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文化

人探访西安的文化符号(组图

人探访西安的文化符号(组图  经典《探索人文地理》5月刊的封面是大唐芙蓉园正门的仿唐建筑,这一期的主题是“大美西安”…

原标题:人探访西安的文化符号(组图

  经典《探索人文地理》5月刊的封面是大唐芙蓉园正门的仿唐建筑,这一期的主题是“大美西安”。今年元月,记者跨越海峡,来西安专程拜访《西安晚报》前总编辑马师雄,希望通过一个植根于西安的老报人、书法家,来了解西安、认识西安、读懂西安。

  《探索人文地理》特约记者李宪章到西安的时候,古城还是冬末春初的时节,晚上的气温几近零度。但为了拍到璀璨华灯衬托下的古城墙,李宪章冒着严寒、端着相机,伴随着快门的咔嚓声,记录着西安给他带来的视觉冲击。

  5月刊的《探索人文地理》从空运到西安时,海峡另一边的很多普通人,已经通过这本对西安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总共145页的,用足足52页介绍了记者眼中的“大美西安”。

  李宪章在文章的开篇写道:“在西安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发生过无数对中国影响深远的历史大事,更长期作为古代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帝都。现代的西安以世代传承下来的雍容儒雅,向世界展现它的自信、、睿智与包容力。”

  从李宪章的谋篇不难看出,他试图从很多角度告诉读者,西安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城市。是史书中多个朝代的兵家必争之地,还是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是秦之西安的壮盛威武,还是汉之西安的帝王功业;是唐之西安的太平治世,亦或是明清西安的古庙市集。繁体字描述下的西安,洋洋洒洒却穿越古今。内容或许与很多经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的看法、认知有些许差异,但字里行间透露着对西安的好奇与好感。

  在西安采访的时候,李先生带着相机边走边拍,2000多张照片中,他真实地记录了兵马俑的神情,茂陵的威严,华清池的雍容,大雁塔的庄重和回坊人头攒动的市井生活。在他的镜头下,西安是古老的也是优雅的。不仅古建筑的外观考究精美,现代人的美食与生活更是洒脱豪放。这些他一点一滴到的东西,都是他乐意向外推荐的西安之美。

  李先生文字中的西安是美丽优雅的中国古都,他写道:“这样大的一块地理地域,只比三分之一的小一些,更是数个县市土地面积的总和。因此,实在不能将西安只当做一座‘城市’来看待。”是的,西安的确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李先生也试着用文字描述他在西安十天的所见所闻,他用最能让普通接受的方式,告诉人,载于史册的西安历史,距今已经超过了3000年,如今它还保留着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古都”,是华夏文明的根系所在。

  也许你操着一口流利的西安话,也许你每天上下班都要进出不同的城门。城墙在土生土长的西安中引发的情愫也许已经习以为常,但对于外地人而言,出了火车站就能看见城墙,是一件令人震撼且不可思议的事情。

  李先生此次西安之行的向导是《西安晚报》前总编辑马师雄先生。马老虽已退休多年,但半生都在西安生活,准确地说他生活的重心一直没有离开城墙周围。他说:“李宪章对西安城墙的不亚于西安的任何一处古迹。”

  说起古迹,据马老回忆,但凡西安人耳熟能详的古迹,的李先生都走了一遭。他尤为喜欢碑林博物馆、书院门以及地处远郊的关中民俗博物院。在他眼中,碑林博物馆里有西安的文化根基,书院门承载着一座城市对历史文化的记忆与追求,而关中民俗博物院,则向他敞开了一扇了解关中民俗的大门。这位操着一口普通话的中年男子,端着自己的相机仔细研究博物院里保存的古文物,观察它们从不同层面反映出的关中民情、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美感、风俗习惯和日常生活状态。

  马老说:“看得出李先生是喜欢历史文化的人。他能对着书院门一家卖毛笔和宣纸的小铺拍很长时间,也能把镜头聚焦在一片汉代瓦当上。”确如所言,在李先生的照片中,上百只毛笔和镇纸能组成一幅照片,太极殿里一块刻着字的瓦当也能成画。他能在图说中细细介绍城隍庙的香炉上刻的字,也能利用图说讲述华清池里海棠汤的历史典故。

  李先生说,听不完的历史典故和看不完的名胜古迹是西安的鲜明特色,也是其魅力所在。这一点不仅西安人表示认可,平日里行走在西安街头,肤色各异的外国人也不疑。对于西安的老百姓来说,早已经习惯于每天在闹市街头看见摇着小旗子的导游,带领大队的游客站在钟鼓楼广场讲述晨钟暮鼓的往事。中午吃羊肉泡馍时,有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别扭地用筷子品尝一碗他们喜爱的西安美食。诚如李先生所言:“西安吸引我的,绝不是可以被无穷复制的高楼,而是不可复制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

  在李先生来西安采访期间,他的口音曾引起很多普通市民的关注,这个在冬天仍穿凉鞋的男人是真不怕冷还是标新立异,是来西安旅游还是来寻访他心中的盛世长安?

  对此,李先生说:“我是来采访的,来寻访西安的文化符号。城墙算是一个,碑林博物馆、大雁塔、兵马俑……都是,但我还要寻访一个人,一位写书法的老先生。我在一位朋友那里看到了他的《易经》金句书法集,他书法作品中简约、静穆、端庄的气质,让我一下子想到了24年前第一次到西安时看到的古城墙古朴而厚重。我当即决定,一定要拜访这位老先生。”

  他口中的这位老先生就是带着他游历西安的《西安晚报》前总编辑马师雄,马老退休10年来一直潜心学习、研究中国经典,并执著于摩崖经体书法,先后出版了《马师雄摩崖经体书法》《马师雄书经》《马师雄书易经金句》等书法作品集。正是《马师雄书易经金句》将李宪章从吸引到了西安。

  李先生说,在,能找到的马老的有关资料非常有限,但他从马老书法作品集上的简介中,了解了马老的生平。知道他曾担任过西安日的记者、副社长、总编辑,还曾担任西安市代表、常委。“我对马老多年来一直在新闻岗位上的工作充满好奇,甚至还专门上网查阅了近几年的《西安晚报》。该报不管取材、编排,都十分精确、生动。”在文章中李先生这样写道。

  见到马老本人,李先生看了他的大量书法作品,马老书法作品那种恬淡之气扑面而来,体现出一种自然随性的哲学境界。马老的一句话也给李先生留下深刻记忆:“书法不是简单的写字,而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

  李先生说:“城墙、碑林博物馆、大雁塔、羊肉泡馍这些符号构成了西安文化的固态内涵,但马老和的书法艺术,也正在成为西安的又一个文化符号。”马老独创的《易经》金句书法,书写时不仅要写金句,还要配以相应的卦象和释词,其文化内涵可见一斑。马老说:“我以前觉得给人送字是送文化,现在我觉得不仅是送文化,还是送智慧。”

  以记者身份探访西安、鉴赏马老的书法后,李先生觉得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指纹,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份。阅读经典已然不易,将经典加以重新浓缩,化繁为简,再用不激不厉的态度书写《易经》金句,更是一项的文化书法工程。

  在李先生看来,能将这项工程做好常有意义的,这也是他来西安的目的。他想将这样的经典、这样的传奇带到。因为这样的文化交流虽不及物质交流的快捷,但却意义深远。

  马老回忆,在他带李先生游历的众多景点中,两人都偏好碑林博物馆。一入此地,两个生活背景截然不同的人,便同时抖擞、双目生辉。来西安之前,李先生做足了充分的“功课”,他查阅了西安的旅游指南,也知道碑林博物馆被誉为“全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地方之一”。可在马老的下畅游碑林后,李先生觉得:“话怎能只说一半,此地更值得中国人前往。那些看不懂方块字的外国人,在碑林哪看得出门道,只有中国人,或者所有喜欢汉字书法的人士,才能在碑林感受到书法的美感和中华文明的璀璨。”

  正因为认识到了书法在中国历史传承上的重要性,也因为尤好马老书法的恬淡之气,《探索人文地理》在刊登李先生所撰的《大美西安》时,页面上的文字底下都以马老的书法作品铺底。在李先生看来,马老不遗余力推广的摩崖经体书法,是引导他认识西安、了解西安的线索。

  透过书法的古朴,他看到了西安古迹背后承载的厚重文化,看到了在市井街巷中悠然生活的西安人对古城的依恋,看到了半生都在城墙周边生活的马老对西安源自心底的热爱。在西安,走一,看一,所见所闻让这名记者在与西安阔别24年后,再次来到西安,他读懂了西安,爱上了西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