而已。1947年,人们将环城右路的一段,更名为“西安路”,意为“愿西门地区平安”。这就是西安路街名的由来。

  70年前,新中国成立,“西门地区平安”的愿望从此实现。70年后,西安路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上原本不起眼的枣子巷,也被打造成了一条承载中医药文化的“医、养、游”情景式体验特色街区。

  在西安中路与西安南路交汇处西侧,有一条因曾有一片枣林而得名的小巷子——枣子巷。枣子巷的历史并不久远,但就是这样一条小巷,却出过好几位知名人物。黄稚荃、刘子华、戴季陶等都曾在此居住。

  晚年的黄稚荃,就一直住在枣子巷,直至辞世。黄稚荃长于诗、书、画、史,号称“四绝”,有“蜀中才女”之誉。她早年毕业于成都高等师范国文系,1931年以全国前4名考取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院,并先后任四川大学附中、成都第一女子师范、成都第一师范、大同公学、成都公学教师和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等职,名重士林,声望极高。

  时期的知名人物戴季陶夫妇曾合葬于枣子巷(后因城市建设而迁坟),其坟位于其母墓地之侧。传说,枣子巷得名的枣林,就是戴季陶生前在其母墓地种下的几棵枣树生长而来。

  据老街坊们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枣子巷还是一条乡村小路,两侧是农田和零散的瓦房。从上世纪50年始,成都三十二中(现成都财贸职高)、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及水文队、四川省学院(现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相继聚集到枣子巷。1978年,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成都中医大学附属医院)也迁到了这里。

  本地作家张若干曾撰文:“我家住老城西枣子巷。小时,伙伴们常在枣林里捕呢嘎子(四川话,即蝉、知了),在墓地草丛中逮蛐蛐,在林间或坟地满世界藏猫猫、打游击、戏耍逗乐。有淘气馋嘴的娃娃偷摘红枣吃,被主人发觉后立马轰走。”

  68岁的老街坊刘世泉回忆,以前的枣林边有间名为“枣庄茶社”的茶铺,来往行人常在茶铺歇脚、喝茶。茶铺有几匹马,专门为往来农户客商运货,相当热闹。

  成都美食众多,在西安路,有一家有着80多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美食。这家老字号,从全面抗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未易址,郭沫若、巴金、沙汀、李劼人、关山月等众多文化名人都曾光顾于此,并大加赞赏。这就是位于西安北路的带江草堂。

  就在黄稚荃返川那年,成都郫县人邹瑞麟在三洞桥桥头搭了一个竹席棚,开始烹制鲢鱼出售。因其高超的烹饪技艺,“邹鲢鱼”的名号迅速在全城打响。

  一位白发苍苍的食客告诉记者:“在那个时候,对于‘跑警报’的人们来说,‘邹鲢鱼’绝对是战争年代少有的美好记忆。”

  在邹瑞麟的潜心经营下,小店生意十分兴隆。于是,他将店内外修葺一新,在河边增设吊脚楼、花园、草亭等,改善了用餐环境。顾客中一位雅士看到此景,便借用杜甫的诗句“每日江头带醉归”之意,摘“带江”二字赠与邹瑞麟。这就是带江草堂名字的由来。

  1959年,郭沫若在带江草堂品尝鲢鱼后,写下了诗句“三洞桥边春水深,带江草堂万花明。烹鱼斟满延龄酒,共祝东风万里程。”

  如今的带江草堂,依然门庭若市、座无虚席。它早已不单单是一家川菜馆,更是一批特殊年代的老成都人寻根的“打卡地”。

  “我们这里时常会接待一些国外回来的华人华侨,他们多是在成都解放之前因各种历史原因旅居异乡的。”带江草堂负责人黄志成告诉记者,这些华人华侨,大多是前来“寻根”的。因为在他们小时候,父母带他们来过这里“打牙祭”(四川话,意思是吃顿好的),从而给他们留下了记忆深刻的老成都味道。“他们中有些人父母的婚礼,就是在这里办的。”

  除了老字号带江草堂,如今的西安路,还汇集了传统川菜、火锅、干锅、串串、包子铺等众多知名美食店。有网友形容:“西安路,霸占了成都吃货的心。”

  今年9月,新中国70周年国庆前夕,枣子巷中医药文旅特色街区正式亮相。作为成都市天府锦城“八街九坊十景”中的“八街”之一,街区按照全市首条公园城市街道示范街区要求,打造出“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文商旅融合发展创新区,形成一条“医、养、游”情景式体验特色街区。

  在总长度约880米的街区两侧,老旧楼房经过立面打造后焕然一新。以大面积灰色、砖红色为主基调,运用新型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改造而成的外立面,让整条街道充满了复古风情。在街道的两侧,设置了机非隔离带,增设了绿道,同时增加了10处慢行过街点位,实现了慢行系统,以期让匆忙的行人放慢脚步。

  为加强一体化消费场景营造,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中医文化本底,街区引了南京同仁堂、盛元堂、德仁堂、杏林春堂等10余家中医药文化品牌入驻,打造以文化体验、医药旗舰、健康养生为主导的体验式、场景化、趣味性中医药主题场景式商业文化一条街。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美誉。新中国最早的4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创建于1956年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就坐落于枣子巷南侧。

  老成都人都知道,要寻找经验丰富、医术高超的老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老中医门诊部绝对是不二之选。如今的老中医门诊部,已升级为中医底蕴浓厚、专家阵容强大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医馆。

  “我们馆有国医大师3位、全国名中医2位、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位、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位、四川省名中医29位、主任及教授级医生160余位,还有100余位副主任及副教授级医生。”国医馆馆长田小平告诉记者,作为一家大型医教研中医馆,国医馆沉淀了川派中医药文化精髓,肩负着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使命。

  “我们将不断通过免费发放中医知识小册子、开展义诊及免费讲座等形式,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医药文化。同时,助力当地成为中医药文化圣地。”田小平说,国医馆彰显出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必将为枣子巷打造中医药文化IP,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强劲动力。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成都西门早已平安祥和,黄稚荃所经历的战火和苦难,成为了过去。带江草堂的大蒜鲢鱼在等着游子归来,国医馆的老中医在为求医的患者把脉问诊。古老的小巷迎着朝阳,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国泰民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