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楼市

华商报》与《西安晚报》的评论比较西安华商

华商报》与《西安晚报》的评论比较西安华商参考文献:[5]代金花.《华商报》与《南方都市报》主题评论之比较——以“高考”为例[J].今传媒,2012(11).《西安晚报》关于“高考”主题的评论集中发布在6月8日一天,共有3篇评论…

原标题:华商报》与《西安晚报》的评论比较西安华商

参考文献:

[5]代金花.《华商报》与《南方都市报》主题评论之比较——以“高考”为例[J].今传媒,2012(11).

《西安晚报》关于“高考”主题的评论集中发布在6月8日一天,共有3篇评论。仅从评论的数量可能会有《西安晚报》此次并未注重“高考”报道的错觉。但事实并非如此,《西安晚报》 对2015年高考十分重视,做了专题策划与报道——“2015高考进行时”,从6月4日到6月9日,也是持续了6天的时间,内容涉及回顾恢复高考的历史、考试新变化、备考注意事项等。

(来源:西部学刊)

《西安晚报》的3篇评论涉及的关键词内容较为一致,《“替考入刑”需加快立法步伐》《代报志愿》《“见义勇为单独补考”是一种激励与认同》都是关于高考制度的反思与观点。

“高考”作为新闻评论的焦点和主题,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几乎所有的在每年高考之际都会有相关高考的报道与评论,但是不同的关注力度、关注时间以及相应的报道与评论都不尽相同,作为现代都市报的《华商报》与传统机关晚报的《西安晚报》关于高考的评论就有各自的风格与特点。

一、《华商报》关于“高考”的评论

本文认为两家的风格,一家更,一家更平民,风格不同的原因很多,自身定位的不同、经营体制的不同、受众定位的不同、文化风格的不同等,但无论哪种评论风格,以一种稳定的风格更能受到读者的喜爱。

二、《西安晚报》关于“高考”的评论

(作者系西北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我们可以看出,《西安晚报》与《华商报》此次都关注了替考事件,但二者的切入点与视角不尽相同,另《西安晚报》更是由替考这一话题引申到高考制度的完善。《华商报》的视角与关注点更广泛,也充分体现其都市报的定位,从高考的意义谈到高考制度,从高考消费谈到高考与人生,基本上包含了读者关心的问题,本文认为在此次高考主题评论中,《华商报》的评论有深度,更有广度。

《西安晚报》的叙事角度是站在引导,的立场,比如评论中最后谈到“此次江西高考替考事件,替考入刑加快立法步伐,只有从违纪上升到违法,运用法律手段对其进行惩处,才有望遏制替考等作弊行为,高考公平”。

同一个主题,不同的会有不同的关注点,在选取关注点时,考虑到的定位与受众的定位,尽量以不同于常规的角度思考与评论会有更好的效果,比如“高考”这一主题,通常会谈到高考对于考生的重要性,而《华商报》却谈到“改变命运的不是高考而是知识”,在人们都越来越看重高考,使得高考的功利性越来越强的时候,冷静发声,高考与人生的关系究竟如何。

[2]王晓莉.华商报新闻评论研究[J].东南,2009(12).

(二)评论关注焦点的比较

第二,评论风格的独树一帜。

而《华商报》则采取对话的叙事风格,与读者平等的交流探讨问题的原因,比如“是啊,枪手何以能够成功?”“我们不得不对于那些来自高校的枪手挑战现行社会规则做些,他们是替考链条上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没有他们的配合,替考就是个传说。”可以发现,《华商报》的语言更平民,更亲切,也更时髦。

而《华商报》以“高考”为主题的评论则发布在6月4日至6月9日之间,即高考前3天就开始,到高考后一天才结束,时间跨度较大,与《西安晚报》相比,采取了分散发布的策略。

纸媒中,《南方都市报》的评论风格一向以犀利见长,直指矛盾,有深度有广度,能够在读者心里产生深刻的影响。可见无论是犀利的评论风格,还是温婉的风格,一家必须有独树一帜的风格,才能赢得读者的青睐。评论风格的体现主要有:视角的选取,内容的选择,语言的表达,评论的类型,文字的修辞等。

类似“高考”这样的有影响力的主题新闻评论会愈来愈多,比如运动会类的评论报道,灾难性新闻事件的评论,食品安全问题的评论等。对这些虽有影响力,但容易陷入常规的新闻事件,如何让评论更新颖,观点更有影响力,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华商报》的6篇评论涉及的关键词更多一些,有关“高考房”的话题,有关“替考”事件的评论,有关高考的意义的探索等。

《华商报》选取了分散发布的策略,《西安晚报》选取了集中发布的策略,很难说哪个策略更好,但二者之间确有不同。集中发布针对性更强,读者在高考当天也自然会更加关注有关高考的评论,更容易接受到的观点,同时对于自身来说比较节省资源;分散发布时间跨度大,规模大,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华商报》对高考的重视,同时评论也更容易有深度,更易形成的风格,当然相较于集中发布会耗时、耗资源。

在此次高考主题评论中,《华商报》在6月9日的评论《高考完后做什么?》的作者就是一名中学教师,作者虽然不是专业的新闻评论员,但是作为中学教师,与高考这一话题关系密切,作为老师,谈谈考生们在高考之后应该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更有力,与读者更亲近,同时也能使评论的视角与内容多元化,不是千篇一律的角度。

摘要:《华商报》与《西安晚报》①都是在西安地区影响力较大的,但作为一份现代都市报的《华商报》与具有传统机关晚报特点的《西安晚报》,二者之间在很多不同之处。新闻评论被称为是一家的灵魂与旗帜,那么《华商报》与《西安晚报》在评论方面的不同之处正是本文所要探索的。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对两家关于“高考”这一主题的评论进行比较,探讨二者间关于新闻评论的具体不同是什么。

《西安晚报》关于高考评论的关注焦点在高考替考组织,高考代报志愿,高考制度的完善。而《华商报》的评论关注焦点更多,如高考消费(高考房)、高考的意义、高考制度与公平、替考组织的存在、高考与人生、高考与考生。

两家都关注了在2015年高考中爆出的替考丑闻,针对同一新闻,两家的评论充分体现出来都市报与传统机关晚报的特点与定位。《西安晚报》关于替考事件的评论,从给出解决方法的角度在论述替考入刑的可行性,而《华商报》对于替考事件更多的是侧重于探讨替考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

[1]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华商报;西安晚报;新闻评论

①文中《华商报》与《西安晚报》的评论报道整理自《华商报》《西安晚报》电子版。

《华商报》以“高考”为主题的评论,以6月4日刊登在A6评论版的《别把“高考房”想的那么美好》为开端,以6月9日A8版的评论《高考完后做什么?》为结束,持续了6天,将近一周的时间,一共有6篇评论。其中,6月5日与6月8日在同一版面上有两篇关于高考的评论。不管从评论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还是评论涉及的关键词的范围,都可以发现《华商报》对高考这一话题的关注度较高。

注释:

(一)评论的发布策略比较

《华商报》相较于《西安晚报》,其评论风格比较平民、亲切,用一种平等对话式的语言表明对高考的态度。比如《让平常心成为高考的关键词》《高考完后做什么?》,与读者对话互动的立场比较明显;《招生“拼论文”之恶甚于博导女儿“拼妈”》《“替考组织”为何会“一畅行”》《 改变命运的不是高考而是知识》也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之上,有,有呼吁,有引导。

第一,评论视角的多元化。

(三)评论风格的比较

四、比较《华商报》与《西安晚报》“高考”评论带来的

[3]吴永柞.都市报的兴起和晚报的对策[J].新闻战线,1998(1).

三、《华商报》与《西安晚报》关于“高考”的评论比较

《西安晚报》的评论风格比较,客观。用引导、建言献策的姿态在谈论,比如《“替考入刑”需加快立法步伐》,就从立法角度探索解决替考问题的方法,《“见义勇为单独补考”是一种激励与认同》则从比较客观的角度发表观点,认为高考制度可以完善。

《西安晚报》以“高考”为主题的评论集中发布在6月8日一天的同一版面,评论的发布时间集中在高考当天。

[4]季慧娟.都市报时评与话语权研究——以《华商报》时评为个案[J].东南,2013(6).

第三,评论员结构的多样化。

知识结构不同的人,视野自然不同,如若评论员队伍中有着知识结构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工作经历不同的人,就可以对同一新闻事件做出不同的视角解读,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宽广的视野,更多元的观点,更有价值的意见与引导。纸媒面对新的冲击,网络评论的诞生,更应努力加强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自身评论的深度与独特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