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魅力  旅游

西安本地两个最“惨”的企业相遇了会擦出火花还是继续落魄?

  现如今疫情已经基本控制住,但是在持续影响下,特别是多次封闭式管理模式下,人们的消费理念、生活思维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其中最受影响的应该就是文旅行业。一方面游客量急剧下降,另一方面业务几乎停摆,但是又不得不支付巨额的房租及人力成本。

  特别是传统文旅企业,受制于自身转型创新不足和行业现状,已经走在了崩溃的边缘。西部传统文旅企业尤甚。

  去年的12月,西安本地最大的文旅国企-西安旅游发布公告,以2200万元的价格将集团本部的西安旅游大厦转让给新东方。在更早时候,西安旅游UI经将渭水园以1.78亿元“变卖”给陕西大兴医院投资管理集团;上林宫酒店及附属经营场所,整体租赁给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的母公司——西安大汉上林苑实业公司(关联方),租赁期5年,年租金总额为380万元。

  此次卖了“大本营”之后,西安旅游在2021年资产转让收入达到了2亿元。这对资金流的改善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依旧难以弥补8年来的亏损现实,根据公告,西安旅游现如今的净利润亏损仍达到了3373.42亿元。

  事实上,在2021年9月,西安旅游变卖本部大厦前,已经“举家”搬迁到了毗邻大雁塔的西影大厦,开始了安安稳稳的“寄人篱下”生活,包括本部及下属上市公司西安饮食。

  西影集团从起步的西安电影制片厂算起,至今已经64年历史,期间也光辉过,但是随着资本对影视产业的冲击,如今也已经寂寂无名。巅峰时期,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如今落寞,只能靠“大话西游”这唯一可以骄傲的IP,不断炒冷饭、吃剩饭。

  当然,从2018年至今,在西安本土影视明星张嘉益的推动下,西影参与了《装台》《少年派》等影视剧投资,从中分得一杯“羹”。但是这对于一个以影视主投起家的影视业公司来说,特别是作为曾经中国影视巅峰代表的影视业公司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这些年,西影在尝试做出一些改变,比如在原厂址基础上兴建了电影圈子,发展产业旅游;比如组建基金公司,开始运作资本。但是“天不遂人愿”,旅游发展勉勉强强,基金运作只有风声不见雨点。为了活命,西影也先后变卖或转租的原厂址的近乎三分之一的土地,在2018年前后甚至要搬迁至西咸新区。

  仔细梳理,你会发现西安旅游和西影两家企业的发展轨迹惊人的相似。曾经历过在全国范围的辉煌成绩,却在同时间段又从最高峰掉落到变卖家当的地步。

  事实上,这些大型老牌国企都陷入了“吃老本”的尴尬境地。何去何从不仅是西安旅游面临的难题,也是西影面临的难题,更是同辈文化国企面临的共同难题。

  文化旅游市场蛋糕正变得越来越大,但是文化国企的境遇却日薄西山。这证明,问题没有出在行业或市场上,而是出在了自己身上。

  以西安旅游为例,手握几乎西安本地所有的老字号、老品牌,但是在信息化社会中缺乏有力的宣传和推广。旗下的老孙家饭庄、德发长酒店、同盛祥饭庄、春发生饭店等品牌,服务不如新兴企业,品质不如路边的同名苍蝇馆。可以说,去这些饭店消费的只剩下“情怀”了。

  同样的问题也摆在西影面前,除了园区内的电影海报氛围和西安人对于“西影厂”的情怀外,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手的营销面。

  有“底蕴”没“品质”,成为了这两家企业的共同难题。突破了就能“起死回生”,突破不了就只能继续“要死不活”。

  在市场化人才机制面前,老牌文化国企毫无优势可言。论福利和发展比不上新起之秀,论企业文化比不上创业型公司。甚至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这些老牌文化国企被改成了“四不像”,只学到了市场化的用人方式,没学到市场化留人机制。

  以西影为例,从这里走出去的人才几乎遍布了整个影视行业,上到“国师”张艺谋,下到一个二三线的配角演员。你可以说是西影培养了这些人才,但是这些人才自己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走出去之后很少再回到西影,更别说回馈西影。

  前不久大热的刘奕君,早在90年代就从西影走出去了,他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是因为适应不了才选择出走。这句话说得很含蓄,但是潜台词无非就是“西影寒心”。

  不久前,在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评论,问的是如何看待西影的“总有办法”企业精神,回答的是“总有办法=不择手段”。这条回答获得了400多个点赞,除去看客,至少有那么十来个人是曾经或现在是西影员工。

  由此可见一斑。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只学到了市场化的选人用人皮毛,丝毫没学到市场化的留人机制。

  当然,没有用好家底、没有留住人才,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要真正找到一条出路,任重道远。毕竟对于西安来说,对于陕西来说,只有一个西影、一个西安旅游,如果这两家企业死了,对谁都是一个损失。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