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生活  网事

长孙无忌、诸遂良、李世勣,到底谁是顾命大臣?

熟读唐史的人对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勣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这三人在李治登基当皇帝的时候,可是非常重要的朝廷人物,然而他们三人中,谁是李世民亲自指定的顾命大臣呢?

很多人觉得这个顾命大臣肯定是孩子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啊,另外诸遂良与长孙无忌关系最佳,可以说是唯其马首是瞻,所以诸遂良也是顾命大臣,甚至有人说李世民去世前曾经对褚遂良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还在李治面前对长孙无忌与诸遂良说:“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然而也有人对此事提出质疑,毕竟这么重要的事,在《旧唐书》李世民本纪和高宗本记,都没有记载。

再说,当李世民去世的时候,唐高宗李治已经是成年人了,当时已经二十二岁了,不是小孩子,还需要什么顾命大臣呢?另外,诸遂良与长孙无忌在言谈与书信中,也没有提到顾命大臣一事,当年褚遂良被贬,希望能在晚年回到京城,曾经给李治上过一道《乞怜表》,在信中,他只是说:“先朝大渐,独臣与无忌同受遗诏。”而信中丝毫没有提到顾命大臣一事,也没有详细说明遗诏内容。据说李世民去世的时候,身边只有太子李治、长孙无忌、褚遂良三个人在。因此也只有他们三个人最清楚当时李世民有没有指定顾全大臣。

另外,据《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死前两天:“丁卯,疾笃,召长孙无忌入含风殿。上卧,引手扪无忌颐,无忌哭,悲不自胜;上竟不得有所言,因令无忌出。”皇帝病危,召见大臣,自然有话说,但李世民什么都没说。究竟是突然改变主意不说了,还是病情沉重已说不出话来了?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不利于证明长孙无忌是顾命大臣。

而在史书上,对于李世勣受李世民托孤,却有明确记载,《旧唐书-李勣传》中分明写道:“十七年,高宗为皇太子,转勣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加位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宗谓曰:“我兒新登储贰,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此授。虽屈阶资,可勿怪也。”太宗又尝闲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这段记载里,是李治刚被立为太子期间,年龄还小,不过十六岁,所以才可以称孤,而且李世民是当着群臣的面说的,众人皆知。另一部史书《资治通鉴》也有相似的记载,只是直接地写作“可托幼孤”。(世勣尝侍宴,上从容谓曰:“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

在这些记载里,李世民认为若选托孤之人,李世勣为“无越卿者”,说明他最信任的是李世勣,因为李世民托孤不仅仅是考虑到李治,还要考虑到李家江山与整个家族,而长孙无忌之所以赞成立李治为太子,仅仅是考虑到一已之私,因为李治是他的亲外甥,如果长孙无忌大权独揽的话,其他皇子将来可能会面临不测。所以说李世民对长孙无忌可能会有忌惮之心。当初,他就曾经责问长孙无忌:“公以恪非己之甥邪?”正说明他对长孙无忌坚决地要立李治的动机有怀疑,认为他有私心。

而史书记载李世民在宴会上所说的话,很明确认定了李世勣是托孤大臣,李世民之所以要在宴会上讲,显然是要群臣听到,让大家知道,李世勣才是托孤大臣,而不是其他任何人。后来过了几年,到了贞观二十三年四月,李世民病重,又谓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馀,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十一天后,李世民去世,唐高宗李治一登基,立即重用李世勣。

由此可见,唐太宗李世民在临死前还对李世勣寄托了极大希望,要他辅佐儿子,那么李世民让儿子重用李世勣,目的是为了牵制谁呢?很显然,李世民非常了解李世勣,知道他的性格特点,知道他不弄权,只是忠诚于主子,因此寄希望于他来制衡长孙无忌与诸遂良。事实也证明,李世勣后来成为李治最为倚重的人。

长孙无忌、诸遂良、李世勣,到底谁是顾命大臣?历史真相扑朔迷离,我们只能从一些历史典籍里搜寻蛛丝马迹,然而,不管谁是顾命大臣,李治最终信任的还是李世勣,长孙无忌、诸遂良虽一时权倾朝野,最后却落得被贬抄家的命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宝山寺白河大桥
  • 编辑:白守业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