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教育

科举的新衣——历史的本质从未改变

  大家都知道人类最辉煌的历史是近代以来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或许这时候很多人会想我们与以前已经大不相同了,拥有了更加先进的科技,颠覆了原来的生活,甚至一度以为我们人类可以改造甚至掌控大自然,其实这些都是太片面太浅薄了。

  别看人类的历史很长其实我们的本质真的没有改变过,只是一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绎新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中国的教育,中国教育最早起源于隋代的科举制度,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而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可世界上真有如此完美的制度吗,这就像掷色子一样,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它展现在我们面前那最为明显的一面(上面),可谁又在意过环绕在它周围的那四面和最阴暗最不起眼的底面。显然色子最上方的那面就是人们感触最多和最直接的效果,这也是大多数人可以看到的那一面,也深深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而侧边的那四面往往都是间接的作用在我们周边,似褒似贬,被人们所遗忘,而我认为这也是最需要细水长流的,是极其重要的。当然备受关注的还得是它的底面(阴暗面),毕竟每个人做事都会考虑后果嘛,于是底面便和上面一起成为了最受人们关注的两个点。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我们都知道那时的考试都是以写文章为主,大家都在读孔圣人孟圣人,可又有谁成的了圣人,绝大多数人都把考试当成了阶层跨越的一种手段,大家都只是单纯地做题刷题,失去了科举择选人才的最初本质,事情发展到这里,基本已经陷入死胡同了,也就意味着科举制早已行将就木,离灭亡也已不远了。

  平心而论,科举为什么发展到最后会失败呢?我认为这便是色子的侧面作用下而形成的,科举的本意是想选拔有才干的人员来胜任各个岗位,并且没有阶级的限制,普通人只要有着一技之长,便可以实现阶层的跨越,一经提出,便吸引了大量有才能的人,一时间国家繁荣昌盛。可越是这样的时候,往往潜伏着更大的危机,很多时候我们都忽视了周围那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科举能够实现阶层跨越的观念形成,将有越来越多的人想尽一切办法加入其中。这个时候危机其实已经开始了,人们的目的渐渐地清晰化:只要通过考试,便能够光宗耀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拼命读书,挤破脑袋只为跨越阶层,这应该也是中国教育最早的内卷吧。但这时的科举已经完全变了味道,很多人只是单纯的书呆子,而办起事来却没啥用处,就这样随着时间跨度越来越长,科举几乎成了死读书的标志。这就是色子侧面的恐怖影响力,短期内你可能没感觉到什么影响,但只要把时间线拉长,你就会感受到它深深的影响力。

  谈到这里,再看看我们当下的教育,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每年的本科生数量都呈指数上升,尤其是近几年,大量本科生均不满足于自己的学历,纷纷选择了考研,甚至于这2022年考研人数直接达到了恐怖的457万,相较于上一年同比增加了21.22%,而这人数在2017年以前还是在200万人以下,短短5年却翻了一番还要多。这背后不禁让人引发深深的思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文凭感到悲观,纷纷选择考研来麻痹自己,整个社会最年轻最有活力的部分陷入深深的内卷,逐渐对生活感到悲观。考研成了又一次的高考,上榜的人将会有美好的未来,考试再次成为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可这样下去,我真不确定的选拔出来的会不会是新的书呆子,还是只是从孔孟转移到了各类学科的作业。

  教育最初的目的是培养各类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但在应试机制下,其初心必然会跑偏,如同当年的科举,但我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最为公平的,大家做的都是一张试卷,按成绩高低进行选拔,放眼世界,再找不出更为公平的教育机制了。所以为了避免走科举的老路,我们必须时刻与世界接轨,了解国际上发生的,不能像科举那般与世界脱节,拼命内卷,到头来考的还是没有用的内容。我认为应试教育在中国有着悠久深刻的历史,我们不该一味地唱衰它,而是积极寻找它的漏洞,并且予以完善,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