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安生活  网事

蜀国为什么灭亡?内部三大集团,明争暗斗不断

蜀主刘备的创业经历,可以说是一个经典的励志故事。在乱世将起之时,出身寒微的刘备将为数不多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尽管途中屡遭波折,但最终还是一步一步走上了巅峰之路。

刘备的成功,虽说有一定偶然性,但也有一定的必然因素。这其中,士族集团对他的帮助最为显著。无论是寄寓荆州,还是龙蟠巴蜀,刘备总能及时收获大批士族出身的才子来投。士族集团在蜀国抱团生长,这是刘备的幸运,但也是蜀国日后的悲哀。

刘备重视士族集团的两个理由

东汉末年的士族集团,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按照身份高低,其实士族集团包括世家与豪族。

世家子弟,代代都有人入朝为官,在政治上拥有不少的话语权;豪族出身的子弟,政治地位较低,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土豪。

东汉中后期以来,社会体系逐渐崩坏,便离不开豪强阶层的崛起。正是因为这些中小地主阶级不断吞并百姓手中的田地,才造成了人口流动与迁徙的现象,从而间接导致了社会的动荡。

这两个阶层,一个手中有官位,拥有可观的政治资源;一个手中有土地,掌握着大多数的经济资源。所以双方也时常联合,一共构建了前面提到的士族集团。

到了东晋之后,门阀的概念正式形成,像王氏、谢氏等族,同时掌握着大量政治与经济资源,所以他们能轻松对王朝更迭产生影响。这个影响,一直持续到了隋唐时期。

  • 得士族集团便能轻易得天下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就能得到刘备重视士族集团的首要理由了。在汉末三国时期,得到士族集团的支持,就能得到大笔经济与政治资源。再加上刘备的出身本就不好,所以他不得不依靠士族集团,通过提拔利益互换的方式,将他们成功拉到自己的阵营中。

所以蜀汉建国之后,能在史料上留下姓名的,几乎全都是士族出身。蜀汉臣子就算不是很有背景,也必然很有声望,正如蜀地名士许靖、射援、庞羲等人,一度在蜀汉集团内部名列前茅。

蜀汉建国前后,是一个微妙的分界点。要说在这之前,可能还有一些寒族人才得到刘备重用,虽然名声不显,但起码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在蜀汉建国后没多久,尤其是刘禅继位以后,朝廷选拔人才的方式,便几乎被士族集团垄断了。

  • 士族集团是刘备唯一能依靠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应当是刘备嫡系大批凋零导致的。众所周知,刘备算是个''旅游达人'',从北面的幽州来到中原,在辗转中原各地之后,又继续南下,还游历过江东,最终反而跑到西蜀地区建立了政权。

在旅游的过程中,刘备每到一个地方,便有一些人才来投奔他。所以蜀汉政权中应当还有一个来自北方与中原的元老集团,这才是刘备最信赖的团体。如张飞、赵云、关羽、魏延、糜芳、孙乾、简雍等人,都是最忠诚刘备的。

但好景不长,先是关羽在荆州之战败亡,后是张飞遇刺,再加上刘备亲征东吴失败,魏延因内斗而死。元老集团本就远离故土,无法得到新鲜血液补给,在经过接连重创之后,他们已经无法在蜀汉政权内部立足。

所以说,刘备倚重士族集团,也是无可奈何之举。他让自己的几个儿子认诸葛亮为相父,便是有着''抱大腿''的心思。他在临终之前,将大权委任给诸葛亮,便是希望他能保证刘氏子孙能够继续绵延下去。

好在,诸葛亮不是司马懿。虽然刘备即位之后,蜀汉迎来''诸葛亮时代'',但刘禅却始终安稳无忧,刘氏子孙的江山,也得以顺利继续维持下去。

刘备拉拢士族集团的三个手段

上述可见,出于士族集团对蜀汉政权的重要性,刘备在创业过程中,是不遗余力的对他们进行拉拢的。而且刘备拉拢他们的手段,也颇有意思,主要是''画大饼''、''谈理想''与''一家亲''三个办法。

  • 兴复汉室其实是个幌子

前两个很好理解,刘备身上似乎有一种魔力,可以让人觉得他日后会有大成就。这种情况,早在刘备少时便有所体现了。

刘备的族叔刘元起感慨道:''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当地名士李定也说:''此家必出贵人。''

刘备有汉室后裔的身份,因此他画的''大饼'',谈的''理想'',其实总结起来不过就是八个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刘备去世后多年,诸葛亮还会想起刘备当年三顾茅庐的场景。于是为了贯彻刘备的理想,诸葛亮在有生之年发动五次北伐之战,可谓是穷尽了一生心血。

同样被刘备''蛊惑''到的,还有儒将赵云。

据《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记载:''时先主亦依讬瓒,每接纳云,云得深自结讬。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於邺。''

从赵云一生行事来看,他始终秉承忠义理念。因此当刘备向他提出了自己的心愿之后,赵云感动不已,所以舍命相陪。然而,刘备作为一代雄主,自然有着野心。

赵云坚持汉室理念,因此刘备对他越来越不喜,甚至打发他去江州驻守。反观诸葛亮,才是最懂刘备心思的人。因为二者都是将这个兴复汉室的理想,当成一个''幌子''。

最有意思的是''一家亲''。面对强悍武将,刘备一般都会与他们同吃同住,把他们当兄弟一样看待,如赵云、关羽、张飞,都曾获得过这个''殊荣''。而当不成兄弟的,刘备也总能让对方成为自己的''大舅哥''。

  • 刘备的联姻之路

没错,刘备拉拢士族的一大杀手锏,便是联姻。刘备刚进入中原时,便来到了徐州牧陶谦的麾下。徐州外有曹操、袁绍等人觊觎,内有豪族士族不满,所以陶谦接纳刘备,是看中了后者的武力。

但刘备刚到徐州,便立刻与当地的豪族搭上了关系。徐州名士陈登与首富糜竺,便对刘备亲眼有加。尤其是糜竺,为了推举刘备上位,不仅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还将大半家财拿出赠与刘备。所以说,刘备后来能当上徐州牧,是离不开糜竺等徐州豪族的支持的。

赤壁之战后几年内,孙权也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

一方面,孙刘两家的联盟需要维系下去;

另一方面,孙权也有让自己妹妹监视刘备的打算。

刘备用联姻这个办法不仅能笼络士族集团,也能让自己的盟友更加放心。而且这一招,屡试不爽。刘备入蜀,是借着东州士族的支持的。这其中,东州士族中的元老人物吴懿出了不少力。因为在当时的益州,吴氏的话语权相当有分量。

所以刘备后来便娶了吴懿的族妹吴氏为妻,待刘备称帝后,吴氏也成了皇后。有意思的是,这个吴氏还是寡妇出身,刘备一度颇为苦恼。但现实却告诉他,必须迎娶吴氏,才能取得益州士族的支持。

在《三国志·先主传》中,百官劝进刘备进汉中王,留下了这么一份名单,按照顺序前几位分别是:马超、许靖、庞羲、射援、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

从名单中可以看到,除关羽、张飞与黄忠以外,其他人要么是荆州人氏,要么属于东州士族,就连马超,也出身豪族。

所以说,蜀汉政权的利益,除了最顶端的刘备以及刘氏子孙以外,其他位置大都是为士族集团准备的。否则的话,刘备无法顺利建立偌大的蜀汉政权。

蜀国内部有三个士族集团

由于刘备的经历比较丰富,导致蜀汉政权的派系,出现了多元化发展。抛开刘备的嫡系之人不说,蜀国内部按地域来划分,应当分为荆州士族集团、东州士族集团与益州士族集团。

先说一下益州士族集团,其实便是指益州土著士人。在刘焉、刘璋父子入蜀之前,这些人便已经发展起来,并在益州当地有着不俗的声望。

其次是东州士族集团。其实在汉末三国时代,并没有一个叫做东州的地方。

但根据《华阳国志》:''时南阳、三辅民数万家避地入蜀,焉恣饶之,引为党与,号东州士。''

东州士族集团,是刘焉刘璋父子的嫡系力量,他们多来自附近的南阳、三辅地区。最后是荆州士族集团。

刘备寄寓荆州时,有不少豪族慕名前来投效。后来刘备入蜀,这些人也跟随其中入蜀,其代表人物诸葛亮逐渐成为仅次于刘备的二把手。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刘备对三大士族集团的态度。益州士族集团,刘璋不信任,刘备不信任,诸葛亮也不信任。所以自从这些外地人进了益州以后,这些土著士人的利益便始终被压缩着。

再加上益州本地谶纬之风流行,总是认为曹操将一统天下,所以刘备诸葛亮在位时期,益州豪族始终没有出头之路。这也就能解释,巴蜀多才俊,但鲜少有人能进入蜀汉的核心管理层中。

而东州士族集团与荆州士族集团,是刘备比较亲近的。前者在成都之战与汉中之战中出力颇多,后者自刘备微末时便已经跟随,而且他们的理念也最符合刘备的心思。

士族集团之间的摩擦与合作

白帝城托孤,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刘备在临终之前,命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帮助刘禅处理政务。前面已经提到,刘备等人对益州土著是极其不信任的。所以自刘备死后,蜀国便进入两大士族集团执政的时代。

  • 诸葛亮与李严争权,代表两大士族集团在暗中角力

通过刘备的托孤,诸葛亮与李严分别代表荆州士与东州士,成为了蜀国的二把手与三把手。当然,蜀国名义上的一把手,还是刘禅这个皇帝。

诸葛亮身为二号人物,手中掌握着蜀国的军政大权。诸葛亮此时的权柄有多大呢?

不妨参照刘禅说的一句话,《三国志·后主传》注引《魏略》:''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意思是说,刘禅除了负责祭祀之外,其他事情都交由诸葛亮处理。要不是祭祀之事必须由天子来主导,恐怕刘禅还真的成为一个''闲人''了。

由于诸葛亮的权柄太大,导致东州士族的利益受到压缩,于是李严便暗中与诸葛亮较劲。一开始,诸葛亮为了朝局稳定,没有对李严怎么样。但随着李严的动作越来越过分,甚至在军粮问题上动手脚,忍不可忍的诸葛亮最终将李严罢黜。

李严之所以要与诸葛亮叫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代表了东州士族的利益。所以李严站在这个位置上,他不得不去争,只是他的手段有些激进,给诸葛亮留下了话柄,这才被罢黜为平民。但这同样说明了一点,东州士族与荆州士族有着不小的摩擦。

  • 马谡之死很不简单,李严被废后诸葛亮平衡了派系

其实在李严倒台之前,诸葛亮便已经想要整治东州士族了。因为马谡之死,让诸葛亮看到了蜀国内部的派系之争。

马谡丢失街亭,按律当斩,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诸葛亮下令诛杀马谡看似是维护军令,实则是对东州士族做出一个交代。因为诸葛亮在北伐之战期间,所带领的臣子多是荆州人氏。现在马谡捅了娄子,不少东州士族都对此事紧抓不放。

所以诸葛亮这时候终于想明白刘备临终前的那句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原来,这是刘备在告诫他注重平衡派系。

正因如此,马谡死后两三年,诸葛亮突然发力,将李严罢黜。可又没多久,他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对东州士族多加赏识。诸葛亮对费祎的态度,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三国志·费祎传》中说:''丞相亮南征还,群寮於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显然,诸葛亮对费祎另眼相看,不仅仅是因为后者才干突出,更有对东州士族释放好感的意思。

  • 蒋琬费祎各司其职,双方合作,蜀国出现中兴之景

有了诸葛亮的赏识,再加上费祎自己也当过刘禅的老师。所以蒋琬执政以后,费祎也平步青云,一举跻身于蜀国核心圈子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蒋琬,在历代政治家中,他也是少有的大气度之人。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新一代的荆州士族领军人物,蒋琬始终站在国家的利益考虑。所以他舍得放权,也敢于放权。

当时,蒋琬坐镇汉中,掌握蜀国军事要务;而费祎在宫中担任尚书令,将蜀国内政打理地井井有条。就这样,两人一文一武,一内一外,致使蜀国出现了中兴之象。

  • 东州士族权柄加重,大批东州士族进入核心圈子中

上述可见,蒋琬在任期间,荆州士族依旧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但蒋琬去世后,随着后主刘禅的有意干涉,导致大批东州士族开始走进核心管理层中,甚至有压过荆州士族的趋势。例如董允、吕乂、陈祗,都担任过重要职位。

原因很容易理解,除了刘禅与蒋琬的态度有关,还与蜀国选拔人才的方式有关。蜀汉自诩为汉室正统,所以他们也沿用了汉朝的察举征辟制度。

这就导致东州士族能继续察举自己的同乡人才入朝,而荆州士族则无法做到。因为此时的荆州,已经在东吴手中了。荆州士族集团由于得不到新鲜血液弥补,反而逐渐式微下去。

  • 益州土著士人开始抬头,谯周大肆宣扬与鼓吹投降言论

从前面来看,蜀国的兴衰之路,始终与荆州士族与东州士族密不可分。但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士族集团在掌权期间,都对益州土著士人狠狠打压,以至于他们始终心怀不满。

到了景耀六年(263年),邓艾率两千精兵偷渡阴平小道入蜀,直接杀到成都城下。以谯周为代表的无耻文人,开始在蜀中大肆鼓吹投降言论。非但如此,还有一些豪族蠢蠢欲动,与魏军联系。所以刘禅后来投降,也是因为益州士族集团带来的胁迫。

结语

从士族角度来看,蜀国的皇族子孙在刘备死后,始终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说,蜀国灭亡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刘姓子孙没有太大话语权,这才导致蜀国内部总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从而为亡国埋下伏笔。

缘之空9 http://www.xinzhiliao.com/sj/dongji/26945.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