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文化

“西安力量”让本土文化讲出全新“好故事”

  12月5日晚,由西安编剧姜增祥担任编剧和艺术总监,西安外事学院、西影数码传媒科技等单位联合出品的陕西省重大化精品扶持项目《丝路传奇之十面埋伏》,登上央视6套黄金档首播。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泾阳茯茶为题材,这部电影新作在深挖本土文化的历史叙事讲述中,展现炽热家国情怀,收获当晚荧屏同时段收视第2的佳绩,以及网络平台超千万人次观看的火爆数据。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璀璨,大秦岭绵延千里,作为文化大省,这里拥有丰富厚重的文化财富、独特鲜明的文化气质。扎根三秦沃土,西安在全面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的进程中,持续发力——从影视,到曲艺,从广播剧,到话剧、儿童剧、歌舞剧,这片土地上的文艺工作者们回应时代呼唤,守正创新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在溯源、找根、寻魂的通途上,让本土文化在当代舞台讲出了一系列全新“好故事”。

  “以前经常看到浙商、晋商的故事,没想到秦商的故事,也这么惊心动魄,这么精彩。”在《丝路传奇之十面埋伏》播出后,一条网友评论弹幕获得了大量点赞。在该剧编剧、我市知名剧作家姜增祥看来,正是对本土地域文化深入的挖掘,让该片在播出后,对观众产生了强大吸引力。

  作为一部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的影片,《丝路传奇之十面埋伏》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背景,刻画了秦商和泾阳茶民为捍卫茯茶西进、保卫祖先开创的丝路中国茶市场,与洋商买办势力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抗争。影片通过“不速之客”“红茶倾销”“火烧茶仓”“中外斗茶”“奋起反击”等多场重要情节,折射出陕西茶商面对强敌的大无畏精神,从而牵引出国人心中炽热的家国情怀。用光影为当代观众呈现展示中国茶文化精髓,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与抗争精神,弘扬“一带一路”的时代意义。

  “陕西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文脉数千载之中,裹藏着文化底蕴深厚的浩瀚故事,如何通过影视及更多艺术方式,让本土文化传递给更多当代受众,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姜增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创作《丝路传奇之十面埋伏》时,自己从新时代的要求出发,从世界文明的“共融点”出发,从地域特色文化出发创作作品,“泾阳茯茶是国家级非遗文化,是我们陕西的商业名片、文化名片,同时也是我们老陕人的精神名片,我们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挖掘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贡献。”

  事实上,许多关注陕西,关注西安的观众也许能发现,近两年来,大量诞生于西安、深入挖掘三秦故事的文化艺术作品,正频繁亮相,带公众感知更丰富的陕西文化。从电影《柳青》到话剧《柳青》,陕西的文坛巨匠被新时代西安艺术工作者带入人前;从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到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西安文艺人将秦岭生态、陕西历史融入创作,并最终登上最高领奖台;11月6日,由西演·西安易俗社创排的大型新编秦腔历史剧《李白长安行》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CCTV-11《九州大戏台》栏目播出,以地道本味诠释长安人文;在不久前,由西安编剧汪红娟创作的广播剧作品《黄河奔流》登上央广中国之声栏目首播,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一户普通人家扎根黄河岸边,建设美好家园的多彩故事。王红娟表示:“我是西安人,一直关注本土。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听众感知新时代中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创作源于对脚下土地的深情感知,在信息爆炸的多媒体时代,应当如何通过影视及艺术方式,让本土文化传递给更多当代受众,年轻受众?西安文艺人也在时刻思索。姜增祥说:“在这个全媒体时代,弘扬本土文化的方式很多,渠道也很丰富。无论是影视,还是戏剧,或者其他艺术形式,要将本土文化传递给当代受众,就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守住文化的根,抓住文化的魂,把握住本土文化中最凝聚人、最打动人、最温暖人的精神力量。创新,就是要创新文化故事,创新表达方式,创新传播渠道,让作品真正打动人、感染人,让特色地域文化入目、入耳、入心。”

  陕西是一片红色热土,用好红色资源富集的优势,赓续红色血脉,让信仰的力量跨越时空仍绽放青春光彩,同样成为西安文艺工作者俯身创作的不竭源泉。由此而生的作品中,红色故事被以富有时代感的方式重新讲述,在人们心中激起感动的涟漪;红色人物形象被以新的艺术手法重新塑造,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红色传统、精神代代传承。

  “每一段伟大的征程都源于对信念、使命的坚持。岁月峥嵘,不忘初心,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今年,由西演·西安话剧院创排的话剧《党宣言》在陕西多地的多个剧场持续上演,为观众带来生动的“文艺党课”。“90后”观众小杨观后十分激动,“党人的坚定信念让他热血沸腾,虽然他还不是一名党员,但党员的精神与力量鼓舞着他。”

  本月初,西安话剧院艺术总监、话剧《路遥》中曹谷溪的扮演者翟卫国,带着线大型情景文化节目《从延安出发》,通过对路遥经历的描述和话剧《路遥》片段的展示,彰显了陕西文艺的红色基因和优秀成果。

  记者了解到,眼下,西安话剧院正在着手创作一部以延安鲁艺为主题,讲述抗战时期,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一群青年从四面八方会聚到延安考入鲁艺,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习、战斗,从思想到艺术创作上不断磨砺、成长,创作出大批优秀作品,用文艺作武器,为抗战、为全国解放做出巨大贡献的话剧作品。全剧将通过对中国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文艺干部和艺术人才的高等学府——延安鲁艺的历史及影响进行挖掘和整理,关照当下现实,弘扬鲁艺精神,传承延安精神,讲述陕西故事,以艺术语言、艺术感悟展现众多文艺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爆发出的创造力。

  “创作话剧《鲁艺之光》,不仅是对党的文艺初心的回顾,更是以延安精神为烛火,照亮文艺工作者和新时代奋斗者们的前行之路,如号角唤醒人民,像火炬照亮黑暗。”西安话剧院院长任雪迎表示,希望该剧用舞台艺术的形式,激活熔铸于中华儿女血脉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延安精神是中国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篇章,弘扬延安精神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西安话剧院作为国有院团,有责任将党的优秀传统与宝贵的精神财富传递下去,有责任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历程。”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库。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从未松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魂”的坚守,由此纷至沓来的诸多文艺作品,也在新时代中不断寻找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让传统文化时尚、有趣,且更贴近年青一代的内心。

  本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广播电视台(集团)联合出品,西安演艺集团·西安歌舞剧院创作并参演的舞台版《捣练图》登上央视一套《诗画中国》栏目,惊艳全国观众。“活”过来的唐代名画,在舞蹈艺术家们的演绎下,让千年历史扑面而来,将长安城中人的风情与活力显露无疑。微博上,近两千万的关注讨论数据见证了西安艺术家带着传统文化“火”出圈的巨大魅力,在网友们“唐代专属氛围感拉满”“画变真人那一瞬间可太震撼了”“大唐风韵用舞展现,太美了!”的热议评价中,历史对接现代的艺术手法,在“传”与“创”中,让传统文化发出新芽。

  古老的文化也是最具生命力的,当找准它们的当代表达方式,带给现代观众的,将是无尽惊喜。集戏剧、文物、旅游于一体,亮相西演·西安儿艺的舞台上的儿童剧《我们是秦俑》,就依托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以及陕西省数以万计的文物宝藏为创作元素。以秦俑、唐三彩仕女俑等在内的11件文物为故事蓝本,将文物化、儿童化,讲述了在深夜博物馆文物复活而发生的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故事。该剧创作融入了文物材质特性、修复过程和文化内涵,剧中包含诸多具有西安地域特色的历史知识与文物故事,以小朋友喜爱的、易于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不谋而合,我市多家曲艺单位,也将本土历史文化积极融入创作中。今年,西安“相声新势力”曲艺社团演出的大型原创相声剧《诸葛亮不亮》风靡青年群体中。本月底,由西演·西安市说唱艺术团为小朋友们倾力呈现的相声亲子剧《荆轲刺秦》等也将正式亮相舞台——把书本上的历史变成有声有色的立体故事,同时运用曲艺的各种手法,丰富人物剧情,增加诙谐幽默的表演桥段,让每一个人物立体饱满,主创们表示,希望通过青少年喜爱的方式演绎历史故事,让小观众们了解到更多关于这座城市及与这座城市有渊源的人和事,更好地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当“国潮”风靡,西安文艺工作者们也在创作中清醒的认识到,不能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挖宝地域文化。如何在创新形式中,将独立思考植入传统文化;如何在汲取本土资源养分的同时,做到不从众、有个性;如何讲出具有“独门秘籍”的好故事,也展现当代陕西的新故事,是众人积极探索的方向。

  “北斗”指路、“嫦娥”奔月、“天问”探火、“神舟”载人……在中国航天事业探索星辰大海的中,实力强劲的陕西力量功不可没。在创作题材上“独辟蹊径”,眼下,西安儿艺就正以我国首架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20周年为背景,筹备创作儿童剧《摘星星的孩子》。该剧以儿童兴趣聚焦航天科技主题,将航天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艺术的深度融合,在广大青少年心中埋下的一颗颗探索求知的种子,“我们希望将《摘星星的孩子》打造成为国内一部有情怀、见匠心、不走寻常路制作精良的儿童剧精品。”西安儿艺相关负责人表示。

  西安话剧院新创排的话剧《轨道》也箭在弦上。记者从西安话剧院了解到,这一作品的构思缘起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陕西、西安积极践行,在以国际港务区、中欧班列长安号为平台抓手,促进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地区的贸易实践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将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融合的生动事例。全剧将以戏剧的方式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一带一路”倡议下,西部百姓的奋斗史诗,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陕西,了解西安。西安话剧院院长任雪迎说:“我们希望用深入浅出的方式、通过人物命运与时代发展的交融,从小人物切入大时代,更好地为新时代下百姓日益幸福的生活画像。”

  现代社会,大众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不仅是单纯的观剧听戏,图像、声音、文字、多媒体的叠加,成为西安文艺工作者为历史记忆与当下情绪建立联系的新途径。西安儿艺沉浸式儿童剧《我和大圣的一天》正在创排过程中,虽然表现形式暂时“保密”,但院方也透露,该剧将突破常规演出模式,在实情实景中,带给观众强烈的参与感和互动性,探索开拓延伸国内儿童剧创作形式,给孩子一本成长的“百科全书”。

  让数字化技术赋能影视剧生产,由西安电视剧版权交易中心等单位联合出品的古装爱情轻喜剧《沧月绘》眼下正在爱奇艺热播。区别于传统影视剧生产模式,西安电视剧版权交易中心依托西视数据的影视大数据评估支持,研究网络视听产业新趋势,分析移动端用户观影行为,在该剧生产过程中,进行了度评估,并以此积极布局网络影视剧版权运营业务,规范决策程序,推动项目合作,以优秀影视作品奉献社会。

  从内容到形式,从手法到路径,“西安力量”正在,也将持续在不止步的思索实践中,让本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走进生活,走进人心,走向世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