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魅力  旅游

浪漫式的“天然影棚”,看了这40张图,我想在这儿谈一场恋爱。

“窃以为真正令人留恋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黄海沿岸,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环礁岛屿。

它虽年轻,身上却已刻下了掩盖曾经炮火伤痕的纹身;它被红屋顶、樱花与梧桐覆盖,海雾在秋天弥漫整个城市,又被海风吹去...

这里有绝佳的婚礼场地,在灿烂的阳光中迈出花岗岩的堡垒,白色的纱裙一角在海滨飘动;它虽节奏平缓,却让人觉得,发生了许多跌宕起伏...

青岛,有着柔情又坚毅的城市美学。

梁实秋在《忆青岛》中写道:

“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几十省,窃以为真正令人留恋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细数在青岛取景的影视剧,我们发现,这里发生过的故事丝毫不逊色于重庆:

暖黄色的青岛二中,成为每一届“振华故事”的发生地;《冰糖炖雪梨》里远远看着的烟花;《送你一朵小红花》里熟悉的黄墙红瓦,天蓝海阔;《巡回检查组》的“城市宣传片”......

青岛独有的城市气质,让它注定成为天然的影棚,一趟城市美学之旅的探索也就此展开。

从青岛的城市美学中,我们看到了德国的风情;

老城区的建筑散落在绿荫中,随处都在诉说着城市的昨日

李希霍芬发现了低调的它,将空白的青岛交由德国人手中规划蓝图

如今,从这里已经快模糊的幻影中,仍能看见昔日的人潮汹涌,先进的城市建设。

从青岛的城市美学中,我们看到了这儿的灵魂——山海;

沿着海岸线,望着山,在海滩漫步。

曾经的青岛人捕鱼为生,以海为家,大大小小的海湾

让这儿成为了天生的良港,从微咸的空气中,尝到浪漫的滋味。

从青岛的城市美学中,我们尝到了舌尖上的味道;

青岛啤酒与德国的渊源不得不说,而本土化的过程才是真正的青岛味道。

馅饼,香酥鸡,甜沫,锅贴,野馄饨

烧烤摊加上散啤酒,人生的滋味都不过如此了。

德国风情美学

去青岛,你会发现这儿的路名,基本是用大江南北各省市、县市命名

走在大街小巷仿佛穿越到了全国各地,活生生就是一张“摊开的中国地图”。

而这些名字的曾经,是德国式的路名。

如今,站在青岛欧式的建筑群前,你会发现,高耸的车站钟是德国教堂的样式。

米黄色基调的外墙,半圆拱形花岩窗框与陡斜的红色房顶,让教堂的轮廓格外清晰简洁。红瓦绿树与碧海蓝天的浪漫中,有一段屈辱的殖民记忆。

德国政府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厚厚宏论中,关注到了这片风平浪静的海湾——

“水深不冻,往来无间;山列屏障,以避飓风,陆连腹地,便运糗粮;土无厚淤,可魆澳;口接大洋,以勤操作,地出中山,控制要害。”

19世纪末的清晨海雾中,德国军舰将大炮对准了青岛的山头,并在之后用先进的城市规划思想来建设这张白纸。

历史建筑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乐章,走进青岛,建筑与山、海融于一体,就如同走进万国建筑的博览会。“脱开老城在东部建设新城”,使得如今这片历史建筑群能完整保留。

青岛老城的西南沿岸,正是中山路历史风貌区的所在。

随手一摸便是历史的这条商业街,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喧嚣就未曾平静下来过...

站在德县路与中山路路口,你向南望,是十里洋场,欧美侨民与政府官员的身影穿梭在那些高档的餐厅剧院中,酒吧、咖啡厅、舞厅,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你向北望,现在的四方路、海泊路一带就是当时大鲍岛里院街区——

“头戴盛锡福,脚蹬新盛泰,手戴亨得利,身穿瑞蚨祥,吃饭劈柴院,看病宏仁堂......”

“一二一,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

泛黄的照片,曾经的歌谣,将封存的记忆重新打开,老字号的前世今生,大鲍岛的人间烟火,在耳边回响。

山海美学

青岛,是漂浮在两种泡沫中的城市,一种泡沫来自于大海。

山下是城,城边是海。

嗅一嗅,湿咸的海风里裹挟着花香,春天到,小鱼山的蔷薇、大珠山的杜鹃,满城的樱花似乎一夜之间都开了。

从火车站到第六海水浴场,沿着海岸线一直走。

海鸥是世界上我见过最白的东西,白过家中的床单,白过粉红眼睛的兔子,白过冬天的第一场雪。

它们在头顶回旋嘶鸣,在纯粹的阳光与被涤净的清新空气中闪耀;它们慵懒地聚集在石堆上,或絮絮自语,或宁谧地望向远处,朝着茫茫海水未知的方向。

海鸥陪伴下的踱步,适合一个人去看海。

第一海水浴场沿岸的砺石被潮水打磨成细小的砂砾,在沙滩上沉淀成细软的沙质与岸坡缓平的海滩,秋天的这里拥有额外的静谧;

穿过异域风情的八大关,你会想象窈窕女子端着复古式的茶杯站在阁楼上,一边眺望一边喝着咖啡。夜晚,忽明忽暗的灯光,海水在黑夜中的默默汹涌的声音,出现的第二海水浴场是一场意外的惊喜。

看过石老人浴场的日出日落,躲进沙滩旁的书咖里,大海不知止歇地留情,眼眸中的那块石头被日夜冲刷打磨,又被砂砾揉搓得发亮。遗憾全被消去了,只剩下近乎完美的成色。

陆海相接处,云、水、山的融合,或起了大雾,晕成水墨画,或海浪的喃喃细语与浑厚大山诉说。崂山山脉在边缘挺拔,大珠山、小珠山、铁橛山拱卫胶州湾,春天时便成了五彩的海洋。

山,也许不是青岛最突出的主题,却是海边风情的一个点睛之笔。

舌尖美学

青岛,是漂浮在两种泡沫中的城市,另一种泡沫便是啤酒。

青岛啤酒也许是人们认识青岛的另一种方式。

丰子恺老先生曾赞曰:“此酒开瓶,白沫四溅,气足味醇……啊,啤酒真好,使我每天爬山感受的疲倦,都被消除得一干二净。”

一百多年以前的青岛,还没有“啤酒”二字,德国与英国商人在青岛联合投资成立了日耳曼啤酒公司,这便是最初的青岛啤酒。

然而这时的青岛啤酒只服务于地位优渥的外国侨民,还远没有形成如今的“啤酒文化”

日据时期,青岛啤酒在日本人的控制下,加入大米,调整口味,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国营时期后,青岛人逐渐将曾经这项“洋人的特权”、“精英的文化”本土化,青岛啤酒终于渗入了百姓的生活当中。

一到夏天,青岛大街小巷的桶装散啤便开始忙不迭地工作了。一个塑料袋拎上三五升酒,配上几个菜小酌几杯。

虽然青岛啤酒闻名海外,但本地人最爱的不是正规装进瓶子中的酒,而是用塑料袋承装的青啤。

就像四川人吃火锅,北京人喝茶,青岛人在遍布着啤酒屋、小酒馆的大街小巷,坐下来喝口散啤酒,这些啤酒大多是当日生产,最为新鲜。

“啤酒装进塑料袋”,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成为岛城出名的一大怪,也成为了外地人在青岛街头感受到最为生动的文化。

也许,你知道啤酒配上海鲜,出现在了所有游客们的餐桌上。殊不知,一顿野馄饨烧烤就着酒,才配得上夜晚的灵魂。

多年前的无数个深夜,一辆小推车,一顶红帐篷,几张小桌子,铺子就开张了。现包现卖,馄饨皮与肉馅催生出青岛夜里的鲜味。

鲜肉馄饨,皮薄得能看透里边的肉馅儿,洒上虾皮、紫菜、咸菜丝,滴几滴香油。

“野”字的恰到好处,就想吃它的不拘一格,油脂麻花,沉迷于味精过量的感觉,昏暗的灯光下,一颗颗在白天被社会规则包裹的灵魂,终于坐在路边,被一碗碗野馄饨接纳了。

青岛的城市美学

在喝着啤酒的夜里,享受海风与波涛肆虐在耳;

从栈桥沿海走到奥帆中心,看夕阳下海;

在信号山俯瞰,在八大关寻迹,我对这座城市的一见倾心。

青岛的城市美学,在地理,在曾经

在风情,在建筑,在舌尖,在山海。

生活于大海与港湾之间,最美的生活,就是吃吃海鲜,喝喝啤酒,吹吹海风,泡泡澡。

EN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