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影视

影视表演的特点

  影视表演既具有表演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影视表演的特点,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视觉暂留”现象而形成的。它是对演员表演的一种影像记录。从1895年世界电影诞生,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至今在这一百多年的历史里,电影表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最初影片中的表演,仅仅是人物影像的活动记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表演。直到乔治.梅里爱把戏剧引入电影之后,才将逼真与假定结合产生了电影表演。电影艺术与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默片时代到有声片,彩色片,宽银幕,立体声,银幕合成,数码技术的发展过程,同样,表演在电影艺术中有它自己的发展过程,形成自己的特点,具体如下:

  科技手段的介入使电影表演具有非独立性,这是他的第一个特点。戏剧表演从最初的起源发展到现代,当代戏剧,它的组成因素,首先是演员,剧本,时间,场地,其他的还有音乐,音响,灯光,服装,道具等,但是所有这些,发展到当代戏剧,正如波兰戏剧革新家耶日.格洛托夫斯基所说:抛弃一切手段,只要有观众和演员这组关系,戏剧就存在,这就是戏剧。它有极大的独立性。而影视表演就不是这个样子,他是演员在摄影机,摄像机面前,透过镜头的拍摄,记录下来演员的表演的影像。

  影视表演是通过摄影机,摄像机,运用不同的景别,不同的技巧镜头,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运动方式,最后通过组接剪辑而形成的。演员在摄影机,摄像机面前完成表演之后,还只是导演手中的素材。从这一点来讲,要明确影视表演是通过不同镜头的组接,运用不同时空的场景变化和不同的摄影技巧,最后综合而成的。没有这些元素的综合,就不存在影视表演。因此,影视表演是不能脱离影视科技手段而独立存在的,他是非独立性。这是相对一般的表演特点而言的。实际上这样也就大大地削弱了表演的“三位一体”特性。它既是创作者,也是创作的工具和材料,但它不是创作的最后成品。只有通过导演,经过镜头的组接,洗印,配置之后,才能是一个完整的表演作品。

  相对于舞台表演而言,影视表演更具有生活实感。其实,相对于歌剧,舞剧,哑剧和戏剧的表演来讲,话剧表演已经去掉了一些表演所具有的程序化的内容。话剧虽然追求生活实感,但是和影视剧相比,后者更加追求生活化,具有生活实感的表演。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说,电影表演是一种“微相”的表演,就是在显微镜下面的一种表演,一般通过镜头拍摄,再放大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而后放映到大银幕上。即使是表演者很微弱,细小的动作和眼神,观众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所以它是一种“微相”的表演。这样说来,影视表演比戏剧舞台上的表演更强调生活化和生活的实感。

  对生活实感极其逼真的要求,就出现另一种现象,既非职业演员的问题。对于优秀的,完整的舞台演出来讲,是不可想象有非职业演员出现的,有非职业演员来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那是绝不可能,很难想象的。但是在影视剧中,这种情况就可以存在。导演可以借用非职业演员的形象,气质或是他的某种生活技能,完成角色的创作。导演启用一个不会演戏的人,通过导演镜头组接技技巧,使观众在影片放映时看到他演出的非常成功,这样的例子很多。

  20世纪40年代,意大利著名导演德.西卡的影片《偷自行车的人》,是由一个叫马齐奥拉尼的失业工人出演的。《偷自行车的人》在电影史上是一部经典的新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初导演想请美国著名演员亨利.方达出演失业工人这一角色,并且已经试镜,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换用了这个非职业演员,结果一举成功。马齐奥拉尼就是不会表演的非职业演员,但在这部影片中,他的表演是成功的。后来,这个演员再没有过其他影片,因为其他影片角色的要求和他本人差别很大,他又不可能在演技上有所变化。而《偷自行车的人》中的失业工人角色,其形象气质,职业特点都与他很吻合。

  在中国,类似的列子也有很多。例如20世纪50年代的《女篮五号》,20世纪80年代的《沙鸥》,以及后来推出的《鱼档》,再加上新世纪的《一个都不能少》,《香巴拉信使》等,这些影片里都有由非职业演员出演的角色,并且这些非职业演员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演。也就是说,在非职业演员的形象,气质或者是某种技能与片中人物极其吻合的前提下,加上导演处理表演的能力,非职业演员也可以和职业演员一样表演成功。所以说,电影艺术的特性,要求表演逼真,纪实,具有生活实感。导演运用镜头组接手段和技巧,创造了非职业演员出演的可能性。

  至于其他电影,像前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的名片《战舰波将金号》,几乎都是启用非职业演员;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除了四个主要人物由职业演员巩俐,刘佩琦,雷格生,戈治均出演外,其他角色全都是非职业演员演出的。回顾电影表演历史,我们发现,这是职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共同谱写的历史。这就是电影表演的第二个特点。

  影视表演,它的风格特色,或是表演的理念,是通过导演对整部影片的整体蒙太奇思维来体现的。这是要强调的一点。影视表演,通俗的说,它的决定因素最后掌握在导演手中。过去常有这么一句话“演员是舞台的主人”。上了舞台以后你怎么演都是你,这时候谁也不能够左右你,导演不能左右你,剧本不能左右你,观众看得是你,是你完整的创作。而“电影,是导演的艺术”,就是演员不管演的怎么样,最后都在导演的剪刀下完成,有时候演员觉得自己演的很好的戏,但是导演认为不好,就给剪掉了;也有演员认为其实很不理想的大西,但导演觉得应该保留。也可以说,电影艺术是由导演来主宰的。这是影视表演一个很重要的特性。

  电影大师郑君里早在1935年就说:“演员既是许多材料中之一部分,他的演技只有在全部材料的构成,在编接之最后的程序里才产生统一的,综合的影像。导演处理材料的时候,他是在灯光,布景,摄影等全盘的设计里运用演员的才能,演员常常没有这种全盘设计的可能,有时甚至连这场戏接到哪场戏都不知道。同时,这段戏拍上二十尺底片,导演仅欲从中采用三尺,这些事也不是演员所能预知的。因此,演员的独立的,创作的机能和自信在这里完全被解除,而为导演所把持,但他的演技也可在导演的统一的处理下产生他始料所未及的印象。”(《再论演技》)

  影视表演的发展过程,从默片,有声片,色彩,立体声,变速摄影到数码技术合成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地作用于影视表演。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数码技术被运用到电影拍摄中,不论是功夫片《新龙门客栈》,还是美国的科幻片《魔鬼终结者》,《世界末日》,以及随后中国的一些如《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集结号》,和2009年的美国《2012》,《阿凡达》等,都是运用数码科技手段,创造了精彩的影像魅力。这是舞台表演所不可能达到的,而这些手段的运用。都是在导演手中完成的。应该说电影发展的一百多年历史,它本身是有变化的。但是变化来变化去,即使是“演员电影”,也还是控制在导演的手中,有导演来做总体的把握。所以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电影表演的风格流派也掌握在导演手中。作为演员,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