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生活  网事

魏延和杨仪矛盾已久,诸葛亮为何不阻止,以致身后矛盾激化魏被杀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也是蜀汉的军事统帅,先后五次北伐曹魏,并在最后一次北伐,因病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一生呕心沥血为刘备谋求生存,建立蜀汉国后,穷其一生的心血谋求国家发展。在他的治理下,当时最为弱小的蜀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这不得不说明诸葛亮治理有道,而诸葛亮也以其卓越的成就成为了后世领导者学习的典范。那么,诸葛亮是以大智慧产生出大能量,诸葛亮的成功之道对我们后世的企业家管理企业有着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但作为一个人,诸葛亮也有其一些缺点和不足。下面就说说诸葛亮在蜀汉后期重要的两个将领魏延和杨仪之间矛盾的问题处理问题上的遗憾。

魏延是蜀汉后期文韬武略的大将。早年委身于刘表帐下,因与水军都督蔡瑁不和睦而投奔长沙太守韩玄。后来刘备攻打长沙时,魏延在韩玄帐下不得志,而举众投降刘备,因年轻有为而深受刘备赏识。当年刘备应刘璋之邀,领兵入西川攻打张鲁时,魏延因素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成为可以独当一方的大将。这样的职务就连刘备的把兄弟张飞都不曾得到的。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治理有方,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卓著。但魏延因被诸葛亮视为长反骨的人,一直受到压制,长期不得志而心有怨愤,他不敢对诸葛亮有什么不满表现,但对其他的将领却是一直比较横,搞得关系很僵。

杨仪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刘备死后,诸葛亮继承刘备兴复汉室的遗志,多次领兵北伐,杨仪被任命为长史,加封绥军将军,随军出征。杨仪这个人也是个很有组织协调能力的一个人,长史的职务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角色,有史书说: “杨仪数出军,仪常规划分部,筹度梁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杨仪因熟悉军队出征礼仪,且因多次置办粮草有功,在后备供应和政治宣传方面发挥了无与伦比的才能,为南征北战提供了较好的基础保障。而受到诸葛亮的器重。应该属于混得比较得志的一类人。

魏延和杨仪两人都很有才干,一个勇猛过人,一个谋略出众。但两人关系很僵,谁也不服谁。魏延在当时蜀汉国中无论是资历功绩还是官职爵位,都是排位在前的将领。可能也就是在诸葛亮面前他会收敛一点,在其他人任何人面前都是趾高气扬,因为他能力强、功劳大,把谁都不放在眼里。那么其他的人也因为这个原因对魏延也是客气有加,让他三分,魏延要跋扈一下,人家就让一让。只有一个人不肯让,就是杨仪。杨仪是一个书生,可能还有点书生意气,认为魏延为人态度傲慢,举止狂悖,乃一介武夫也。所以也是针锋相对,毫不退让。魏延也觉得杨仪口蜜腹剑,只会逢迎拍马,乃真小人也,居然敢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恨得非常厉害。于是两个人经常发生口角之争,魏延被杨仪激怒,一怒就拔刀威胁,弄得杨仪哭哭啼啼,《三国志》的说法叫做“泣涕横集””, 看似魏延在欺负人。杨仪曾经哭哭啼啼跑到诸葛亮跟前告状说魏延要杀自己。这两个人之间这种水火不容的关系,搞得诸葛亮也很头疼,“长恨二人之不平”。诸葛亮在世时两人还给诸葛亮些面子,不至于特别过分。但诸葛亮一死,魏延要继续进兵,杨仪要退军发丧。于是两人直接闹翻,最后魏延失败,被夷三族,而杨仪后来被废为民,不久自杀。所以诸葛亮一死,两人都没什么作为了。

老龙在此要提醒大家,虽说诸葛亮对魏延有看法,有成见,一直限制使用魏延,但绝没有要除掉魏延的想法。对心胸狭窄的杨仪,虽有赏识之意,但也清醒地看到他的这个致命缺陷,只是推荐他做军师,不让其实际掌握军政大权。其实两人不和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魏延平时比较横,别人见了都会让路,杨仪就不让,就为了这点小事两人就不和杠上了。两人都很敬佩一个人,谁呢?诸葛亮,如果当时诸葛亮把叫两人叫到一起来,好好谈一下,指出魏延和杨仪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对他们二人的关系加以劝慰和调解,以蜀汉国发展的战略大计和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北伐中原为重,甚至以丞相和主帅之威令二人和解,持之以恒的坚持做下去,相信两人一定可以和解。但是,诸葛亮毕竟没有做这个调解转化工作,以致后患无穷,直到蜀汉国被魏国所灭。所以说,诸葛亮对魏延和杨仪之间矛盾激化,造成蜀汉将领短缺雪上加霜的困境,需要承担领导者的责任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