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魅力  生活

陕西年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吃食……

  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称的泾阳县,地处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距省会西安大约40公里,是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也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柳毅传书》的发生地,先后走出了吴宓、雷抒雁、李若冰、白描等许多学者、作家和诗人。春节前夕,记者走进泾阳县王桥镇社树村,感受了独特的关中民风民俗,体验了一把别样年味儿。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也是最盛大的节日,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腊月十九,我和记者刘梅走进泾阳县城西北约15公里的王桥镇社树村,来到村民王亚兰的家里,尝到了一顿与众不同的农家团圆饭。

  今年已经64岁的王亚兰,性格开朗、为人友善,从小爱读书、爱音乐。八十年代初,她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后来就干脆回到了农村。那时,她的三个儿女都已大学毕业。她说,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了,儿女也不用操心,她又有了大把时间看书读报。灵感来了,她还写写文章,填词谱曲。

  王亚兰:咱农民么,钱又不多,宁愿不买衣服,不吃,就要买个书,农村有一句口头禅是“这个穷不离猪,富不离书”我说我“穷不离猪,我穷也不离书”。以前生活艰苦,现在我们的日子过好啦,但是我们的信念是;不管我们的日子有多贫穷,我们是清风明月随意取,田园美景任我留。

  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之后,她又在社树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几个人在一起磨合久了,竟然还成立了合唱团。王大姐也成了村上的文化宣传负责人。

  今天来家里帮衬的都是王亚兰大姐合唱团的闺中密友,有人负责做蒸碗,有人负责炒菜,还有专门做面食。洗菜、切菜、烧火、下面,几位老姐姐合作起来相当默契。

  今年72岁的邓淑琴大姐,秦腔戏唱得特别好,一亮嗓子根本听不出来她已是从心之年。待人热情、乐于助人的邓大姐还是社树村妇女调解主任,她告诉我们,过年了孩子们都要回来,家家都需要准备很多东西,大家就互相帮忙,今天到这家帮着炸麻叶,明天去那家蒸碗子,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开开心心,其乐融融。

  邓淑琴:二十三一过,就做年饭了,家家就忙开了,厨房就挤开了,像这个做麻糖,一家给一家帮忙哩!我两家在一块住着,他家娃给我帮忙,我的娃给他帮忙,桌子上摆满了,油烧好后,炸就行。一会儿就炸完了,给我来帮忙,弄完,给他家再去帮忙,都有呢。

  见大伙都没闲着,我们的记者刘梅也赶紧上去帮忙。本来是想搭把手,但一进厨房,看到案板上的吃食琳琅满目、有的还不知道名字,记者忍不住“蹭吃”起来。热情的王亚兰大姐看到我们好奇的小眼神,像哄小孩子一样,不停地给我们嘴里、手里塞吃的。其中,一道黄白相间、味道独特的小吃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王亚兰:我们泾阳县的一道美食,但是来源于我们社树村,就可以说是我们泾阳的火腿肠,把鸡蛋黄取出来,把鸡蛋清,馍花,葱香,肉沫,然后和在一起,把鸡蛋黄搅拌均匀到上去,上面是鸡蛋黄。于右任在吃瓤和的时候,当时要吃你这个地方的特色,名字就是于右任给起的,吃到嘴里瓤和的很。

  原来这好吃的瓤和还有这么传奇的来历。做法听上去也没那么繁琐:用蛋皮裹上肉馅儿和馍花蒸制即可。摆盘时一般摆成宝塔状,寓意人们吃完就能步步高升。在准备团圆饭的间隙,合唱团里一位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赵阿莉大姐还向我们展示了她准备的花馍馍。赵大姐说,在他们社树村,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等等都要制作这样的花馍。

  赵阿莉: 这个头点馍,原来我们就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人每年过春节的时候,外婆到外孙家去就拿这个馍,就叫头点镆。这个是鱼,年年有余,这个过去我们小的时候,这个蝎子,过年过十五,把它做好,过完十五把它挂在墙上,过二月二的时候,把它取下来,摆成馍蛋,就是二月二娃不用蝎子咬啦。

  “寿桃、元宝、玉兔、刺猬、蝎子……各式各样的花馍馍,象征着吉祥如意,寄托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更是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开席了”!社树村的养羊专业户、也是合唱团锣鼓队长的周芳芳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喜庆的锣鼓。伴随着欢快热闹的锣鼓声,大家围在桌前,举杯、祝福。黄焖鸡、带把肘子、笼笼肉、冰糖夹沙肉、八宝甜饭、泾阳瓤和、花馍馍、辣子锅盔、菠菜长寿面……丰盛的饭菜,在农家的院落中久久飘香。

  为了表达感谢,更是为了庆祝团圆,王亚兰大姐还专门邀请了社树村老年人协会会长邢会权。邢会权今年64岁,和王亚兰大姐同岁,但掌舵老协已有多年。以前,村中的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更难,农闲时节就是晒太阳、蹲墙根、搓麻将,根本无文化生活可言。随着老年协会的成立、政府对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扶持力度的加大,如今的社树村已经建立了农民自己的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广播站、宣传栏、体育健身设施、图书阅览室等,既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又盘活了村落的传统文化。

  刑会权:精神养老什么都好啦,粮食,吃的喝的穿的戴的,医疗卫生这些方面条件都提升了,但是农村的年轻人外面打工去了,孤独,孤寡老人,留守老人呢,所以说要开展文化养老,把这些老年人都组织起来,高高兴兴的活动一下,唱一下,跳一下,扭个秧歌,敲个鼓,唱个歌子,唱个戏,都是老年人,只要参与进来了,这就是好事。

  正如邢师傅所说,美丽乡村建设“美”是外表,“好”是内涵,不仅要经济发展好、人居环境好、人际关系好,更要注重文化对人们的滋养和引导。社树村老年人协会的成立,让更多的老年人加入进来,让农民忙起来、乐起来。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像王亚兰大姐这样有热心有爱心的志愿者。听到大伙儿在夸她,王雅兰大姐有点不好意思。聊到高兴处,王大姐即兴唱了一段京剧《沙家浜》,瞬间把欢快愉悦的气氛推向了。

  一首《沙家浜》调动了所有人的积极性。热情的邓淑琴和赵阿莉大姐还向我们展示了每次文艺演出乡党们必点的眉户戏《大家喜欢》。

  周芳芳:我这个《大家喜欢》,群众都爱看,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都爱看戏,这个节目表达的内容多,有干部领的好,有党的政策,都爱听。所以走到哪,大家都说把你那《大家喜欢》给大家演一下。

  刑会权:集体在地里劳动呢,送饭去,送饭的走到路上看到农村的变化形式“树上的雀咋咋咋,河里的青蛙哇哇哇”就是看到农村的新景象,心情很高兴,显示出了农村大的面貌。

  说自己的话,讲身边的事。这样的表演方式满足了农民的自我需求,既有广泛的观众基础,更具鲜活的生命力。王亚兰大姐和她的伙伴们还说,她们的扶贫下乡文艺演出,从导演到演员清一色都是当地村民。节目、音乐、服装、道具,都由村民自发策划安排。组织者是农民,演员是农民,观众更是农民。

  地处关中道,泾惠渠上游。在有人口830户的社树村,村民共同谱写着一曲“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生动乐章。农村蕴藏着丰富的乡土文化,乡村文化的精髓应该到农民中去寻找。在农村文化的建设当中,农民才是主角。愉快的团圆饭在众人的美好的唱腔中告一段落,但我们想,这样的结束不是终点。腰包鼓了,每天都充满欢歌笑语,这样的日子才是开始,才更有精神。

  咱老陕的年饭端上桌了,可过年的美食自然要越多越丰富才好。咱们一起看看全国各地的农民朋友过年都有哪些拿手好菜端上桌,他们的年味儿又是哪番热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