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 讲堂课件 之六 主讲‖西安鄠邑 焦万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创新的“根”,并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传统文化,起源于神农时代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杂家、纵横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阴阳家等文化意识形态,具体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三位一体”的合流思想对中国传统影响最为直接而深刻。以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内容涉及治国、道德、修养、伦理、节操、处世、教育、哲学、文艺、爱情等。中华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要成为自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理想信念就是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表现在:一是价值观出了问题,功利色彩重。古代讲精忠报国,现在讲“爱国奉献”;二是道德观出了问题,道德是基石。古人讲“厚德载物”,现在是“薄德载物”,根基出了问题。三是审美观出了问题。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分不清了。某省电视台一个征婚节目,有个女青年公然宣传她的婚恋观:“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心灵美哪里去了?学校不是生活在真空,它与社会上联系十分紧密,无时无刻不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有位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社会最大的危机潜伏在青少年身上。自私任性,娇懒偏激;怕苦怕累,抗挫力差;精神空虚,封闭自我;追求享受,不懂感恩;心理脆弱,易走极端。

  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古诗文,初中占比百分之五十一,高中占比百分之四十九点三。中考、高考古诗文试题占比逐年增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理想信念,是精神补钙的重要途径。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观书有感》)五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结着古往今来先贤至圣、仁人志士的智慧、思想和精神。主要蕴藏在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二十四史、唐宋八大家范文等以及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清联、近现代诗词名篇佳作中。具有能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功能,是取之不竭,常读常新的宝库。青少年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阶段,背诵和运用中华经典诗文,对于夯实知识基础和人生成长至关重要。如何传承,我想主要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学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中学生的主要任务,又是能力之本,素质之源,工作之基,成功之道,生活之乐。孔子对目标、态度、方法、内容等作了全面阐述。有人统计《论语》讲立身处世的成语475条,典故80条,箴谏39条,名言86条。其主要讲“为学、为人、为政”;还讲要广泛地学:“君子博学于文”;要不耻下问地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继承了《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传说北宋宰相赵普讲:“《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荀子主张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曾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北宋大文豪苏轼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还说唯读书可改变人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理学大师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明代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文韬武略,是治世能臣。清代王世贞称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代第一流人物。曾国藩是晚清第一名臣,他说:“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一事,不可见异思迁”“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强调的是一种专注精神。南宋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主张读书要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

  关于劝勉读书的诗句,古人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代陶渊明《惜时》)、“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唐代韩愈《符读书城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劝学》)、“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偶成》)、“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南宋陈著《续侄溥赏酴醾([tú mí)劝酒二首其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代钱鹤滩《明日歌》),这些诗句无不饱含哲理,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这些名句,应作为我们青少年的座右铭。

  素质决定命运。古代圣贤非常重视个人修养。明末顾炎武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礼记•大学》讲“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告诉我们应该刚毅坚卓,胸纳万物。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告诫我们要向贤人 学 习,经常反省自己。他还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生基本要求。孟子的“养气说”很具特色。他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根据生活经验总结的基本结论。孔子的子贡说:“君子之过也,人皆见之,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孟子也说:“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都说明修身与砥砺意志不可少。清代刘蓉《习惯说》 记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就是告诫那些好高骛远的人,大事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细节可以成就完美的人生。《礼记•大学》有句名言:“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说的是在独处中谨慎不苟,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之时,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道德准则。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晚唐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明末朱用纯《治家格言》:“ 一粥一饭,当思 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发人深省。孔子在阐发《周易》时说:“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就是说君子的行为,是以完成品德修养为目的,并且表现在每天的日常行为之中。青少年要把自身修养贯穿于全过程。要广泛吸取经典诗文的营养,对于完善自身文化底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孝敬父母,友善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说《孝经》是孔子编写的,是儒家又一经典著作。其中一些主张化用在《三字经》《规》这两本启蒙通俗读物中。《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朱熹《劝孝歌》云:“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说的是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应当孝敬,反之,不如畜牲。晚清曾国藩说:“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勤敬”二字对于齐家至关重要。清代张履祥《愿学记》说:“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看来良好的家风,特别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于交友,《论语》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看来是讲吃喝,实际是强调人际交往要注重精神,注重正能量。我们熟悉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代傅玄《太子少傅箴》)就是这个道理。我们青少年要有仁爱之心,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爱国,是每个中国人最朴素的情愫,敬业,是爱国的具体体现。“爱国”二字最早出现在《战国策•西周》:“周君岂能无爱国哉!”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问天问地问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被放逐时的痛苦和抑郁不得志时的忧愤。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治军严明,“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在临安(今杭州)风波亭。南宋文天祥被俘后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以明爱国之志,后来在狱中留下了不朽之作《正气歌》。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南宋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成为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明末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晚清梁启超,他以此口号振奋民族精神。这些名言警句积淀着中华民族博大的精神气度,恢宏的文化情怀,铮铮的傲骨柔情,俯仰天地的超越目光,以及深邃的醒世哲理,无疑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素材。

  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说的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刻苦,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游乐;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而败毁在于因循苟且。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爱国敬业就是要珍惜青春年华,扎扎实实学好各科知识,逐步积累,增长才干,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各阶段学业,将来做对国家社会有用之才。

  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诵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名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