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魅力  特产

西安故事 张鹰:“点心”的

  在童年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吃了。用祖母的话说:“真是个饿死鬼脱生的!”那时候吃啥啥香。用现在时尚的话讲,活脱脱的一个吃货。“吃货”,多指喜欢吃各种美食的人,并对美食有一种向往和追求。“点心”是指糕点之类的食品。相传在东晋时期一大将军,看到将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屡建战功,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民间喜爱的美味的糕饼,派人送往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自此以后“点心”的名字便传开了,并一直沿用至今。点心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是工薪族可望不可及的奢侈食品。点心,特别是“德懋恭”水晶饼对我的,至今仍历历在目。

  年龄在四零、五零后的老人都知道,六十年代初,国家遭遇“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产量低,供应不足,人们普遍吃不饱。水稻专家袁隆平曾说过:“三年困难时期,1959年大旱,一年基本上没有收成。我看到路上有5个饿殍,倒在田坎边,倒在桥下和路边,我亲眼看见啊,那很凄惨的。”(2009年4月8日《广州日报》)。也是在当时,中央正式提出“低标准、瓜菜代”,即蔬菜、瓜果代替食品的要求。那时候我正上小学。大人们把玉米皮、玉米芯、稻谷壳和高粱杆粉碎制成淀粉代替粮食。我一个同学的家长别出心裁,把玉米芯打成淀粉做成“鸡蛋糕”的样子。同学在校正给我分尝时被校长看见,校长当即要过来让各位老师参观并在师生中推广。

  1961年,当时的陕西省粮票每斤的黑市价3元,一斤全国粮票的黑市价要4元。幸好我邻居的一个阿姨在三桥镇粮店上班。她看到每个装着玉米面的口袋倒空后,面袋上总粘一些玉米粉,于是下班后,便把这些面口袋带回给我们。我和母亲再用扫床扫帚逐个扫,这样下来,20个面口袋便能扫下3至4两玉米面。母亲便把这来之不易的玉米面,掺上苜蓿叶、榆钱、榆树叶、杨树絮、苦菜,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菜,蒸成菜窝窝头充饥。这时,我又联想到同学母亲做的玉米芯“老蛋糕”的样子,便找来父亲的木匠凿子,在一块木头上凿成一枚水晶饼的模子,先把母亲蒸好的菜窝窝头放在模子上一压,再翻过来一扣,一个“水晶饼”便呈现在眼前。有时我凿好的模具被母亲当柴火烧了,只好再用硬纸壳剪成一个“水晶饼”的样子,把菜窝窝托着吃。这样,嘴里吃着菜窝窝头,脑子里幻想着“水晶饼”的香甜滋味,也算是过了把“点心瘾”。

  记得上小学4年级那一年,我们村里有一位菲律宾华侨的父亲去世(老人93岁过世在农村算是喜丧)。葬礼非常隆重,除请戏班子唱三天戏外,还为全村人免费放2场电影,而后老人土葬在他家的祖坟墓地。华侨孝子按当地风俗第三天圆坟,墓前除烧纸和蜡烛外,还摆放着烟酒、供果和点心(当然是陕西最好的“德懋恭”水晶饼。)等圆坟的大人走后,我和一个小伙伴拿着担笼和镰刀装作割猪草的样子,看到坟地空无一人时,便麻利地跑到墓前,把3个叠罗汉摆着的水晶饼迅速拿走,躲到一颗大柳树下,正准备品尝,小伙伴突然提醒道:“听老人说,吃了坟地的供品,鬼就会钻进肚子里不出来,人就得死!” 望着诱人的水晶饼,真舍不得放下。我想了想说:“要不然这样,我先吃一些点心皮,如果肚子疼,咱俩扔下就跑,鬼也撵不上。”待水晶饼皮下肚后,很长时间没有动静,我俩就大胆地用镰刀切开“二一添作五”一人一半,真香啊!容不得多想,便狼吞虎咽地吃掉了各自手中剩下的最后一个的水晶饼。那味道酥而不腻,甘甜如蜜,沁香入肺。在那个温饱尚未解决的年代,哪个惬意,哪个享受,那个口福,真令人永世难忘!

  记得1974年,我从部队复员到古城西郊延光机械厂,车间里有一位姓焦的女工,她父亲就是“德懋恭”店里的员工,经常见她吃店里处理的糕点,很让人羡慕。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水晶饼价格昂贵而且紧缺。当时我在延光厂的月工资是42元5角2分,我领到工资的头一个月,便给祖母买了一斤“德懋恭”的水晶饼。那时候买点心是要粮票的,买一个“德懋恭”水晶饼,要1两粮票3角钱。尽管那时候我每月粮食定量才36斤,但在每个月开资时,一定要给祖母买上1斤“德懋恭”的水晶饼。因为我父亲是“独苗”,我又是祖母的大孙子,从小跟着祖母在农村长大,深受老人家的溺爱。小时候家里穷,冬季买不起煤,连我的尿布都是祖母用她的体温为我暖干的,你说我参加工作后能不感恩回报吗。况且祖母总在我跟前唠叨,说她吃东西总觉得嘴里没有味,我就想用我人生的首个收入买上一斤水晶饼,满足老人家的食欲。我这个人买东西,不买不说,要买就买最好的。诚然,“德懋恭”水晶饼是我的首选。买到家后,祖母趁我不注意,便把水晶饼分给弟妹们吃,无奈,我只好坐在祖母对面看着她把水晶饼吃完。后来,这件事被左邻右舍知道了,成为住地居民传赞我的一段佳话。

  陕西民风浓郁,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所带的礼品中,点心是必不可少的,它代表送礼者的情意。而“水晶饼”则是点心中主打糕点,而百年老字号的“德懋恭”水晶饼,既是陕西特产的精品,更是上档次的点心。在那个物质紧缺的年代,买粮要粮票,买副食品要副食票,买点心要粮票。尽管各种票证满天飞,如果在走亲戚的礼品中没有点心,会被视作不尊重对方,不懂礼仪,便会遭到长辈的训斥:“这娃连个盒子(那个年代的点心包装都是四四方方的纸盒子,正面用纸绳捆成活扣便于手提)都不提,真没有家教!”所以每逢重要的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晚辈到舅舅家,到岳父母家,那礼品中的点心是必不可少的。被誉为秦式糕点之首的“德懋恭”水晶饼,更是礼品中的压轴点心。为了走亲戚时体面些,每天“德懋恭”店里的水晶饼刚一出炉,就被抢购一空,许多人半夜就开始在“德懋恭”店前排队,水晶饼成为当时“一盒难求”的街景。为了到岳父母家带上厚重的礼品,我这个当女婿的只好托同在一个车间的工友小焦“走后门”。看到她给我稍来的精致盒装的“德懋恭”水晶饼时,连车间主任和工段长,也加入到走后门买“德懋恭”水晶饼的行列之中。

  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要求更是上了一个台阶:怎样吃的好,吃出营养,吃出品味,合理膳食,绿色食品等,均成为当今消费者的热门话题。“德懋恭”水晶饼传统的工艺制作,品种的沿袭与创新,散发着浓浓“秦文化”的包装礼盒,不仅勾起老一辈人的强烈,也使得“德懋恭”糕点成了新一代年轻人的追崇。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誉满古城的“德懋恭”水晶饼,承载了几代“老西安”人的情愫,成为三秦父老释怀乡愁的美食载体。如今的广济街口“德懋恭”门店,已成为古城兼具传统风貌和时尚气质的街头名片,南来北往的游客至此,都要驻足观看。而对于四零后、五零后的老一辈人来说,“德懋恭”水晶饼面色金黄鼓起,四周雪白,“金底银带鼓鼓腔,红色印章盖中央”的独特外形,已留在了几代人的甜蜜记忆里。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德懋恭”食品店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以质求存、以信为本”的服务宗旨和企业文化,使得这个百年老店犹如老树逢春,枝繁叶茂,生机勃发。德懋恭人没有躺在金字招牌上吃老本,而是踏着时代的节拍,抓住机遇拼搏创新,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永不翻船,扬帆远航。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