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安文化  娱乐

前两月观影人次下滑超20% 中国电影是怎么失去观众的?

福隆星城

近日有关于福隆星城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福隆星城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福隆星城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福隆星城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福隆星城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搜狐娱乐专稿 (哈麦/文)截止2月23日,2022年全国电影总票房127亿元,观影人次2.74亿。到二月底,预计前两个月总票房130亿元,观影人次2.82亿。

2021年前两个月,全国电影总票房为156亿元,观影人次为3.56亿。

2022年同2021年相比,前两个月总票房下滑约17%,观影人次下滑幅度更大,约21%。

影市没有像往年一样,如期迎来开门红,而是不及预期。

而春节档大涨价,错位营销,情人节档烂片圈钱一日游等现象,让本来就已经很脆弱的中国影市再次遭遇失去观众的危机。

最强春节档也熄火

先从一年中最重要的春节档说起。

今年春节档,跟往年春节档比,影片整体质量并不差,以大众购票及评分网站猫眼的评分作为标准,今年春节档的整体质量其实是多年来最好的。

2015-2022年(2020年因疫情影院停业),历年春节档电影的猫眼平均分为7.01分、8.05分、8.03分、8.55分、8.09分、8.87分、9.30分。

2022年的均分达到了9.3分,其中最高的《长津湖之水门桥》9.6分,最低的《四海》8.7分。

再回看2015年春节档,最高分的《澳门风云2》是8.7分,而其他如《钟馗伏魔》《爸爸的假期》《冲上云霄》,全都没超过6分,在及格线以下。

从这个角度看,春节档一直是在进步的。

设想一下,如果2015年的《爸爸去哪儿2》《爸爸的假期》,2016年的《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3》,2017年的《大闹天竺》《健忘村》,2018年的《祖宗十九代》,2019年的《神探蒲松龄》放进现在的春节档,会有什么样凄惨的下场?

既然2022年春节档影片这么多、这么强,为什么票房没创新高,观影人次反而大幅下滑了29%?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儿?

这其中肯定有不可控的客观因素,比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消费的整体疲弱,比如疫情反复造成的习惯改变。

但人为造成的主观因素也不可忽视。比如疯狂扎堆造成的排片挤压,比如票价猛涨对观影热情的抑制,比如映前捂口碑和错位营销带来的反噬。

没有赢家的“杀鸡取卵”

票价因素被认为是今年春节档熄火的最大元凶之一。

片方不好过,想趁着春节档提高发行价,多卖一点。影院更不好过,想趁着春节档大回血一次,好保证这一年别闹饥荒。可谁也没有认真评估过,观众的接受度到底有多高。

大年初一,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一张商圈影院的IMAX电影票卖到了160元,普通影厅卖到了100元。当天全国平均票价56.1元,比2021年大年初一的平均49.1元涨了14.26%。

这样的猛涨影响了观众的消费情绪,引起了媒体的大量报道,之后国家电影局、消费者协会介入关注。结果,票价慢慢降下来了,但是观众也实实在在地减少了,并没有回流。

根据灯塔数据,大年初一到初六,全国平均电影票价分别为56.1元、54.5元、53.2元、51.3元、50.3元、49.5元,六天平均为52.5元,涨幅其实是近几年里最低的。

2018年、2019年、2021年、2022年(2020年因为疫情影院停业)春节档,全国平均票价分别为39.80元、44.65元、48.78元、52.50元,涨幅分别为12.19%、9.25%、7.63%。

春节档后,初七、初八、初九……平均票价一直在降,初七就猛降到了43.1元,到2月13日,跌破了40元,跟去年同时段已经没有多大差别。

结论很清楚,一开始的抢钱式涨价触怒了部分观众,引发话题讨论,再影响到更多观众的选择,之后即使再降价,效果也不理想了,这是一次草草收场的没有赢家的“杀鸡取卵”行为。

一日游背后的信誉受损

接下来再讲讲信誉损伤。

电影行业属于消费行业,按道理,消费者在买一样东西之前,应该了解它的真面目,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拆盲盒。

但是电影界逐渐形成一种策略,就是如果电影内部评价还不错,会在上映前点映,把口碑释放出来,各平台也会出点映评分,大家做选择时能有个参考。

如果片方自己都没信心,这时候宣发方就要使“骗”了,释放对电影最有利的物料,错位营销,甚至欺诈式营销,捂着电影一直不给媒体、观众点映,也不给影院排片经理看,直到上映第二天,各大平台开分,你才知道它的口碑到底怎么样,而第一批观众,就是小白鼠。

这样,钱是圈了一波,不至于死的太惨,但同时,也会造成强烈的反噬,小到损伤主创、出品方的信誉,大到影响整个行业的信誉。

春节档的《四海》就是这样一个给观众造成错觉然后遭遇反噬的典型。

凭着对韩寒以往作品的了解,和宣传营销造成的印象,观众一开始对《四海》的期待值非常高,该片首日预售总票房仅次于《长津湖之水门桥》,排在春节档第二名。

但从第二天口碑释放后就大跳水,单日票房腰斩,之后节节败退,至今总票房只有5.31亿元,而它首日就卖了2亿多。

这种败信誉的案例还没完,情人节三部爱情片更进一步,把观众的不满和吐槽推向了高潮。

《十年一品温如言》豆瓣评分2.7分,首日票房1.23亿元,挤掉《长津湖之水门桥》夺得日冠。《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豆瓣评分4.8分,首日票房5300万元。《不要忘记我爱你》豆瓣评分3.0分,首日票房4250万元。

排片占据前三,品质烂上热搜。结果第二天,票房集体暴跌超90%,完成了史上最高调也最惨烈的一日游。

难道这不会伤害观众对情人节档,对国产爱情片的信任吗?

走不出的扎堆、跟风怪圈

还有一个遮蔽不住的问题,就是虽然现在的影片供给看起来很丰富,但实际上并不丰富。

春节档就三类影片,主旋律、喜剧、动画片,《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都是抗美援朝题材,属于历史主旋律,《奇迹·笨小孩》是新时代的主旋律。《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四海》是喜剧片,但《四海》有些拧巴,喜变成了悲。剩下三部动画片两部续作,一部。

这些电影中,卖的最好表现最稳定的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和《熊出没·重返地球》,前者是纯喜剧,后者最适合合家欢观影。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的大众评分并不高,猫眼9.1分,只比《四海》的8.7分高,倒数第二,但它后期的平均上座率是最好的,目前累计总票房已经达到了24亿元。

《杀手》如此突出,就是因为对手要么沉重、催泪,要么丧,要么取材现实,作为唯一纯喜剧能在节庆日逗人乐太占优势了。

而这也反映了发行方对春节档的误判,大家只知道春节档是最热的,最容易出爆款的,挤破头往里扎,但并没有正视这其中存在的风险,比如,是不是所有高关注度的电影都适合春节档?扎堆造成的排片挤压会带来多大的损失?

试想,如果《长津湖之水门桥》放在国庆档,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如果《四海》放在暑期档,上映前老老实实告诉观众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也会像现在一样扑街吗?如果《狙击手》放在五一档,排片不被严重挤压,它会像《悬崖之上》一样创造张艺谋电影新的票房纪录吗?

再看情人节档,更加单调,三部爱情片,虽然各不一样,但又都一样。全都是烂俗梗和满满的套路,还都玩的不好,男主绝症,女主生娃死掉这样的硬核悲情桥段都没法把观众的眼泪催出来,更别提那过家家式的爱情了。

接下来的五一档、七夕档、国庆档,可能还是这些东西。中国电影的供给,从源头上,就不丰富,而且一直也没怎么丰富过。

青春、爱情片火了之后,投资方恨不得把每一个IP榨干吸尽,笃定到观众永远都会认这个。主旋律电影火了之后,每家公司又都耐不住要上马主旋律项目。看到这几年“哭片”普遍好卖,电影人们又都在努力着怎么给观众催泪。

扎堆、跟风好像永远是电影圈的主题,一直以来都逃不掉的,直到一个类型盛极而衰,然后被放弃。曾经的武侠片、功夫片、魔幻片都是类似的下场。

而巨大的成功,却往往是创新带来的。

以现在最火的主旋律电影为例,吴京当年拍《战狼》的时候,正是青春、爱情片得势,鲜肉、流量当道的时候,那时候没人觉得他拍那样的硬汉题材会成功,就连业内有名望的前辈都劝他不要拍了。

几年过去,吴京成了中国票房最高的男演员,他身上有无数个新项目,很多都是主旋律。

不管吴京自己腻不腻,观众会不会腻,反正,资本还没觉得腻。

xiao77 文学 http://www.xinzhiliao.com/bj/shiliao/19556.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