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陈蕴茜:孙中山如何从“总理”升格为“国父?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

︱陈蕴茜:孙中山如何从“总理”升格为“国父?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硅谷分部每年3月12日和11月12日还在中国文化公园的中山堂举行纪念孙中山仪式…

原标题:︱陈蕴茜:孙中山如何从“总理”升格为“国父?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

硅谷分部每年3月12日和11月12日还在中国文化公园的中山堂举行纪念孙中山仪式。此外,建有中山纪念公园,美中支部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协助当地华侨联合举办孙中山诞辰纪念。建有“天下为公”牌坊,当地分部举办的大规模活动有5项,其中2项就是孙中山逝世与诞辰纪念。在还有总理纪念室和中山公园。

对于百姓日常生活影响大的还有中山公园,我统计了一下,时期有文献可考的中山公园有309座,各地现存不少,中山公园已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同名公园。此外,时期有500多个城镇有中山,而且很多都是主干道,大多保留至今。中山符号社会各个角落,对人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纪念日一般都会举行纪念活动,比如诞辰纪念日有庆典,有些地方甚至吃寿面。植树节会举行植树典礼,然后植树,学校还会放半天假,一些老人至今对植树节的印象都很深。植树节的影响还是挺大的,一些农民也被动员参与进来,有些地方就将所植林木命名为“中山纪念林”,比如镇江、的中山纪念林规模较大,现在成为当地的风景名胜,浙江、福建、等地也有。

将孙中山的“总理”地位写章,而且是唯一的称号,比如以后蒋介石只能被称为“总裁”,不能称“总理”。同时赋予孙中山的遗教即“总理遗教”至高无上的法律地位,“全国人民之民族生活与国家发展,皆统一于总理之遗教之下。凡我同志及全国国民,均宜恪守勿渝者也。”

最重要的是提到的总理纪念周,因它出现频次高,影响最为深远。我采访过一些老人,对纪念周都记忆深刻,且会背总理遗嘱。著名历史学家金冲及曾就总理遗嘱问题与我进行过交流,并立即以极快的语速流利地了遗嘱。

除了中山陵外,另一重要纪念空间就是中山纪念堂,融空间和纪念空间于一体,往往是办公地或者场所,也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最著名的是广州中山纪念堂,它是由中山陵的设计者吕彦直设计的,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时期全国有300多座中山纪念堂,现在很多地方开始恢复中山纪念堂,比如苏州的中山堂在观前街上,现在修复得很好,还附设了孙中山纪念展。

由于总理是内部对孙中山的定位,而到1936年民族危机加剧,林森等人感到应该让孙中山成为全体国民的,遂于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纪念会上提议尊孙中山为“国父”。他说:“我们全国国民总理为国父,完全是出于的一致。”

如果要在整个华界评选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孙中山恐怕非第一名莫属,这不仅因为他领导的辛亥结束了中国古代王朝两千年的,更由于在他去世之后,国共两党对其形象不断进行塑造,赋予他的历史地位,乃至成为现代中国的“国父”。

美国圣玛利广场上有一座孙中山铜像,就是建的,自时期到今天,每年孙中山逝世纪念日,美国支部均会联合中华总会馆等至圣玛利广场孙中山铜像前献花,宋美龄访美时曾经去拜谒过。现在中国驻总馆也在广场举行纪念孙中山的活动,我曾经去拜谒过这座雕像,并在当地会馆做过,当地华人经常到这个小广场活动。

画家叶浅予则用漫画的形式对运动表达不满。1936年,他在南京《朝报》发表画作《小陈留京外史》,其中一幅是小陈主持纪念周,解说词称:“小陈捞了个不大不小的局长,刚上任,第三天要做总理纪念周,局长是一局之长,纪念周上要背总理遗嘱,小陈练了三天,睡觉做梦都背遗嘱,坐在恭桶上也背遗嘱。临上场,‘余致力国民凡……凡……’把‘四十年’忘得一干二净,大出洋相。”

与时期相比,孙中山运动在更为深入,台北有国父纪念馆、国父史迹纪念馆、中山堂、中山楼,台北故宫博物院最初也被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各地建有中山,不少城镇有中山公园,孙中山铜像更是遍布各地广场和中小学校,因地方狭小,孙中山符号的覆盖率实际超过。

从现实看,孙中山符号最为社会普遍认同的其实也是其民族主义内核,而且在宣传过程中也突出了民族主义,特别是1930年代日本侵华后,这种宣传更为明显。如九一八之后,日本侵华的民族危机严重,各类宣传中出现反侵略口号。如安徽五河县植树宣传口号中有:“誓复东北失地,湔雪国耻!”歙县有“纪念总理要一致中央抵御日本!”在纪念活动中,党、国和民族认同始终贯穿其中。

第二个例子是抗战之后,为反对内战,有一位虔诚的徒、留学英国的土木工程师王宝基,在南京市新街口国父铜像前长跪不起,2000多位市民围观。王宝基事前在报上刊登公告说:“本人此次行动,原不求新闻之,只想影响国人对国事的看法,此次毅然地跪在新街口广场,意在满腔的与悲伤,和静默地和平,戕害国家的罪人,同时与呼吁国共的停战达成和平与。”这个事情说明王宝基知道国父铜像对于国民与的重要意义,也并未其行为,而是劝说他。最后此举赢得的支持,许多人自发到中央大学为反内战的学生捐款。

陈蕴茜:在特定的时代与社会语境中具有某种合,特别是作为民族与文化的象征符号,对于促进文化融合、民族认同具有积极意义,它能起到国家用行政或法律手段所无法达成的社会动员及国家整合效能。孙中山毕生为振兴中华奋斗,是赋予国家生活以崇高意义的神物。所以,他对于国人认同中华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其实他已经符号化为民族的。

又如1938年8月9日,武汉举行“大武汉”歌咏火炬大。冼星海指挥武昌3000多歌咏大军齐唱《义勇军进行曲》、《中华民族不会亡》、《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进入汉口,与汉口歌咏队伍在汉口三民的孙中山铜像前汇合,1万多人庄严肃穆地站立像前,在军乐伴奏下,高唱抗日救亡歌曲,并在汉口闹市区。

当时对孙中山思想的宣传是强制性的,各机关、团体、学校每周一要做总理纪念周,即对孙中山遗像三分钟,行三鞠躬礼,背总理遗嘱,唱党歌,做报告。后来唱党歌改为唱国歌,实际上就是原来的党歌,即由孙中山作词的黄埔军校校歌。强制性的宣传,使孙中山俨然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

关于中山陵的规模,这里有个故事:著名作家汪曾祺参观林肯墓,林肯墓规模不大,与汪曾祺同行的一位法国作家“说他到过南京,看过中山陵,说林肯墓和中山陵不能相比。——中山陵有气魄”。汪曾祺说:“他不知道林肯墓是‘墓’,中山陵是‘陵’呀。”同为的墓地,孙中山的陵墓规模远甚于美国总统的墓地,这是继承中国传统帝王陵墓建制、圣化孙中山地位的重要体现。

1949年迁台后,继续推广孙中山运动。其实,在日据时期,人对孙中山就很。被誉为“的孙中山”的蒋渭水,曾经营文化书店,引进孙中山的著作及思想书刊,并将孙中山思想付诸反殖动。虽然没有办法建造孙中山,却以隐蔽的方式建造塑像来表达纪念之情。1928年,台南在佳里镇金唐殿自发塑立两尊孙中山塑像,为日本宪警的,特将塑像隐藏于正殿龙边、虎边之壁堵内。

在陈其美等者的下,孙中山个威得以确立。此后,不断加强宣传孙中山,扩大了孙中山的影响力,同时促进了对孙中山权威的认同。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广州国民大总统,精心组织隆重的就职典礼。广州城沉浸在一片狂欢之中,沿街搭建彩棚,并有放爆竹的汽车环市,7万人参加盛大的就职典礼,塑造并展示了孙中山的权威地位。

孙中山逝世后,全国各地的各种团体、机关组织都举行了规模宏大的会,比如学校、商人等等。在控制的南方地区,对孙中山逝世的活动则更多,规模更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宣传了孙中山和的。

从历史上看,孙中山符号促进了中华的统一进程,成为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重要象征,并最终成为中国的民族国家象征。中华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面临着日军全面侵华的民族危机,迫切需要能够调动各个阶层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象征符号,孙中山符号则契合了国家、社会和国民共同的需求。总体而言,孙中山运动促进了国人对中华的国家认同,有助于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

这场运动之所以影响巨大,是因为的强制性推广。严格监管团体实施“恭读总理遗嘱”仪式,如果有人否定、挑战这一仪式,则会受到惩处。如上海律师公会一直举行“恭读总理遗嘱”仪式,但1932年3月,执监委员联席会上,有委员提议废除恭读总理遗嘱及向党、国旗行鞠躬礼的仪式,代之以哀悼抗日阵亡将士。此后,公会就废止了恭读仪式。上海市党部二区22分部,立即某委员“一般通电宣言”,将该委员,并行文中央党部转咨司法行政部吊销其律师证书。经过律师公会的努力,没有吊销其律师资格,但1935年后,上海律师公会又恢复恭读总理遗嘱仪式。

也在《向导》上发表了悼念文章,感慨“为中国民族而战的孙中山先了”,“在这方兴的民族运动中,失了一个有力的自然是很大的损失”。将孙中山定位为民族主义,并表示将中山主义,领导为中华民族的而战。西安事变后的国共合作也是以此为基础的。在延安时期,还建有中山图书馆。

中山陵本来花的是国家的钱,但却在中山陵赫然镌刻“中国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这是以党葬的名义花国家的钱。抗战后,郭沫若谒陵时对此颇有感慨:“从‘党权高于一切’的观念来着想的话,或许正是应该。仅作为一个中国的的我,我感觉着中山先生是应该膺受国葬或人民葬才合适。假使碑文能改为‘国父孙中山先生之墓’,那不会更简单而有力吗?”

时间维度主要是指设立各种纪念日,孙中山成为历史上拥有纪念日最多的人物,有逝世纪念日、纪念日(在伦敦和广州的两次)、云南起义纪念日、非常大总统就职纪念日、诞辰纪念日……逝世纪念日后变为植树节,这也是唯一保留至今的孙中山纪念日。时期,由于各种纪念日太多,于是就分为纪念日和国定纪念日,像植树节和诞辰纪念日就属于国定纪念日,其他归入纪念日。

例如,湖南省党部在全省大会发放了10万份,宣传“孙中山没有了,死者不可复生了。谁来国民?谁来替国民打先锋?就只有”。是未来中国的领导者,只有加入,才是最合理的选择,于是动员:“本党部敢以中山主义的欢迎你们加入,欢迎你们站在青天白日的旗帜之下来。”

因此,“中山陵”实际上是沿用传统帝王葬仪来体现孙中山无与伦比的地位。中山陵建筑采用依山为陵的形式,墓室定位并最终建成于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南坡海拔158米的山顶最高处,比独龙岗明孝陵所处的高出90多米,也超出了南京所有帝陵的高度,突显出孙中山超越古代帝王、无与伦比的神圣地位。

还有浙江嘉兴县党部在会现场设临时办事处,动员加,有些当场就志愿。显然,将孙中山视为唯一能够领导中国的,则是唯一能够占有这一象征的政党,借此加强该党社会动员的绩效。

这种强制性做法引起了知识精英的反对。胡适认为这是,他在中国公学做校长时就公开抵制总理纪念周,并“造成了一个绝对的局面,思想言论完全失去了。可以否认,而孙中山不许。礼拜可以不做,而总理遗嘱不可不读,纪念周不可不做”。胡适揭露推行孙中山的结果是,“造成了一个绝对的局面”,可以说一语中的。因此,胡适“违义”、“党义”,最后,胡适丢掉了中国公学校长之职。

陈蕴茜:组织中华党的时候,孙中山就总结之前的经验教训,认为需要学习苏联,把集中起来。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当天苏共中央局就作出决定:永久保存列宁的遗体,供人们瞻仰,并激励全世界人民,而后苏联花费巨额经费,用于列宁水晶棺及陵墓的修建。列宁逝世在中国引起颇大的震动,当时孙中山正奉行联俄政策,对列宁的祭悼格外隆重。以及社会举行了各种活动,并定于每年逝世日举行纪念活动。这一切对于设计和宣传孙中山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当然孙中山符号也一直是精英们表达不同的重要象征物。为反对蒋介石假行宪、真的做法,1948年3月28日,有一批国大代表到会场内,就是不动声色地坐在国旗和国父遗像前面。可见,社会精英深深地理解孙中山符号与三义思想的真正内核,对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实行假的做法深恶痛绝,并利用孙中山符号进行斗争。

陈蕴茜:是的,孙中山在空间上的最高代表就是南京的中山陵,我称之为神圣空间,因它具有纪念空间的唯一性与神圣性特征,人们对这一空间必须怀有教式的虔敬与。它是为永久纪念孙中山而建立的陵墓,是展示孙中山符号最充分、最直接的宏大建筑群。倾力建造中山陵,目的在于将孙中山符号神圣化,并向展示作为孙中山遗产唯一继承者的隆尊地位,以强化孙中山和三义的宣传,巩固的,同时强化对中华的国家认同。

当然,归根到底是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需要英雄,其他人的人格魅力不够,而且没有像孙中山这样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可以弥合内不同派别之间的矛盾,平衡各方的利益。因此,孙中山被神化、被是现实的需要,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孙中山最为外推崇。

从当下看,孙中山为“国父”、“伟大的导师”,敬之为“的先行者”、“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语),孙中山是凝聚华人共同奋斗、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一面旗帜,“孙中山”将会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象征符号而世代流传。

陈蕴茜:孙中山符号不仅在而且在海外也得到普及,成为海外华人共同的对象。宣传孙中山及三义一直是海外各支部的重要工作,且因孙中山早年在华侨中宣传,具有广泛影响,因此,的宣传也得到广大华侨的支持。

中山纪念林也成了纪念民族英烈的最佳场所,中山林区在抗战爆发后增建忠烈祠,著名抗日将领张自忠、佟麟阁和甘肃籍阵亡将士4382人的灵牌,每年清明,驻兰党政机关及学校师生均前往祭吊。祠后空地,塑有汪精卫及陈璧君反剪双手跪像。很显然,人们都深深地明白孙中山符号的民族主义内涵。

陈蕴茜:孙中山推广的效果还常明显的。人们对孙中山的记忆是个体化的社会记忆,个体记忆与社会记忆相互建构、相互影响。这种通过时间、空间、仪式等多重维度上反复强化的孙中山记忆,在我父亲这一代人的身上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尤其是身体记忆,三鞠躬的仪式深深地印在他们童年的记忆之中。其次,课本对记忆塑造也很重要,语文、历史、、社会等课本里面都有关于孙中山的内容。不论是我自己做的,还是其他回忆资料,可以看出孙中山记忆影响深远。

由于纪念周的推广,总理遗嘱在全国的普及常广的,比如情报人员就曾利用《总理遗嘱》与《分省地图》作为加码表的密本,以服务于解放战争中的情报工作,确保秘密通讯的安全。还有语言学家赵元任在湖北做调查时,就让人用方言读总理遗嘱。当时宣传范围十分广泛,连学校学生和个别的也都总理遗嘱。

陈蕴茜:孙中山作为一场社会应该从其去世后算起,当然他在生前就已经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并且注重个人,这和他个人的英雄史观即先知先觉论、知难行易说、三阶段论(从军政、训政到)都有关系。孙中山深受英雄史观的支配,自认为是中国的救星。

中国人向来习惯于因袭传统,盛行祖先,由此造成国人和英雄,个人的权威易被神化,甚至异化为人们生活的“救世主”。集祖先、神灵、权威和救世主于一身的个人,是中国传统语境中特有的现象。这是孙中山能够推广的社会心理基础。

这里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当时的小学生接受学校的宣传教育,对孙中山也具有意识,并会用孙中山的反驳老师。山东郯城县东八里巷完全小学(县立第四小学)因师资缺乏,校长亲自上“”和“三义”课程,因其,向学生传输不思想,劝学生不食猪血,但学生武作礼问道:“老师!你讲猪血不能吃,怎么孙中山先生说猪血有营养呢?”那位校长而离开教室,从此再没有给他们上课。因为孙中山爱吃猪血粥,并在《建国方略》中说过:“猪血涵铁质独多,为补身之无上品……中国人食之,不特不为粗恶,且极合于科学卫生也。”由此可见,这个小学生对《建国方略》这部分内容记忆深刻,并能够活学活用。

因为这幅漫画,叶浅予遭到,被“有意总理遗嘱,《朝报》老板受到”,叶氏中断《小陈留京外史》的创作。还有人采取迂回手段反对总理纪念周,比如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就将总理纪念周中的报告改为做科学报告。所以,对于孙中山造成的记忆是多元而复杂的。

在作为在野党时,中山陵的建设工程已经开始,南京国民建立后,财政拮据,而中山陵的总建筑成本400多万元,约占财政收入的1%。当时正值执政之初,投入如此巨资建造中山陵,可见对于营造孙中山纪念空间之重视。

抗战全面爆发后,孙中山符号的民族主义动员功能更为强大,人们将孙中山纪念空间视为表达抗日决心的象征。比如人们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极为不满,自觉到中山陵谒陵、哭陵,呼吁抗战,即使南京沦陷后,国人依然在节日与孙中山纪念日举行庆典时,朝向中山陵遥祭。显然,孙中山符号成为鼓舞国人抗战的一面旗帜,也成为前方将士奋勇杀敌的战斗号角。

章太炎也不满孙中山带走巨款而留给同盟会本部机关的钱太少,并孙捐赠资金于个人私用,还曾经气得把孙中山挂像给扯下来。另据杨天石等学者的研究,陈其美、蒋介石暗杀陶成章,孙中山起码是知道的。后来孙中山组建中华党,需要按,宣誓“孙文一人”,也体现了他专断的一面。

中国传统帝王均采取在城外建立陵墓的办法,而且陵墓规制宏大。如此行事,表面看似帝王为追求死后继续享受生前的奢华生活,其实这是宣传帝威的特殊手段。将孙中山墓命名为帝王专用的“陵”,与对孙中山至高无上的定位密切相关。

1943年,江西清江县为表达对孙中山的敬仰与抗战到底的决心,自发在中山公园内增建孙中山塑像及抗日烈士墓。通过对比的表达方式,模仿杭州岳王庙前秦桧夫妇像,专门在公园内烈士墓前修铸汪精卫、陈璧君夫妇的跪像,男女老幼都采取各种手段跪像,以表达对民族利益者的。此外,四川乐至、南部县、邛崃、江西赣州等地也出现孙中山塑像前的汪精卫跪像,的空间实践强化了中山公园的民族主义象征意义。

陈蕴茜:在从党到转变的过程中,孙中山成为各派力量都能接受的人物,他为追求民族解放、建立国而鞠躬尽瘁,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重。因此,孙中山在去世后超越了党派利益而被符号化,成为大家的偶像,发挥了整合各党派的作用,孙中山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的符号。

还有一座国父纪念馆,是由美国总支部一手筹划建立的,其支部就设在国父纪念馆楼上,我特地访问过该支部陈伯豪长,了解到纪念馆的建造过程。加利福尼亚州则建有中国文化公园,是在陈立夫等推动下建成的,门口建有“天下为公”牌坊,里面则有中山堂,室内有孙中山铜像,公园内建有较大的孔子铜像。

我还去拜访过北部城市埃德蒙顿的中华会馆,一步入大厅就能看到悬挂着的孙中山像。与会馆华侨的言谈之间,对孙中山充满景仰之情,因为孙中山当年曾到过埃德蒙顿动员华侨支持,其实美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孙中山纪念场所很多,当地华侨华人也都对他景仰有加。

1939年11月,召开五届六中全会,林森又领衔与石瑛等12人提议尊称孙中山为中华国父。1940年3月,中执会批准该提案,并发表《关于尊称孙先生为中华国父之声明》,并“函由国民通令全国一体遵行”。这就把“国父”之名在法律上确定下来。

孙中山个人作风也比较专断,面对同盟会早期的分歧,孙中山往往不是地交流和沟通,以寻求解决方案,而是采取较为专断的方法,自命正确,拒不接受反对意见,甚至,由此引起内部不满与纷争,黄兴就曾因孙中山的“不逊之言”,以至“怒而退会”,称孙“做事近于跋扈”。

怎样对孙中山符号进行塑造?孙中山的如何渗透进普通的日常生活?孙中山是如何从“总理”升格为“国父”的?孙中山符号对于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认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围绕这些问题,澎湃新闻()对陈教授进行了专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