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旅游

西安大雁塔简介大雁塔

西安大雁塔简介大雁塔舍利舍利乃佛祖或得道高僧道行甚高的体现,是其戒、定、慧三者的结晶…

原标题:西安大雁塔简介大雁塔

舍利舍利乃佛祖或得道高僧道行甚高的体现,是其戒、定、慧三者的结晶。佛祖或高僧在圆寂后火化时所生成的晶莹坚硬的颗粒称为舍利子。火化后尚存的原身体某部位灵骨,诸如佛牙舍利,顶骨舍利,佛指舍利等甚为珍贵,往往带有圣洁和神秘色彩。

公元649年(唐贞观二十三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任该寺首任主持,专心致力于翻译事业。并于唐永徽三年创建大雁塔,用以保存自印度取回的经像、舍利。唐显庆三年,玄奘移居西明寺译经。又于次年奉旨率翻译住僧与至铜川玉华寺,居素成院,从事《大般若经》的翻译。终在公元663年(唐龙朔三年)率众译成《大般若经》六百卷。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全塔通高64.7米,塔基高4.2米,南北长约48.7米,东西长约45.7米;塔身底层边长25.5米,呈方锥形;塔煞高4.87米。1、2两层有9间,3、4两层有7间,5、6、7、8层有五间,每层四面均有劵门。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大唐三藏圣教之序》碑与《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两碑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大唐三藏圣教之序》由右向左书写,置于西龛,《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由左向右书写,置于东龛。两碑分别由唐太李世民和皇太子李治(后来的唐高)撰文,时任中书令的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书写。两碑规格形式相同,碑头为蟠螭圆首,碑身两边线有明显收分,呈上窄下宽的梯形(此为唐碑典型形制),碑座为刻图案的方形碑座,两碑通高337.5厘米,碑面上宽86厘米,下宽100厘米。

玄奘与唐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游学西域。他单人独骑沿着“丝绸之”,克服数不清的,经过整整三年的跋涉和五万余里孤征,终于达到佛教圣地―天竺印度,如愿以偿地就学于著名的那烂陀寺拜戒贤长老为师。后又用了五年时间在天竺寻道,遍游全印众国。当返回那烂陀寺时,已位居这座佛教最高学府的主讲,仅次于戒贤。

大雁塔与玄奘

大雁塔由于屡遭人为,加之自身结构等问题,在1719年就发现塔身倾斜。20世纪60年代,大雁塔周边过量开采地下水,使承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地面大范围的不均匀沉降,加速了古塔倾斜下沉。到1985年已倾斜了998毫米,至1996年,古塔向西北方向倾斜达1010.5毫米,平均每年倾斜1毫米。后经有关部门长达20多年的综合整治,大雁塔的倾斜状况已明显趋于缓和和稳定,2005年倾斜量为1001.9毫米。

唐麟德元年(公元664)操劳一生的玄奘因病在玉华寺圆寂。其灵柩还京奉大慈恩寺并安葬于长安城东白鹿塬上。唐高二年(公元669年)又改葬为樊川风栖塬,并修建了五层灵塔,次年因塔建寺,唐肃题:“兴教”二字,从此取名兴教寺。

北广场

中华人民国成立后,大雁塔于1961年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1964年大雁塔经过一次整修,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貌。

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贝叶梵文及八尊金银佛像。为了和珍藏带回的、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朝廷批准,玄奘亲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但直到现在,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到底珍藏在哪里,却无人知晓。

此外,大雁塔的修建,也是塔这种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而东传至中国的结果。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由玄奘亲自主持修建。而后经历代改建、修缮,逐渐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原建筑特点的砖仿木结构,成为可登临的楼阁式塔。这一过程生动地体现了佛教建筑艺术传入中国并逐渐的中国化。

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年—704年),女皇武则天和王公贵族,施钱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为七层青砖塔(另一说,公元704年大雁塔改建成,塔增高至10层。公元931年,五代时后唐时期对大雁塔进行改建,降至七层)。唐末以后,慈恩寺屡遭兵火,殿宇,只有大雁塔独存。

古代高塔如今都是“十塔九斜”,中国千年古都西安的大雁塔在千年后也是略有倾斜,但近十余年来的观测研究发现,它正处于“归正”的阶段,不必担心会成为第二个比萨斜塔。佛教建筑专家、西安博物院副院长王锋钧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唐大雁塔的塔身向西偏北方向倾斜着,这种倾斜应已存在数百年。现在中国古塔多为砖构,容易倾斜但不会太斜,更不会成为比萨斜塔,如有比萨斜塔的斜度的话大雁塔早倒掉了。”

大雁塔与佛舍利可谓密切相关。唐高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当初为存放从西域所取经像舍利而建造此塔,玄奘究竟从西域带回多少舍利,在《传》中记载仅说是150枚肉舍利和一函骨舍利,具体数量未能说明。而在同书描写修塔一节时,说明“层层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二千,凡一万余粒。”后经武则天长安年从新改建时,将塔中原有舍利如何处置,就未有详实的史料记载。玄奘历经千辛万苦所取佛之舍利是另行存放?还是散失无有下落?就不得而知,最终成为千古之谜!所以说玄奘取经带回的佛舍利究竟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在大雁塔的地宫,还是在塔的哪个部位存放,实为千古之谜,只好有待千年后有机会得以发掘时,才能。

玄奘(600-664年),生于隋仁寿二年,俗姓陈名祎,河南偃师人。十三岁被朝廷破格录取,在洛阳寺剃度为僧,不久便升座述经。贞观元年(627年)他结伴上表奏请朝廷,申请赴天竺取经。唐王因建国之初,未稳,下诏不许。其他人纷纷,而他不为所动,矢志不改,并且利用出国前三年时间,从研究、语言梵文及物质等方面作了充分准备。

大雁塔前的大慈恩寺

王亚荣认为,古塔地下一般情况下都有地宫,和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大雁塔地下肯定也藏有地宫,只是大雁塔地宫尚未发掘而已。由此推测,大雁塔下的地宫里极有可能藏有玄奘当初带回的佛教珍宝。

佛舍

大雁塔是7-8世纪为保存玄奘由天竺经丝绸之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建。玄奘(602-664年),初唐高僧,于627-645年间沿丝绸之西行至印度半岛取经求法,历时十八载,行程遍及五天竺。归国后带回并翻译了大量,由玄奘口授、辩机的《大唐西域记》是玄奘亲见亲闻的旅行记录,是中国与中亚、印度交往的珍贵记录。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进一步佐证了大雁塔与丝绸之佛教的历史。

六层悬挂有唐代五位诗人诗会佳作。公元752年晚秋,诗圣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酒筹助兴赋诗述怀,个个才华横溢,诗句出神入化。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流传千古不衰。

唐代诗人岑参曾在诗中赞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盤。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

早在唐中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形成风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也必于曲江边的楼上垂帘观看)、杏园参加国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更豪迈地题下“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把雁塔题名与登仙并提了,可见他们洋溢着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把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了。到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珍贵的题壁。

雁塔漫步

公元1604年(明朝万历二十三年)在维持了唐代塔体的基本造型上,在其外表完整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使其造型比以前更宽大,即是现今所见的大雁塔造型。

大雁塔以“唐僧(玄奘)取经”故事驰名。提到慈恩寺、大雁塔,自然会想起唐代高僧玄奘和赐福镇宅圣君师傅钟馗故里的钟馗,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译场,创立佛教派。寺内的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是唐代皇室修建的,是皇家主持建造的,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规模。他是这里的第一任住持方丈。这位传奇人物被尊称为“三藏”。

简介

西安大雁塔保管所所长解守涛介绍,2007年有关部门曾对大雁塔的内部结构进行探测,探地雷达曾经探测出大雁塔地下有空洞,这些空洞应该就是大雁塔的地宫。

为回大唐译经,玄奘劝阻自己回国的、道友及国王,于公元645年(唐贞观十九年)携经卷657部、佛像八尊和大量舍利,载誉回到长安。并于次年奉敕与长安弘福寺译经3年。

三层

如今,大雁塔自身治理工程已经开始。不仅完善了大雁塔基座的防渗、排水工程和塔顶的防渗工程,雨水不会在大雁塔周围停留,还整治了塔周不搞绿化,尽量减少了水对塔基的浸透。同时,大雁塔保管所还专门打了两口探测井监测水位,掌握水位变化,24小时对大雁塔实施实时。

六层

公元642年,在玄奘求法欲回大唐之时,受邀参加了古印度规模空前、规格很高的佛教学术盛会。在会上,玄奘为论主,其辩才无碍、博学宏论折服了,连续十八日无人能辩驳。大乘僧众称玄奘为“大乘天”,小乘僧众称他为“天”,佛教之“天”,就是之。

七层

大雁塔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塔身七层,通高64.5米。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2011年1月17日,西安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景区正式获批为国家5旅游景区。大雁塔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民间人士道:“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

从2009年起,为大雁塔古文化实施通过封井、回灌地下水,加速地下水位回升。在全市先后建成6处地下水回灌示范点。希望以此尽快抬升地下水位,逐渐“扶正”大雁塔。西安市每天向地下注水约1200吨,大雁塔已逐渐回正!

大雁塔二层的塔室内,着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系明初宝贵文物,被视为“定塔之宝”。到此游览的游客争先礼拜瞻仰。在两侧的塔壁上,还附有文殊、普贤壁画两幅以及现代名人书法多幅。多是唐代诗人登临大雁塔有感而发的诗句,琅琅上口、意味悠长。

唐代大雁塔是中国为西行印度取得的而建,如今已是古城西安的标志和象征。站在其北面的广场之上,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其略有倾斜,其实十几年前专业人士已开始对其进行观测,并采取措施让其慢慢地改斜“归正”。

大雁塔大雁塔塔底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在南门东西两侧的碑龛内镶嵌着唐太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李治撰《述三藏圣教序记》碑,均为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碑文高度赞扬玄奘西天取经,佛法的历史功绩和非凡。世称《雁塔圣教》。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珍贵书法碑刻。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建筑结构

大雁塔北广场北起雁塔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墙,东到广场东,西到广场西,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64米,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亿元。整个广场由水景喷泉、文化广场、园林景观、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等组成。整个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广场南端设置“水景落瀑”、“主题水景”、“观景平台”等景观。于大雁塔顶俯瞰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也同样别有一番风味。大雁塔北广场创造的新纪录: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和最大的水景广场,水面面积达2万平方米;它是亚洲雕塑规模最大的广场,广场内有2个百米长的群雕,8组大型人物雕塑,40块地景浮雕;拥有全世界最豪华的绿化无接触式卫生间,保持最清洁、世界上坐凳最多、世界最长的光带、世界首家直引水、规模最大的音响组合等多项纪录。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由唐代皇室修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由玄奘主持,是唐代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大雁塔为寺内重要建筑,也是丝绸之起点城市之一——唐长安城的名胜之地、标志性建筑。

2008年5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研究所所长王亚荣表示,和陕西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西安大雁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宫。由此推测玄奘自印度取经归来后,所带回的珍宝有可能藏于大雁塔下的地宫内。

二层

塔座

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玄奘亲自主持建塔,历时两年建成。因砖表土心,风雨剥蚀,五十余年后塔身逐渐塌损。

大雁塔是8世纪为保存玄奘由天竺经丝绸之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建。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塔砖,是佛塔这一印度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而东传入中原地区并汉文化的典型。

大雁塔五层,陈列着一通释迦足迹碑,该碑是依据唐代玄奘晚年于铜川玉华寺请石匠李天诏所刻制的佛足造像复制而成。上有诸多佛教图案,内涵十分丰富,素有“见足如见佛,拜足如”之说法。在五层的塔室内,还收集展出有玄奘鲜为人知的数首诗词。可窥见玄奘高超的诗词艺术造诣。

在唐代,新进士及第后,有大唐天子于杏园赐宴,于曲江饮酒,慈恩塔下题名等风俗活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曲江流饮”和“雁塔题名”。进入南门,洞壁两侧镶嵌有多通明代题名碑,其中“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乃是当时“雁塔”之风光写照。此外,描写玄奘辉煌一生的《玄奘负笈像碑》、《玄奘译经图碑》也值得一观。在塔内一层明柱之上,悬挂着四幅长联,写的是唐代的历史、人物、故事,身临其境,吟诵一番,颇有原词原句的感受。一层塔内,还设有古塔常识及中国名塔照片展,展示了佛塔的起源与发展,佛塔的结构和分类。塔座登道的动测墁砖处,平卧有一通“玄奘取经跬步足迹石”,所刻图案生动地反映了玄奘当年西天取经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万里征途、始于跬步的奋斗。

五层

那么,大雁塔是否十分安全呢?专家认为,影响大雁塔变化的因素非常多,譬如有地震,人为的有周边的千亩的湖水,尤其是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广场下面一个大水库的渗漏问题等,都将不可避免会波及大雁塔。由于大雁塔属于砖构土芯,其地基更是怕水的夯土台基,对于地下水可谓十分。孙琪说:“研究发现影响大雁塔的地下水主要有两种,一是浅层地下水,二是承压地下水。西安市回灌的地下水主要是承压地下水,利于持久承受塔身重量不变化;至于浅层地下水则是愈少愈好,为此塔身及其周边要尽量减少水的滞留,目的就是避免让塔基的土出现松软进而影响塔身安全。”

一层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公元931年(五代后唐长兴二年)对大雁塔再次修葺。后来西安地区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顶震落,塔身震裂。(原先塔高11层)。

大雁塔的最高处,可向四周远眺,古城四方四景尽收眼底。七层的塔顶,刻有圣洁的藻井,中央为一硕大,花瓣上共有14个字,连环为诗句,可有数种念法。壁上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他在印度所闻的僧人埋燕造塔传说,向游人解释了最可信的雁塔由来之论说。

在三层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贵的佛舍利及大雁塔模型。有关舍利的由来有着一段故事,系印度玄奘寺住持悟谦所赠,属一乘佛宝。大雁塔的模型是严格按照1:60的比例制作,惟妙惟肖。

当前的雄伟的大雁塔上,安放了非常珍贵的佛舍利。关于这一佛舍利,还有一段来历故事。在1998年6月10日,大雁塔接待了印度玄奘寺的住持、印籍华侨高僧释悟谦,原籍是陕西咸阳人,自幼出家并于四十年代初,以玄奘为楷模,赴印求法,现已年逾古稀,在印度玄奘寺任住持。当他来到大慈恩寺,登上大雁塔时感慨万分,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当天,他拿出一红纸袋,印着金色的“一乘佛宝”四个字和图案,内装有珍贵的两颗佛舍利子(一颗直径3.5毫米,一颗直径1.5毫米),赠与大雁塔。并再三嘱托:“这佛宝非常宝贵,要珍藏好定有大福”。为了弥补大雁塔舍利之谜的缺憾,让更多的人们共同瞻仰佛宝舍利,便将佛宝陈列于大雁塔上。为慎重起见,大雁塔给远在印度的释悟谦寄去一封信,向他谈明我们的意愿,征求他的意见,他即高兴地回信说:“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者得福,犹希吕君能虔诚,定得大福。若能公诸大雁塔上层,令众同为瞻仰,更得大福聚,兄为祝颂。”

倾斜塔身

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标跨,烈风无时休”;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等。尤其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大雁塔的恢宏气势由此可见。

大雁塔地宫

雁塔题名

申遗价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