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美食

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大学习巷(组图

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大学习巷(组图大学习巷清真寺南侧,有一条连通大学习巷和小学习巷的箭道巷,这条小巷东头是清真西大寺,西头则对着清真中寺,因为附近居民到清真寺去常走这条巷道,所以又称其为上寺巷…

原标题: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大学习巷(组图

大学习巷清真寺南侧,有一条连通大学习巷和小学习巷的箭道巷,这条小巷东头是清真西大寺,西头则对着清真中寺,因为附近居民到清真寺去常走这条巷道,所以又称其为上寺巷。

大学习巷位于西大街中段北,南起西大街,北至庙后街,长400米,巷子南高北低,从北口庙后街走进巷中后,向南逐渐抬升。古老的大学习巷清真寺位于巷子北段。巷西侧有小学习巷和箭道巷(也叫上寺巷)与其相交,巷东过去有建华西巷(古称西道院,东到城隍庙市场),后来建华西巷被封,现已不通。

现存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的“戴氏历代家谱碑”立于光绪十八年。碑文中记载,戴家是大学习巷的望族,祖籍南京水西门,清初时,祖先来陕西做官,后定居于大学习巷。家族经营商贸业,不仅是当地的有钱人,也因乐善好施,多有义举,几次出资翻修清真寺,成为坊间为人津津乐道而有声望的大家族。

西大寺中有著名的“郑和碑”

白家的名人是时回坊著名企业家、慈善家白楚珍,他在初年与人合办“德泰光煤油庄”,后扩大股份改为“德太光美孚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上世纪30年代初,白楚珍又与人联合,在渭南开办“西北棉花机器打包厂”。抗日战争开始后,棉花打包厂被日军轰炸,白楚珍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持抗日救国。白楚珍思想,乐善好施,曾在箭道巷内开办西安第一座女子学校,为贫苦人家的女孩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一种说法是此寺始于唐代。世居大学习巷的白福义老先生告诉记者,寺中一通明天启年间的《清真寺碑》记载,此寺创建于唐中乙巳年(公元 705年),历史上曾多次更换寺名,唐中赐名清教寺,唐玄时赐名唐明寺,元中统年间敕赐“回回万善寺”,明代洪武时赐名清真寺 。

巷子里“能人”不少

大学习巷清真寺是一座中国传统式建筑的清真寺。建筑形式与化觉巷清真大寺略同,只是面积稍小。寺门立有五柱三间的石牌坊,大院通道两侧各有一座碑亭。白福义说,寺中最为著名的石碑,就是位于南碑亭的明嘉靖二年所立《寺碑》,又称“郑和碑”。根据碑文记载,著名航海家郑和在明永乐十一年(公元 1413 年)第四次航海前,来到西安寻求精通阿拉伯语及了解阿拉伯情况的翻译和顾问,寺中掌教哈三聪敏好学,精通阿拉伯语和锡兰语,经严格选拔,被聘为翻译和顾问,经奏准随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哈三协助郑和出色地完成了第四次出使西洋的任务,为明朝的国威,加强中国与西洋的友好交往和贸易往来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此,郑和回国后,奏请明成祖了大学习巷清真寺。相传,寺内的两层三重椽、歇山屋顶的“省心楼”就是郑和主持修建的。白福义告诉记者,寺内礼拜殿前曾悬挂光绪帝手书“教崇西域”和慈禧题“派衍天方”匾额,后来由于这两块牌匾非常珍贵而收藏起来,现在悬于殿外的是山题“道冠古今”和白崇禧题“兴教建国”牌匾。

哈雒岐说,第一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类说法中,流传比较广的一种传说是,相传唐代永泰元年(765年),郭子仪由泾川(今甘肃泾川县)回到长安,其麾下的回纥、大食等将官200多人也一同到达,这些将官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有功者,允许他们留在京城做官娶妻生子,为了让他们熟悉唐王朝的典章制度和语言文化,就让他们集中在一起学习,此后就把他们学习的地方称为学习巷。第二类说认为,古代时,伊斯兰大多通过新疆、甘肃、河西走廊等黄河以西地方来到西安,所以将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做河西巷,后改称学习巷。哈雒岐说:“总体来讲,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有关学习巷名称的来历,现在还很难。”

相传巷中93号院为年羹尧故居

有关大学习巷名称的来历和历史演变,有多种说法。住在庙后街的退休教师哈雒岐老先生撰写了近20万字的《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书稿,他将有关学习巷名称来历的各种说法汇总起来,共有6种。这6种说法又可归为两类。一类说法是,这里曾是从西域等地来西安定居的人学习语言、文化、制度的地方,并由此得名。另一类说法认为“学习”是从“河西”而来。

箭道巷又名上寺巷

本版除署名外文/记者 赵珍

箭道巷东口和西口狭窄,里面则较宽。老住户们都习惯称其为箭道巷,不过,小巷的门牌号现分别归大学习巷和小学习巷。老住户李全福老先生说:“现在,箭道巷从中段大学习巷清真寺侧门处分开,东段的门牌属于大学习巷,西段的门牌属于小学习巷。我家的门牌就属于大学习巷。”

李全福说,大学习巷临近城隍庙,过去城隍庙是市内日用百货等小商品的批发市场,为了供货方便,过去大学习巷东侧,有一些作坊,比如铜器加工厂,生产烟袋锅、铜锁等。有些店铺是出租出去的,有些店铺是卖出去的。哈雒岐说,“五四运动”以后,大学习巷还陆续开设过一些小型的工厂,后,这些工厂的房屋逐渐被私人购买,现在都成了居民房。

大学习巷老住户李全福老先生说:“大学习巷的老住户,有号称‘古财东’,在城隍庙西的回坊一带很有影响力的戴家,三代阿訇世家的马家,阿訇世家惠家,经营马车队,做运输生意的海家、铁家。经营商贸业的白家,骡马经纪人米家,王家则是经营玉石生意的玉石客。还有摆家河李家,摆家河是地名,相传位于临潼,出产火晶柿子,李家过去做柿饼,时做点心,后代也有读书人。其他居民,以经营小生意为多,还有交通运输,餐饮,提篮小卖等行业。”

图/记者 尚洪涛

《明清西安词典》中将大学习巷记为学习巷,明清时,其东有长安县衙署和城隍庙,此巷在原隋唐长安皇城内承天门街西侧的右武卫和司农寺处。唐末佑节度使韩建以皇城改为新城后,逐渐成为居民坊巷。时改称为大学习巷,沿用至今。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大学习巷清真寺创建于元代。《明清西安词典》载,大学习巷清真寺始建于元世祖中统四年(公元1264年)六月,原名寺。元成元年(1297年)扩建。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兵部尚书铁铉修,始称清真寺。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本寺掌教哈三奉敕随郑和下西洋。明嘉靖二年(1523年)。陕师大副研究员史红帅也认同这一观点,他在《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一书中写道:“元代,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曾多次率蒙古骑兵征伐中亚、东南亚,俘虏、迁徙了成千上万不同职业的穆斯林来中国为兵、为商、为工,多数安置在西北从事垦殖。元奉元城(西安城)作为西北重镇,安西王又镇守于此,城中回族人口的增加势在必然。为满足穆斯林的需求,为元世祖中统四年(1264)年增建了大学习巷清真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内存明嘉靖二年刘序撰写的《寺记》有:“元世祖中统四年六月,肇剏此寺于长安新兴坊街西东面,名曰‘’,分徙之半,祝延于斯。”

巷里曾有多家小工厂

哈雒岐说:“大学习巷还有一位名人马正卿,字师端,他是我的岳祖父。”马正卿早年曾参加同盟会,是回坊著名爱国人士。马正卿与辛亥陕西起义领导人山交好,与本坊一些青年宣传反封建思想,鼓励。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后,马正卿在大学习巷清真寺办起扫盲识字班、习武训练班,并利用大学习巷9号家舍临街门面房创办“图书馆”,起初图书馆规模不大,有两间宽,提供报刊供人们阅览。此后,图书馆三迁地址,规模也有所扩大,于右任、邵力子等曾为图书馆题写匾额。这座图书馆一直到“”前,学习巷很多住户说起曾在图书馆读书学习的往事,至今仍赞叹不已。

初年,小学教师马赞候在大学习巷清真寺开了“工读传习所”,相当于现在的技校,教授回坊一些家贫不能上学的青年手工技术,比如做鞋、做铜器的手艺,给年轻人提供学习和就业的平台。

哈雒岐老先生告诉记者,大学习巷“能人”不少。巷中的马成化是一位回族作家。他出生于知识家庭,早在1942年就开始诗歌创作,并写作小说散文等,曾发表小说《四娃妈》,并整理发表了民间叙事长诗《穆莎与海哲》。

莲湖区北院门街习巷社区、主任白秀兰告诉记者,大学习巷的名字很雅致,这一带常古老的居民坊。当地的老住户习惯将大学习巷和小学习巷片区统称为学习巷,这里总共有3座清真寺,历史最古老的是大学习巷清真寺,小学习巷内还有营里寺和清真中寺。

大学习巷清真寺因所在街巷得名,又因其位于化觉巷清真大寺西边,所以又被称作西大寺,是陕西省第一批、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单位。与大学习巷的名称来历一样,大学习巷清真寺的建寺时间也有多种说法。

名称由来是“学习”还是“河西”?

西大街以北、城隍庙西侧的大学习巷,相传是从西域等地来的人们在长安学习典章制度的地方,又传其曾名河西巷,“学习”乃是“河西”演变而来。这里有古老的大学习巷清真寺,寺中一通记载郑和第四次航海经历的石碑非常珍贵。大学习巷名人辈出,据说巷中93号院是清代名将年羹尧的居所。

除了老住户们津津乐道的名人外,大学习巷93号老院,相传是清代名将年羹尧的故居。据院中住户讲,这里过去主要是年羹尧的姨太太、丫鬟们的居所,曾经被称为“重桃宫”。现在这个院子已成大杂院,院中一棵两人合抱的大椿树枝繁叶茂,仍保留着的二层戏楼如今早已破败,里面堆满杂物,从屋顶的木构架和窗棂的雕花依然能看到过去这里的精致。

大学习巷还出了一位民间歌手王步云。哈雒岐说,王步云祖籍渭南,儿时他随父亲来到大学习巷居住,后经营小本生意,他虽不识字,但却能从生活中提取鲜活的元素,创作成歌曲,出口成章,他编唱的歌曲语言朴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反映的都是普通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民风民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