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教育

乡村振兴|劳动教育在乡镇学校的意义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当前劳动教育的内涵、原则、目标和实施路径等都做出了解释。

  由于各地气候条件、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劳动教育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有统一的教材,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也只是给出了根据不同年龄段开展不一样劳动课程的建议。

  一般来说,乡镇学校的劳动教育,得益于乡镇农业资源丰富,开展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劳动课程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组织学生走进农田,体验播种和丰收。

  有些地方的学校还会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的特色开展别样的劳动课程,比如某地的茶叶产业发达,就组织学生们到茶园体验采茶活动,在校内还能开展后续的茶艺相关活动。

  但是,出身乡镇的孩子们对农业劳动都比较熟悉,就算没下过地,也见过怎么种地。所以在乡镇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应该更注重劳动背后的内涵,而非劳动体验。

  我们需要认识到,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承担着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条件、文化条件等重要功能。

  那么,或许我们可以把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结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让孩子们从小对劳动产生情感,并在他们心田埋下“科技助力农业发展”的意识,从而在未来学成归来的时候助力乡镇的发展。

  因此,让孩子们真实地体验劳动还远远不够,为了让劳动教育的开展不随意,就需要在课程设计上多下功夫。

  中教启星“劳动与文明”系列课程已经在全国多所学校得到应用,并收获了老师和学生的好评。很多学校把我们的课程与室外劳动体验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们既体验了劳动的不易,又能学到劳动工具的使用及其发展历史,从而培养孩子们的劳动价值观。

  课程包括农耕、科技等系列,内容上从大历史维度出发,展示劳动形态在变迁中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过程,科技在劳动中得到提升发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课程融合了历史、地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点,结合木工、陶艺、编织、电子等劳动技能,从而实现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用劳动教育进行多学科知识融合,巩固学科知识点,构建认知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而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劳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

  我们的劳动教育课程希望能够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认识劳动社会。这对于乡村振兴尤其重要,因为人们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劳动关系,如何看待农业、劳动 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将会直接影响他们对乡村振兴的价值判断和理念认同,并进一步影响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意愿和行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