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杂谈

马国馨:建筑学家-社区情感杂谈

马国馨:建筑学家-社区情感杂谈马国馨:中国建筑师的历史责任建筑创作与TQC(建筑学报1986.3)马国馨:1942年出生于济南市,1965年毕业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进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至今…

原标题:马国馨:建筑学家-社区情感杂谈

马国馨:中国建筑师的历史责任

建筑创作与TQC(建筑学报1986.3)

马国馨:1942年出生于济南市,1965年毕业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进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至今。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1年荣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章,1995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关于合作住宅(新建筑1986.1)

马国馨:奥林建筑大手笔

马国馨,建筑学家。

1991年获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西萨佩里(建筑师24)

2.建筑师学术、职业、信息手册(1993年)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编委兼撰稿人)

新华网山东频道责任编辑吕放来源:综合

中国建筑师应该在和境外建筑师的合作、交流、竞争的过程中,形成整体水平的提升和超越,在创造中国现代建筑文化中承担起———

每当在电视上看到航拍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63岁的马国馨总是激动不已,那是15年前他主持设计的体育建筑项目。如今,马国馨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2002年,奥申委代表团向国际奥委会送交的《申办报告》中,由马国馨和市建筑设计院众多建筑设计师完成的奥运场馆及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方案,获得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好评,为申奥成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作为一名有着高深造诣的建筑师,在参与规划设计众多大型体育设施的过程中,马国馨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4.《丹下健三》一书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建筑科技图书部级一等(1996年)主要建筑设计作品:1971-1972:国际俱乐部(主要建筑设计人)

杂谈(美术1986.3)

10年后,由他主持的申奥体育场馆规划设计方案,在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同时,更引起了的关注。他,就是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国馨---一个将自己与体育·建筑·奥林匹克联系在一起的人。作为人,马国馨很平常,干事业,他却有许多耀眼之处:1981年,他东渡扶桑,跟随世界知名建筑师丹下健三,从而使他得以较深入地了解外面的世界。他,49岁获大学博士学位,52岁获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称号,55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毛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机场新航站楼……不少重大工程中总能见到他的身影;绘画、摄影、音乐、篆刻……看似与建筑无关,实则与之紧密相连;若说其是业余爱好,但功夫在诗外的说法在他身上得以充分体现。奥体设计担大任马国馨从日本学习回国没多久,便赶上第11届亚运会工程的建设。对于一个中国建筑师而言,这可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说50年代的国庆十大工程是中国建筑的第一个,那么亚运会工程建设就是迎来了中国建筑的第二个。马国馨在这个之中,被委以重任,主持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规划及设计任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市南北中轴线向北延伸的轴线东侧,在创作方案时,马国馨大胆汲取了国外同时代体育建筑的精华,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出一种新型体育建筑风格。设计中,他不过分强调各栋建筑物自身的和完整,不单纯地研究各栋建筑物孤立的形态美,而更多地注意建筑群体的组合关系,希望通过建筑彼此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群体,用各自并不十分完整的个体,组成比较完整的群体。是一个文化古都,有着严谨而规整的中轴线格局与棋盘式的街区,北郊要成为体育盛会的中心,就要将用地内主次轴线与环形道结合,形成中心内主要骨架,这样便与城市的总体格局相协调。在建筑物的细部处理上,马国馨和设计组的同事们则更多地将传统构件通过变形、隐喻加以使用,使人联想到中国建筑的常见特征。如各馆檐口下露明的网架节点上杆件形成的三角形外轮廓,让人联想起斗拱;高耸的塔筒外侧向内收分以及它与斜拉索、与屋脊形成的起伏轮廓,酷似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侧角与屋脊的起翘;檐口和屋脊的大红色金属构件让人联想到传统建筑的某些色彩;建筑的平台和多层台基,使人想到传统建筑的常用作法等。在奥体中心的设计中,绿化设计是设计的重要内容。中心的绿色及水面约占总用地的38.8%,如果再加上比赛、场地的草坪和停车场上的绿化,将接近50%左右。在园林部门的配合下,马国馨和同事们结合规划要求,通过大色块、大面积的简洁处理,使得整体绿化布局得当,富有自己的特色,从而形成绿化环抱的花园式体育中心。在景观设计中,通过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结合,并充分考虑到人们的行为心理和行为特点,加强了对包括雕塑(主题性雕塑和装饰性雕塑)、标志、旗杆、喷水池、座凳、围墙大门、地面铺装、灯和室外灯具、工业构筑物和色彩等方面的设计,使整个奥体中心的景观更加趋向完整。在今天人们看到的申奥体育建筑方案中,尤为给人感到重要的是新场馆的建设与第十一届亚运会场馆规划设计做到了很好的结合。10多年前在设计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时,有关部门要求:作为市大型体育中心,必须在1990年满足亚运会比赛需要,并为将来举办奥运会创造条件。根据当时国家财力及战略安排,中心要在一个完整的总体规划指导下处理好远期与近期几重关系,(1)虽然第一期建设只是中心全部建设的一个部分,但要在亚运会期间形成完整且相对的体系;(2)在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总体规划的第一期建设用地中,要为将来的建设项目预留未来空间;(3)一旦建设奥运项目实现,要与原有亚运会建设能协调统一,最后形成完整的中国体育建筑设施总体系。今天,人们高兴地看到,正是由于当年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总体规划留有很好的基础,使得正在展开的奥林匹克公园等大型奥运建设项目有了无穷的发展潜力与空间,这不能不说是马国馨对实现体育设施建设宏伟目标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先后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市科学技术特等等多项励。1992年当他手捧着由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签字的体育建筑国际奥委会牌时,他感到的不仅仅是荣誉,更多的是几分压力。2008系在心马国馨已近花甲之年,在他为中国体育建筑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的同时,还抽出时间,认真、耐心地青年建筑师,将自己的经验、体会地传授给他们。在1999-2001年申办奥运的过程中,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了申奥场馆方案的全部设计任务。身为2008年申奥场馆方案设计技术顾问的马国馨,在设计过程中对青年建筑师悉心指导,热情帮助。待奥运申办成功后,他又将青年建筑师推上第一线,让他们向社会介绍申奥场馆的设计,树立青年建筑师的形象,提高他们在行业及社会上的认知度。奥林匹克运动的顾拜旦说过:奥林匹克主义的基础是推崇奋斗、、热爱祖国、、骑士、熟识艺术与文学,是和平强有力的因素,强壮的身体文化,一种、耐力和体力的学派。作为国内体育建筑设计的领军人物,马国馨对此也是推崇备至。从1992年-1999年,马院士带领他的设计组出色地完成了首都机场新航站楼扩建设计任务。超大型项目设计不仅使他在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方面更加娴熟,并在实践中大胆尝试了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应用,这无疑为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突出绿色奥运场馆建设奠定了基础。早在1999年初,马国馨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奥运场馆建设的可行性研究之中。他作为中国建筑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建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起草国家《体育建筑设计规范》,同时组织在国内各大设计单位收集、汇总有关历届奥林匹克场馆建筑设计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为制定《体育建筑设计规范》打下的基础。马国馨认为,体育产业中的大部分内容与体育设施密切相关,设施建设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硬件。体育的社会化意味着多方参与、广开财源,产业化意味着投入产出、讲求效益。因此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探讨体育设施的运作规律,要特别讲究供求关系、布局结构、运营管理、消费趋向等。这不仅要结合我国国情,更要吸取并参考国外经验及教训,从而走出自己的特色道。他强调,体育场馆设计与建设要满足于社会及产业化的要求,其设计形式也要随使用模式的变化而随之改变,要有以长期使用目标为主,而将一次性使用的设施临时设置的;要有长期使用和一次性使用相结合的;要有按业主要求设计成相对固定的永久性体育场的形式。杰作源于艺术奥古斯都时代的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其所著《建筑十书》中指出:建筑师应当擅长文笔,熟悉制图,精通几何学,深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并非茫然,通晓法律学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或理论知识。如果按此标准来考核建筑师,马国馨的成绩一定会得满分。搞建筑的似乎离不开机,于是,一架Canon机跟着他走了许多地方,不少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有名的、无名的建筑统统被收入他的镜头。他曾经参加了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举办的培训班,摄影美学专业。在他数以百计的论文中还有专论建筑摄影的大作。2001年12月他还主持了中国首届建筑摄影大赛的评选及建筑摄影论坛等活动,以其深厚的艺术得到了人们的赞誉。他又是校友合唱团团员,曾经随团参加过正式的音乐会演出和比赛。据悉,学生时代的马国馨曾是校内军乐团的,乐队中他吹萨克斯管;那苍凉婉转的乐声,常令他自己有身陷其中之感。说来有些人也许不会相信,马国馨曾被中央人民请去,做了两回音乐节目的嘉宾主持,而讨论的主题就是音乐与建筑。有一项爱好则是马国馨持之以恒至今的,那就是剪报。他搜集了无数的信息,科技、教育、卫生、音乐、体育……凡进入了他的视线,均无不在他的剪刀范围之内。谈到他的成功之,马国馨总是很谦虚,但可以悟出读书刻苦与治学严谨是他志向与散发智慧的源泉。他非常善于学习,能够对当今行业内的世界最新和流行趋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作为一位国家设计大师,他确已达到很高的设计水平及独具特色的创作,但他从不满足,终日沉浸在创作、总结、、再创作的循环之中。马国馨认为今日中国建筑师应该在与境外建筑师合作、联系、竞争的过程中,更加强调自信、自强,从而形成整体水平的提升和超越,这才是中国建筑师的历史责任。外国建筑师进入中国市场很必要、很正常,关键在于中国建筑师要赢得与境外建筑师平等的竞争的地位。他希望这一点能在2008年奥运会规则设计招标中得到认同,只有这样,的奥林匹克建筑才是的,才是世界的。

记得20年前在东京遇到贝聿铭先生,那时我们是较早去国外学习的建筑师,在谈话中贝先生对我们充满了鼓励和希望,我记得那时我曾回答他:“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师世界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我们应该是属于承上启下的过渡一代,而新一代的建筑师将发挥更大的冲击作用。”就像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事件都表明我们已经了世界,世界也接纳了我们。在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上,我们已经取得了入场券和参赛的资格,但在激烈的角逐中要想取得好成绩,获取金牌,打破纪录还必须依靠中国建筑师自身的努力,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取代的。就像明代率先接受的徐光启所说:“会通以求超胜”。中国建筑师应该在和境外建筑师的合作、交流、竞争的过程中,自信、自强,通过学习和创造,形成整体水平的提升和超越,这是中国建筑师无法回避的历史责任。

人物简介:

中国住宅的现状(与柴裴义合作,日本GLASSARCHITECTURE.1981年中国建筑专集)

1981-1983:在日本丹下建三都市与建筑事务所期间,参加新加坡国王中心和尼日利亚新大厦设计

1.丹下健三(1989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著者)

人物:

中国建筑师的历史责任

1972-1973:某宾馆游泳馆及羽毛球馆(任工程主持人)

1986:刚果人民国布拉柴维尔某官邸方案

创造中国现代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师的历史责任,需要中国建筑师的奋发自强,发挥优势,勇于竞争,提高水准。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对如何创造先进的中国建筑文化达成共识,其中包括各级主管部门、业主、社会的共同关心。为了创造中国现代建筑文化,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完)

日本的野外博物馆(世界建筑1985.3)

1983-1985:第十一届亚运会体育设施论证(参加者)

从两个饭店的设计人看日本建筑界的一些动向(世界建筑1984.5)

3.建筑设计资料集(7)(1995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分编委兼编写人)

1984:第十一届亚运会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规划

日本的后现代主义(世界建筑导报6)

编者按:近几年我国建筑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局面。与此同时,建筑界对外国建筑师作品我国少数大城市的现实也提出了。一些专家认为,有些建筑已脱离了经济、实用这些建筑的基本,甚至有人认为,个别城市已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设计试验场”。对于中国建筑界如何与国际建筑界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问题,马国馨院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刊发此文,目的在于引发读者的共同关注。

1976:前三门大街和平门—宣武门街区规划设计

走自己的…记黑川纪章(世界建筑1984.6)

主要著译作:

从承担建筑设计生涯中的第一个公共建筑项目建外国际俱乐部,他开始———与体育建筑结缘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还不到30岁的马国馨就作为项目设计主要负责人之一承担了其建筑设计生涯中的第一个公共建筑项目———建外国际俱乐部的设计工作,俱乐部有1万多平方米的面积,包括娱乐、餐厅和网球馆、室外游泳、跳水等项目。回想起当时的工作,马国馨至今历历在目。“对于这些体育场地的规格标准,那时我并不很了解。建网球场地时,从设计方案、施工图到现场施工都是在有经验的网协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的。那时搞体育建筑设计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好在马国馨所在的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对体育建筑设计有很多经验,曾设计了50年代的体育馆、60年代悬索结构的工人体育馆、70年代空间结构的首都体育馆等。一批老同志的倾心指导和马国馨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国际俱乐部的设计施工用了一年的时间,由此马国馨与体育结下了难解之缘,对于体育建筑也有了深切的。“对于不同体育建筑的设计,首先要找准定位,是用于大型赛事,还是用于商业运营,或是用于开展社区体育,要根据用途确定相应的规模档次。此外,还要符合体育赛事的规则,在场地、高度、灯光等各方面都要合乎标准,能让运动员发挥出最佳水平,还要考虑安全等因素。”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申奥场馆方案设计,每一个项目他都力求——将场馆设计得更科学“说实话,我做过的工程并不多,不像许多建筑师有几十项、上百项作品。1983年我完成了在日本的学习回到院里,开始接手第十一届亚运会场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规划及设计。从参加亚运会工程的可行性研究,试做方案到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成,整整用了7年时间。”7年中,马国馨和他的同事们为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在设计中我主要看重两个方面:一个是群体设计的总效果,一个是国奥中心的设计。在一些细节方面也注意功能的完善,比如在全场实现了残疾人无障碍,这在当时全国的体育建筑中也是比较超前的。”马国馨说。“体育场馆要建得科学,必须进行深入地调研工作。功能上要满足运动员的需求,满足观众的需求,外观上要与城市景观和谐。在实际设计中,需要考虑很多细节,有时一个细节没有注意到就会影响到使用效果。”从2000年起,马国馨带着年轻的设计师们开始了申办2008年奥运会场馆规划的设计工作。经过一年半的规划、论证、设计和数十遍地修改,申奥场馆设计方案终于完成,并受到了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好评。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爱好的体育运动,但他是一位———钟情体育的建筑家“我平时工作比较忙。现在我每天的运动就是上下班骑自行车,但是我所从事的工作让我对体育有着特殊的情感。”多年来,马国馨院士一直注意对体育建筑学科的一些前沿问题展开研究,包括奥运设施的赛后利用问题、大型体育场的建设和使用模式等,发表了许多论文,并对院内承接的其他体育建筑设计项目进行指导。凭借在体育建筑设计领域的丰富经验,加上自己所进行的理论归纳和对国外信息的掌握,马国馨作为主要负责人还承担了国家行业标准《体育建筑设计规范》的编制任务,这套规范已于200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作为一名设计师,马国馨观看比赛也有着与普通球迷不同的旨趣。“电视上转播一些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时,我常抽空看一看。不光是为了看赛事,更主要的是想看看国外体育建筑的结构和特色。”每年去国外考察的机会很多,马国馨总是不放过任何了解国外体育设施的机会。多年的实践积累和敏锐的观察思考使得马国馨对于体育建筑有了更深的。(朱伟王建新)

从中国建筑师队伍的现状看,我们既有忧虑也抱有希望。据统计,到1999年底,国有工程勘查设计咨询单位共有12572家,其中高级技术人员13.55万人。随着设计体制的多样化,通过产权体制和机构重组,将会逐步形成大、中、小结合的多种形式共存。既有大型集团那样的“联合舰队”,也有灵活多变,更适应市场潮流的中、小型事务所,还有一些以名建筑师领衔的事务所,大家都要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并分别发挥各自的优势。另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国外的留学和考察,通过与境外事务所的合作,对方了解了我们,我们也逐渐了解对方,能够从这种接触中找出我们的差距,不断改进人才使用和优化设计的机制。而更为可喜的是,我们已逐步克服了人才上的断层,年轻建筑师正在实践中成长,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能较快地了解国外的最新动向,同时在国外留学或工作的经历也使他们与的沟通更为方便,所以已经表现出他们的才华,并成为一些重要工程的设计。应该指出,中国建筑师同时具有熟悉情况、沟通方便、水平不断提高等优势,使我们也相信,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我国建筑师也有可能首先在一些中小规模的工程实践中取得提升或突破,从而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4.世界新建筑(2)(1997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之一)主要荣誉:1.毛纪念堂获全国科学大会特别(1978年)

马国馨:心血浇注体育建筑

1985:刚果人民国布拉柴维尔某私人住宅(任工程主持人)

1942年出生于济南市,

10年前,在他主持设计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成功地举办了第十一届亚运会。

1976-1977:毛纪念堂(任建筑负责人之一)

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馆,曲棍球场,医务测试中心(1986-1990年)(工程主持人之一)主要论著:CAD在国外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建筑师20)

2.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与亚运村工程一起获市科技进步特等(1991年)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1991年),国家第五次优秀工程设计金质(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1992年)

3.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获中国建筑学会创作(1988-1992年),国际体育,休憩,娱乐设施协会银(1993年)

人物历程:

人物故事:

关于游乐园的建设(建筑师25)

当然在创造中国的现代建筑文化方面,建筑师也非常希望有一个更为宽松的公平竞争的外部,除去设计费等问题不谈,有的地方更多地把邀请国外建筑师作为一种姿态和炒作,有的国家投资的规划设计项目,根本不邀请本国建筑师,不给中国建筑师与境外建筑师平等竞争的机会。还出现了国际竞赛项目在中国建筑师中标以后一再被,甚至有的主管领导说:我就是要选一个外国人设计的方案。这里就已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了。

1965年毕业于大学建筑系,

自1965年10月起在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任职至今,历任建筑师,设计室副主任,主任建筑师等职务,现为院常务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毛纪念堂(1976-1977年)(建筑负责人之一)

我们之所以这样讲是立足于我国在整个世界格局中所应占有的地位,中国是具有悠久文明史的大国,中国古代的建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同样在今天的建筑舞台上也必须有自己的地位和发言权,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感情和心理也要求中国的现代建筑文化能尽快世界。前不久有一位外国学者问我对于外国建筑师进入中国建筑市场的看法,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只有交流和吸收才能促进发展和进步。且不说我们现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就是将来我们和国外建筑师处在比较平等的地位时,这种交流和竞争仍然是必要的。像法国纪念大200周年的重要建筑物中,也有一些项目法国建筑师的作品。但如果中国主要大城市的所有重要建筑物都非得境外建筑师来设计,那中国建筑师也太脸上无光了。

首都国际机场航站区扩建航站楼(1994年-)(工程主持人之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