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杂谈

济南市人民关于印发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章丘人论坛户

济南市人民关于印发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章丘人论坛户2016年4月19日第三篇协调融合,构建均衡发展新格局经济实力跨越提升…

原标题:济南市人民关于印发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章丘人论坛户

2016年4月19日

第三篇协调融合,构建均衡发展新格局

经济实力跨越提升。“十二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2015年达到6100.2亿元,是2010年的1.6倍,人均13795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2%,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3.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6%,进出口规模明显增加。5年来生产总值年度增速逐步达到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大幅前移到全省前列。

第十一章建设南部生态功能区

公交车辆装备:购置车辆4000辆,空调车比例达到70%。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平原水库建设工程:建设长清寺、章丘西湖平原水库和黄河埝头水源地。

第十章加快推进携河发展

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程:突破专用集成电、数字信号处理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嵌入式系统、工业大数据处理等一批关键技术,加快研制生产高精度复合型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专用智能设备、智能仪器仪表及智能化生产线。

第三十一章推进教育现代化

激发“三大动力”。推动,增强深化的信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推进关系全局的重大事项,努力以增动力。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投资拉动,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稳定增长、提质增效和改善民生的关键,以高质量的投资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第二十三章加快转变职能

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服务型建设取得新进展,清单、责任清单发布施行,12345市民服务热线成为全国唯一的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在全国率先建成5级农民工服务网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民素质显著提高,“泉城义工”入围10个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依市和平安创建扎实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动员体系进一步完善,军地军民关系更加和谐交融。

促进大数据发展应用。落实国家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加快国家信息惠民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推动信息系统、公共数据互联共享及社会化开发利用,全面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建设完善全市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整合市级及以下各类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集中构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数据服务平台和信息惠民服务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推进简政放权和监管方式转变,推动治理精准化、商事服务便捷化、安全保障高效化、民生服务普惠化。促进大数据在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的集成运用,加快服务业大数据应用,培育数据应用新业态,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依托我市信息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形成大数据产品体系,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大数据产业链。支持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数据服务,积极培育一批大数据应用开发企业,加快形成区域集聚发展优势。“十三五”时期,率先建成数据统一平台,区域性数据资源得到汇聚应用,大数据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专栏11“公交都市”建设重点项目

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区对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作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布,加快形口、经济、资源均衡协调的市域空间格局。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以加强整治、实施绿化美化、改善生活条件、完善公共服务、倡树文明新风为重点,打造富裕、宜居、秀美、和谐、活力乡村,突出历史记忆、乡村特色、区域特点和文化传承,形成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开展农村人居整治行动,全面解决农村电网、宽带、饮水、公、照明和住房安全等问题。合理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建设品质。分类规划管理保留村庄,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到2020年,新建农村新型社区和80%以上的保留村庄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外延发展与内涵提升并举,优化城市功能配置和空间布局,形成中心、次中心、卫星城以及重点镇、一般镇梯次分布、互相衔接、功能完善的一体化发展布局。

第三十章提前完成脱贫任务

第三十九章强化要素保障

实施沿黄新区带动战略。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为主题,规划建设携黄河南北融合发展的城市新区,拓展城市发展战略空间,实现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带动黄地区加快发展。加快新区体制机制创新,推进重大先行先试。以新区为依托,深入对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西部经济隆起带和中原经济区等区域,推进与上下游城市的互动合作,打造黄河下游经济带核心先导区。

完善管理体制。组建专门管理机构,健全统一规划、综合执法、生态补偿、绿色考评机制,推进生态控制线范围内土地、城乡建设、环保、水利、产业等规划衔接融合,形成“一张蓝图”。加大综合执度,集中整治乱搭乱建、乱排乱放、无序经营等违法行为。实行以生态为主导的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建立以生态功能提升和生态富民为导向的绿色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各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南部山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推进村镇整合,搬迁合并空心村、弱小村、偏远村,引导山区群众向城镇集聚,控制人口总量,加快山区人口市民化进程。

提高水平。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推动科技应用和创新产业化,打造区域性、孵化、交易中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深入合作,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到2020年形成科技领军企业100家以上,带动形成产业联盟40家以上。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清零”行动,实现企业研发投入的倍增效应。围绕先进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和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技向我市企业。建设区域性非上市科技企业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和大型技术市场交易网络平台,实现企业技术产权挂牌、科技转让、合作(委托)开发、相关抵押物流转和处置。完善促进的采购政策,建立财政性引导资金采购科技产品制度。积极推进科技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提高科研人员收益比例,建立有利于科技的管理体制,落实科研人员股权、期权、分红激励和绩效激励。

供应链协同工程: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创新,促进研发设计、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盟。打造“工业云”平台,推动生产制造向智能化、柔性化、定制化和网络化发展。

第九章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供气:中石油东线济南段、中石油泰青威莱芜至章丘段至济南城区、济南高压外环管线。

第二十六章打造多元格局

南水北调东湖水库输水和东联供水续建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50万立方米。

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基础建设和设施装备水平。以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设施农业农机化为重点,加快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推进力度。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应用。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建设工程,发挥省、市农科院创新龙头优势,着力在智慧农业、生物育种、生态环保和粮食绿色增产模式等领域取得突破。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基层农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队伍建设。

目录

第二十九章扩大区域交流合作

第九章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南部山区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流域面积400平方公里。

城市道系统:部分市政道工程实施人行道、附属广场透水铺装,适当建设下沉式绿地、生态树穴及雨水调蓄池等。

优化开发区域:二环以内区域。

济南市人民

实施差异化区域管制。按照不同区域的资源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以乡镇(街道)为基本单元,将全市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开发区和开发区。降低优化开发区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置换现有低效产业,增加现代服务业、居住、生态和公共设施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功能品质。引导人口、产业向重点开发区集聚,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培育支撑未来发展的潜力空间。有序转移开发区超载人口,因地制宜发展资源可承载的产业,强化生态保障功能。依法强制性开发区,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

专栏4“互联网+”重大产业工程

第十三章健全基础设施体系

互联网+金融:推动互联网与金融产品紧密结合,开展网络借贷、网络保险、众筹融资、第三方支付、网络征信等各类业务,实现传统银行互联网转型、新兴互联网金融活力迸发。

第十六章破解交通拥堵难题

重点开发区域:二环以外城市规划区范围,章丘市、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城区和各工业园区。

第十四章优化主体功能分区

生态更加良好。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形成。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大气和水质量持续改善,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正常降水年份泉群保持常年喷涌,山、泉、湖、河、城的城市特色更加鲜明。生态文念深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稳步上升。

积极构建高端高质高效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塑造“济南设计”“济南智造”“济南服务”品牌,全面增强经济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吸引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经济中心。

加大生态力度。划定并守住山体、河道水系、泉水重点渗漏带、泉水直接补给区四条泉水生态控制线,加快实施控制线内生态修复。加强造林绿化,基本消灭宜林荒山,确保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70%以上。高标准统筹规划山区水系,实施锦绣川、锦云川、锦阳川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打造集防洪、灌溉、旅游功能为一体的景观带。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仲宫镇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柳埠镇、西营镇污水处理站及一批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强环卫设施建设,完善垃圾集中处置体系,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加强卧虎山、锦绣川、狼猫山等水库周边综合,实施封闭化管理。

互联网+先进制造:实施众包设计工程,推动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创新“个性定制”服务新模式;推动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融合,优化工业生产流程,提升工业制造智能化水平。

打造服务经济发展高地。突出省会综合优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提升“济南服务”品牌影响力,打造辐射区域更广、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强市。

企业成长工程:加强现代服务企业创业,建立上规上限和总部后备企业库,形成梯次成长、竞进升级的企业集群。

培育省会卫星城。支持济阳、平阴、商河三县加快产城融合发展步伐,以县城驻地及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突出优势产业培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功能完善、富有特色、繁荣宜居的现代化卫星城,增强对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纽带作用。加强济阳与中心城区的对接,推动撤县设区,支持平阴、商河壮大经济实力,带动县域加快发展。推进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密切卫星城与城区联系。

强化技术支撑能力。深入研究城市风廊特征,和畅通城市通风廊道,实施“引风吹霾”,改善空气污染扩散条件。推进智慧环保建设,整合监测网、监测站等资源,建立气象、环保联动信息平台,完善全要素、全覆盖的生态立体监测网络。加强大气污染源解析及污染物二次防治研究,加大清洁能源开发研究以及除尘、脱硫、脱硝、脱汞等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推广节能减排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

建设信息经济强市。充分现代信息技术跨界融合的巨大潜力,加速信息技术向经济领域渗透融合,增创信息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形成信息化强劲推动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完善统筹城乡体制机制。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和管理体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客运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快递网络等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推动城镇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保障水平。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改制、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制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引导农村综合性产权流转交易和增值,畅通农村资源为资产和资本的通道。

“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必须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将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工作全过程,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把握好以下原则。

第七章打造物流中心

打造生态经济体系。实施南部山区旅游景区提升工程,积极整合旅游资源,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推动旅游业特色化、集约化、品质化发展。加快乡村旅游升级,提高农家乐发展水平,建成柳埠、仲宫、西营旅游特色镇和一批旅游特色村。加大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力度,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打造环形旅游交通游览线和绿道系统。积极发展养老养生产业,打造“寿比南山”品牌。发展特色林果等都市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第三十六章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信息服务智能化:完善停车及道交通信息系统、公交服务信息系统、面向慢行交通的信息服务系统,健全轻微交通事故快处机制。

“十二五”时期,是济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奠定长远发展基础的关键时期。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市始终将中央、省决策部署与济南实际相结合,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积极应对各种困难挑战,全力办好有利于发展全局的大事、市场关注的要事和群众的实事,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加快建立空间治理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积极推进“多规合一”。科学界定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生态红线,建立覆盖全市、更新及时、功能完善的国土空间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各类主体功能定位,划分功能区,实现管理精细化。健全与主体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绩效考核评价体制,引导各县区因地制宜优化空间布局,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共容发展。

载体培育工程:重点建设济南创新谷、鑫茂科技城、传化物流平台、唐冶设计创意产业园、市中区创新设计产业园、历下区广告创意产业园、历下区人力资源服务园、龙翔智慧产业园区、鲁电节能环保产业园、检验检测产业园、阳光大姐家政服务集聚示范区、平阴云翠谷国际生态健康城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打造金融机构集聚发展高地。大力引进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典当、基金、融资租赁、货币经纪、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培育引进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并购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及各类资产管理公司等,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深化与期货交易所的战略合作,探索衍生品市场设计创新,争取在我市增设商品期货交割库。支持金融机构加强后台服务建设。促进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积极推动齐鲁银行、中泰证券、鲁证期货、泰山财险等法人金融机构拓展发展空间。整合市级财政性专项资金,搭建重点产业投融资平台,利用省市财政产业引导资金,吸引金融机构投资设立金融投资控股集团,引导社会资金扩大投融资规模。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公司、典当行及民间融资机构等,民间资本活力。

图1产业发展重点片区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泉涌的绿色城市和生态家园。

水节约。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行合同节水管理,促进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以高耗水行业为重点,加快节水工艺技术,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低10%以上。加快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提升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完成泉域补给区5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农业灌溉用水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鼓励推广雨水、中水等非常规水利用,到2020年节水器具应用率达到90%以。

发展动力加快转换。服务经济优势更加突出,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4%,物流、商务、软件信息、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7.2%。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位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高于全省1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60%以上,浪潮“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宏济堂“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粮食生产连续13年丰收,省会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现代无轨电车网络:建成无轨电车线网293公里。

第十五章打好治霾攻坚战

第六篇共建共享,开创和谐包容新局面

第十四章优化主体功能分区

健全完善综合治理机制。完善应急反应机制,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着力防治重污染天气条件下工业、燃煤和机动车污染。建立企业排污及治污行为的全社会监督机制,拓宽参与污染监督渠道,形成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参与的环保工作机制。完善问责机制,落实最严格的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属地监管责任和部门执法责任。加强区域合作,健全完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协同治污、联合执法和应急联动机制。

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优化结构、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主攻方向,推行智能制造、协同制造、绿色制造、增材制造等先进技术,强化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生产安全、职业危害等标准的倒逼约束,加快传统优势行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绿色循环低碳化发展。交通装备产业。推进重汽产业园建设,加快提升大中型客车产业化水平,发展轿车和摩托车产业,提高汽车零部件系统化、模块化配套能力,建设国内最大的重型汽车及专用车研发生产。以大企业、大项目为带动,促进本地中小企业开展专业化生产和配套服务,加快形成集成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协作配套体系。扩大铁重载货车、轻载快速货车、专用货车、特种货车等生产规模。机械装备产业。加快建设济南经济开发区模具工业园,规划布局社会化基础制造中心,建成全省重要的模具和基础制造。推动电力装备、通用机械等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发展工程机械、液压机械等特色集群。原材料工业。加快市区钢铁生产企业有序外迁,推动石化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调整优化水泥建材产品结构,积极发展建筑新材料和延伸加工产品,实现集约、清洁、低碳、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消费品工业。大力发展绿色安全的现代食品产业,发展新型纤维、服装面料、高档针织等产业,集聚发展智能家电和商用电器产业,稳步发展日用五金、建筑五金等产业。

城乡建设力度加大。市内六区和三县一市建成区面积496.7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中央商务区建设全面启动,泉城特色标志区功能品质显著提升,西客站、华山等片区开发初具规模,11个小城镇列为省级示范镇,市级文明生态村达到3300个。全国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和公交都市建设稳步推进,高速公实现县区全通达,城市轨道交通R1线工程全面开工,高快一体快速网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城区新增供热面积3890万平方米,新建燃气管线760公里,供水低压片区60余处,完成户表65万户,农村基本普及自来水,固定互联网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80%,创建成为国家防震减灾示范城市。

同时也要看到,“十二五”时期个别指标完成不够理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动力转换步伐不快,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型经济等短板依然突出;创新驱动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重点领域攻坚难度加大;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县域经济实力仍然薄弱;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有待加强,群众对雾霾频发和交通拥堵反映强烈;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均衡,部分群众依然贫困;社会诚信缺失较为突出,建设亟待加强。

第一篇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

第五章打造经济中心

专栏2“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

城市水系统:综合治理兴济河、历阳河、玉绣河、西圩子壕、玉符河、腊山河和历阳湖;建设英雄山边沟、赤霞广场等污水分散处理设施和大金污水处理厂,同步配套建设再生水回用管网;加快历阳湖、兴济河引水补源工程建设;实施卧虎山水库、锦绣川水库、兴隆水库、浆水泉水库、孟家水库“五库联通”工程;实施玉符河、大涧沟、中下井等泉水重点强渗漏带修复工程。

综合考虑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需要,确定“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专栏6现代服务业重大工程

增强能源保障能力。以外部能源引入为重点,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构建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供应体系。供电,实施“外电入济”工程,建成1000千伏锡盟山东、榆横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推进特高压送出500千伏工程以及220千伏八里桥变、王府庄变以及110千伏阳光变、六里山变等变电站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电网升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市装机容量的比例提高到15%。合理分布充电基础设施,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全部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大型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车位比例达到10%以上。供热,推动实施“外热入济”,完成原有蒸汽管网,继续实施自管站回收,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75%以上,扩大热泵、碳晶等新型技术供热面积。供气,合理引进天然气资源,推进东线济南段及莱芜章丘济南城区管线建设,实施高压外环管网工程,支持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建设,到2020年管道燃气普及率提高到85%以上。

第二十八章加快“走出去”步伐

加快物流业现代化。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深度智能仓储系统,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提高物流业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加强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推进物流设施、设备、作业、信息标准化,促进物流服务体系高效运转。加快物流装备更新换代步伐,推广应用现代化和节能环保型运输工具、作业装备、仓储设施、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推动物流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专栏8能源重点项目

开发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二级区和各级自然区缓冲区、实验区,农产品主产区以及市中、历城、长清、章丘、平阴山区山体。

第十九章加强生态修复

第十六章破解交通拥堵难题

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对水源、管网等进行提升,提高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和供水率。

品牌培育工程:加大知识产度,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服务名牌和著名商标,形成一批自有创新品牌和影响力、竞争力强的大型服务企业,树立“济南服务”品牌形象。

第三章主要目标

各县(市)、区人民,市各部门:

第六章打造金融中心

第三十五章打造区域文化强市

建设城市次中心。依据现有基础与发展潜力,规划布局济南西客站、东客站和黄、长清、章丘等城市次中心,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推进产城融合、职住一体,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配置,吸引老城区产业及人口转移集聚,分担城市功能。建立中心、次中心之间的大运量交通联系,加强城市快速交通体系衔接,强化城市边界设定和生态隔离,着力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济南西客站次中心,强化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济南知识产业园、非遗园等片区建设,打造以高端商务、文化旅游等为主导的现代化城市新区。济南东客站次中心,加快济南东客站规划建设,推进东部老工业区工业企业搬迁,打造以交通集散、商务办公、商业服务等功能为主的城市综合功能区。黄次中心,以新材料产业园、鹊山龙湖片区为核心,加快发展休闲旅游、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建设黄产业新城。长清次中心,结合城市轨道交通R1线建设,以济南创新谷为核心,带动大学科技园、长清城区等片区,建设成为以科研孵化、高技术服务、文化创意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科技产业新城。章丘次中心,推进章丘市撤市设区,以城区为核心,带动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绣源河等片区,推动交通、能源、市政等重大基础设施与老城区高效对接,形成东西互动发展格局。

促进水安全。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农村饮用水源地,完善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机制,到2020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95%以上。完善城市防汛指挥调度、应急救援、预警决策系统与应急指挥体系,提升历黄、八里桥等排水泵站,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第二篇创新聚焦,培育省会经济新优势

第二十一章推进低碳循环发展

强力推进东部老工业区搬迁。搬迁同步、内移外迁并举,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措施,统筹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承载能力,实行“一企一策”,创新搬迁组织模式、资金筹措模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运营模式、土地治理与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搬迁工作进度,到2020年基本完成搬迁任务,从根本上消除城区主要工业污染源。

完善区域政策体系。编制主体功能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分区管制的鼓励类、类、类产业清单。制定实施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基本农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差别化空间配置方案,控制优化开发区建设用地增长,扩大重点开发区建设用地供给,稳定开发区供地规模,调减开发区与功能定位不符的建设用地。加大对开发区、开发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制定和落实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的污染物排放和排污许可政策。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适应群众多元化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系统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构建大文化、大旅游发展体制,提升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品牌,规划建设泉城国际旅游标志核心区,积极创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统筹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区和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加快完善城市新开发片区和农村商贸服务设施,推动商贸企业创新发展和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促进住宿餐饮业优化升级,提升餐饮特色街区,支持餐饮“老字号”连锁经营,打造齐鲁美食之都。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夜生活集聚区,丰富夜生活,发展夜经济。促进医疗服务、养生康复、健康管理等产业联动发展,发展健康干预、评估、咨询、、保险等专业配套服务,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建设区域性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发挥省会教育资源优势,形成一批知名教育培训服务品牌,构建多层次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依托阳光大姐品牌,建设完善“12343”家政服务呼叫中心和网络服务平台,鼓励发展各类新兴家庭服务业。稳步发展住房消费,积极发展功能性地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十二章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互联网+物流:以第四方物流平台项目为带动,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建设深度智能仓储系统,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提升物流仓储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和运转效率。

第三十三章织好民生保障安全网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光纤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建设,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布局宽带网络设施,推进中国联通五星级互联网数据中心、中国移动数据中心、数据灾备服务中心、市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提高宽带网络发展和应用服务能力。推进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业务应用系统、支撑系统等基础设施的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升级,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与应用。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以4G网络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以3G/4G网络为主、无线局域网络为补充的无线宽带网络,推动实现无线局域网络免费全覆盖。深入开展多电视、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融合业务,继续实施“三网融合”试点。推进下一代电视网建设,推动基于直播卫星、地面传输、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等多种方式的数字电视有序发展。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推进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和风险评估,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应急处理协调机制,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处置水平。到2020年,光纤网络覆盖城镇家庭和全部行政村,城乡居民家庭用户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00Mbps和20Mbps,部分单位和城市家庭用户带宽接入能力达到1Gbps,固定互联网宽带家庭普及率达90%以上,3G、4G网络100%覆盖城乡,用户普及率达到90%以上。

第四篇绿色低碳,展现生态泉城新形象

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四章工作导向

(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图4综合交通重点项目规划图

第十八章大力整治城乡

第八章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适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和服务专业化要求,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量和供给能力,提升带动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围绕工业、规划、建筑与、文化创意等领域,促进设计服务专业化、集成化、规模化发展,建设区域性设计服务集聚中心,全力打造“济南设计”品牌。规划建设检验检测服务园区,吸引国内外标准化专业技术机构入驻,推动检验检测与认证机构聚集发展。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服务,全面提升人力资源服务、研发服务、创业孵化、科技、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水平,促进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生物技术服务加快发展,打造区域性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高地。积极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提升产业发展素质的商务咨询服务,大力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加快西部会展中心建设,提升园博园会展中心功能,完善国际会展中心和舜耕会展中心配套服务功能,积极申办国字号、国际性展会,着力培育自主会展品牌,尽快跻身中国十大会展名城。

深度开发利用黄河资源。在确保防洪安全前提下,逐步恢复黄河滩区原有湿地生态,先期启动黄河市区段67公里河道滩地湿地工程,结合两岸生态林带,打造集生态建设、休闲旅游、水源调蓄、水质净化、风沙防治等功能于一体的黄河湿地生态景观带。依托黄河市区段标准化堤防基础,规划建设沿黄交通干道,与堤顶道高效衔接,配套建设中运量公交线和慢行设施,打造支撑市区东西向快速交通、兼具公共交通和休闲旅游功能的重要干道。稳步提高黄河水利用效率。加快黄岸标准化堤防建设,争取启动长清区黄河护城堤工程。

强化创新创业保障。深化科技体制,建立市科技管理大平台,统筹优化财政资源配置,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经费资助结构,形成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资金分配机制。完善引导和社会资本有机结合的创业投资机制,加快发展投资、风险投资,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早中期科技型企业发展。积极发展科技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科技、知识产权质押等业务,支持科技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实施“双创”行动计划,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式的服务平台,打造“泉城众创空间”品牌,到2020年建设各类创新创业载体200家以上。大力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促进科技中介服务集群化发展,建立多层次创业导师服务队伍,完善孵化服务机制,推动更多的群体投身创业创新活动。深化知识产权领域,加强知识产权创新、运用和,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济南传化(泉胜)智能公港、济南零点物流港“济南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园”项目、济南综合保税区国际物流园、国储济南铁进出口货物运营中心、董家公铁联运物流园区、山东高速机场物流园区、山东佳怡国际物流园区、章丘(权庄)综合性货场。

第二十七章提高“引进来”质量

第三十七章强化组织领导

转型升级。把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积极开创新的动力源泉。

第十章加快推进携河发展

搭建金融交易平台。进一步扩大金融交易品种,创新交易工具和交易方式,规范发展产权、股权、债权、林权、矿权、碳排放权、排污权、知识产权、文化艺术品权益、金融资产权益等交易市场,积极稳妥发展现货与衍生品的大商品交易市场。支持泰山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山东文化产权交易所、山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交易平台创新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规模。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积极申请设立黄金交易中心、农畜产品交易所,争取建立土地、能源等要素交易市场。

制度更加完善。政务服务更加务实、高效、,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济南建设取得新成效。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城市国际化程度提高,营商继续走在同类城市前列。人民更加健全,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

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构建高效绿色智慧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以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为主要特征,联接京津冀与长三角、山东半岛与中原经济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到2020年,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5万亿元,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生产总值比重下降到15%左右。

枢纽场站:建设公交场站20个,其中换乘枢纽9个,公交停车场6个,公交首末站3个,公交维修2个。

小农水重点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高效节水示范工程: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20万亩。

第十三章健全基础设施体系

第四篇绿色低碳,展现生态泉城新形象

第十二章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信号控制智能化:完善主干道智能信号控制系统,优化信号配时,提高通行能力。

发展壮大信息产业。以云计算应用需求为牵引,做大做强高端容错计算机、高性能服务器、网络设备、大容量存储、云服务终端等云计算产业链。加快发展集成电产业,提升新一代网络与通信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水平,推进量子通信科研,培育卫星通信、光通信产业,支持北斗系统应用产业,积极发展物联网、应用电子、数字家庭、空间地理信息应用等产业。发挥国产自主可控软件优势,发展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基础软件,丰富工业软件产品体系,做大信息安全产业规模,培育特色应用软件产业集群,发展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咨询产业,培育移动应用、服务、社交应用等网络信息服务业,打造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依托碳化硅衬底、铌酸锂单晶薄膜技术优势,完善器件制造与终端应用环节,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碳化硅半导体产业和光电子产业。扎实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国家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等创新示范平台建设,不断增强政策聚焦作用和产业服务功能。

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健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金融信贷资本等要素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集中集聚,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公共服务机构功能,开展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大力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鼓励开展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的统一服务和托管经营。发挥现代农业“接二连三”效应,推进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农科教一体化,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加快形成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积极发展连锁配送、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展会交易等农产品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生活更加幸福。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创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健康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治理实现普遍参与,公共安全得到切实保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互联网+农业:以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基础,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各环节深度融合,创新农业研发模式,推广精准农业生产,提高需求预测能力;实施农村淘宝行动,完善“菜鸟”电商直供体系,解决农产品供需匹配问题;推进智慧农村建设。

积极发展小城镇。规模适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以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为支撑,推进刁镇、柳埠、孙耿、万德、孔村、玉皇庙等小城镇建设,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生态靓镇、休闲名镇,提升小城镇集聚产业、吸纳人口能力。积极推动强镇扩权,在政策制定、产业引导、城镇规划、土地供应等方面重点扶持,推动有条件的重点镇向小城市转型。

加快清洁能源利用。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推广车用天然气,鼓励和支持分布式能源加快发展,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8%。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程,推广燃煤清洁燃烧炉具和洁净型煤,推行生物质燃料、煤改太阳能、煤改电等燃煤替代模式。

专栏5智能制造产业示范工程

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到2020年,建成国内重要的科技策源地和京沪之间科技创新新高地,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实施“三大战略”。实施聚焦战略,产业聚焦、区域聚焦、政策聚焦和资源聚焦,集中力量办大事。实施融合战略,产业融合和产城融合,努力在产业融合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在产城融合中优化发展布局、打造块状高地。实施战略,思想、市场和对内对外同步,加快形成参与和引领区域合作竞争新优势。

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玉符河、巨野河等中小河流重点段治理,治理河道长度300公里。

第十七章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章总体思

图3沿黄新区规划范围示意图

统筹利用地下空间。加强地下综合管廊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合理布局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地下管网,加快实施既有面、城市电网、通信网络等架空线入地工程。根据功能需求推进新建道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因地制宜、合理安排老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十三五”时期建成60公里以上。统筹规划建设地下交通设施、人防设施、应急避难场所以及地下停车、商业等设施,合理规划利用城市绿地、广场、道地下空间。

园林绿地系统:实施千佛山、英雄山、泉城公园等公园景区提升工程和街头绿地、游园、道等绿地提升工程,推进佛慧山、卧虎山、金鸡岭、兴隆景区等山体公园建设。

第二篇创新聚焦,培育省会经济新优势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以攻克关键技术、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聚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加快发展数控机床、高端冲压成型设备、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建设大型压力机及数控机床生产。扶持核级压力容器、核级电缆等核能装备产业,支持新型深海钻井平台、先进船舶动力、航空航天制造、客机改装检测、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加快发展。围绕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及相关服务业等领域,壮大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智能电网企业,打造智能电色产业。抓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机遇,积极发展城轨装备及维修、工程施工机械等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国家级创新药物孵化,加快建设“生命科学城”,形成集科技研发、中试孵化、产业园区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化药、生物制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基因检测等产业,积极培育质子治癌等高端产业。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着力构建功能完善、优势突出的生物技术与医药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生物农业,提升生物制造产业竞争优势。新材料产业。发挥新材料产业园产学研融合创新载体功能,打造区域性新材料科研孵化、和产业化。加快发展高性能半导体材料、新型光电信息材料、胶体材料、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等产业,加大生物基碳源石墨烯等战略前沿材料的研发力度,推动实现工程化和商业化应用。建立健全以材料创新助推产业创新的政策扶持机制,促进设计、工艺、制造、服务等环节协同创新,加快形成新材料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联动发展格局。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产业,支持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配套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和服务业,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产业。现代建筑产业。推进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鼓励现代建筑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创新,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物联网应用产品,积极推动国家建筑物联网标识公共服务平台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质量追溯公共服务平台落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建筑产业化技术应用面积比例,扶持建筑产业化核心企业做大做强,建设国内一流现代建筑产业。

第五章打造经济中心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强化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体地位,深入创建公交都市,加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优化公交线网结构,打造快速公交(BRT)和无轨电车网络,建设完善一批公交枢纽场站,构筑以快速公交、主干线高密度公交为主体,以次线、支线、微循环线为辅助的公交服务体系。开辟高峰线、通勤快线、社区公交、定制公交以及医院和景区摆渡车等区间公交线,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解决公交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到2020年,建成公交专用道360公里,城区公共交通站点实现500米全覆盖,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

第七章打造物流中心

社会更加文明。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市民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明显提高,全社会意识不断增强,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支柱性产业,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归属感明显提升。

区域联动实现突破。市对县(市)区分类指导力度持续加大,县区结对帮扶全面启动。5个县(市)区生产总值超过500亿元,10个县(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5亿元,历下区生产总值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高居全省前列。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沿黄新区规划策划启动,黄地区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迈向一体化,济南、莱芜两市在交通、民生等部分领域实现同城化。

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必须创新发展、转变发展径、以下导向: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打造区域人才高地。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扩大人才政策度,构建管理规范、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以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需求为导向,高端引领和整体开发相统一、培养本地人才和引进人才并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完善提升重大人才工程,组织实施“泉城双创”人才计划,着力发现、培养、集聚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突出园区主阵地和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加快打造有利于培养、集聚、用才的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强化人才投入优先保障,发挥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创新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人才红利,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崇尚专业、爱岗敬业、工匠的社会氛围。

第二章总体思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协调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牢固树立精明增长,突出产城融合和城乡联动,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城乡一体、均衡协调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城乡更加繁荣。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形成产城融合、职住一体的城镇发展格局。区域联动发展步伐加快,黄河带动战略及北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县域经济实力跨越提升,农村面貌显著改观,城乡发展更加均衡。一体超前的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市区交通拥堵局面大幅缓解。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水生态文明市创建取得重要,生态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海绵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入围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完成河道整治380公里,城区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2%,山体生态修复暨山体公园建设获中国人居范例。南部山区力度加大,泉群连续12年喷涌,整合成立天下第一泉风景区并创建成为全市首个国家5旅游景区,成功举办3届泉水节。耕地面积保持稳定,入围全国首批节水型城市。东部老工业区搬迁和关停腾退工业企业24家,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顺利完成。

构建先进制造业。坚定不移把制造业放在更加突出的,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济南行动计划,推进工业强基和先进制造攻坚工程,加快制造业向分工细化、协调紧密方向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塑造工业发展新优势。

“十三五”时期是国际国内形势大调整大变革时期,既蕴含着重要发展机遇,也会带来多重困难挑战。从全球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和产业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全国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长期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机制性矛盾亟待解决。从全省看,产业升级提速、城乡区域一体、陆海统筹联动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将为我省发展提供更大潜力、韧劲和回旋余地,同时传统发展优势正在减弱,地区间同质化竞争加剧,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从全市看,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发展布局更加完善,发展更加创新,发展氛围更加浓厚,特别是“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中心任务深入,完全有条件实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稳增长、转方式、强载体、增活力、惠民生、防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担当意识,准确把握宏观形势的发展变化,高度关注机遇挑战的相互,持续不断解放思想,多措并举狠抓落实,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推动全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上新台阶。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走在全省前列作为奋斗目标,以“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作为具体实践,深入分析现实基础,科学确定目标定位,积极创新工作径,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

第一篇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土地、财税等制度,配套完善居住、就业、教育、社保等政策体系,构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有序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以及其他农村地区人口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后的市民化。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扶持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经营权,切实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消除进城农民后顾之忧。

围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加速黄地区崛起,变“跨河发展”为“携河发展”,促进黄河以“城中河”功能定位融入城市发展格局。

第六章打造金融中心

第一章发展基础

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能力。鼓励引导信贷资金加强对我市经济的支持,搭建银企常态化对接合作平台。着力提高直接融资服务水平,多渠道、多形式、多市场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积极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加快发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农村金融等普惠金融。积极发展资产资本证券化业务,盘活存量资产。做好企券和公司债券发行工作,扩大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产品发行规模。加强与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对接,拓宽保险资金在我市的投资渠道。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金融风险防控底线。

第三十八章强化项目支撑

图2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

网:实施二环南东延、北园高架东延、二环西南延、顺河高架南延、二环东南延工程,建设快速42公里,新建主干178公里。

第三十四章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发挥互联网对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的重要作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技术与产业领域融合创新,发展以要素、产能、需求高效对接为特征的分享经济。健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培育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加快电子商务应用普及深化,推动互联网与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示范城市。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加快发展智慧能源,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多种能源协调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发展精准化生产、网络化服务、智能高效、绿色安全的智慧农业。优化发展,做强优势领域,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应用企业和基础服务企业,构建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十三五”时期,在全省率先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互联网经济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经济更加发展。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发展短板得到有效补齐,具有省会特色的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综合实力和区域影响力大幅提升。

专栏7物流重点建设项目

。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重点领域,加快融入国际国内经济体系,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充分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和潜能。

生态优先,进一步加强、造林绿化和水系生态建设,好我市的泉源、水源地和后花园,建设生态区和绿色发展示范区。

标本兼治、建管并重,实施治堵攻坚工程,着力营造畅通、绿色、文明、高效的城市交通,促进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明显改观。

第三十二章促进就业鼓励创业

统筹融合。协同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区域互动、城乡一体,进一步优化全市发展的总体布局。

坚定不移走科学治霾之,全面实施治霾攻坚工程,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十大行动”,努力实现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专栏9全市主体功能分区

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方向,突出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加快构建功能完善、立体衔接、便捷高效、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建设市农高区及章丘、历城、长清、平阴、济阳、商河农业科技示范园,构建环城都市农业圈、南部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带、中部黄河风情农业带、黄设施农业组团区、东部高效特色农业组团区、西部科技精品农业组团区“一圈两带三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格局。实施基本农田和耕地质量提升工程,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畜牧、水产、林果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种苗、花卉等新兴产业,促进农业结构向度和立体化调整。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兴业态。

专栏12智能交通行动

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老旧小区等重点地段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推进重点单位和村居建设消防站,完善“消防云”平台管理系统。完善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加强防灾避险公园等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气象观测站网及人工影响天气智慧化指挥平台建设,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健全应急预案和群测群防网络,加大对重点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力度。加大对燃气管网、油气管线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加强安全隐患预警及燃气泄漏监测信息化系统建设,有效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建筑小区系统:将试点区域内新规划项目纳入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实施全过程规划控制,加强试点片区内既有与在建建筑小区下沉式绿地、可渗透面、绿色屋顶及透水性停车场建设。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新开发片区城市规划管控环节。

第十二章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高点定位。主动对照经济文化强省省会地位和先进城市发展水平,保持适度较快的增长速度,强化中心城市作用,努力提升我市在全国、全省经济格局中的综合影响力。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三篇协调融合,构建均衡发展新格局

强化水保障。加强水源地、水系连通建设,完成南水北调东湖水库输水工程建设,推进黄河埝头湿地水源地等水源工程,实施东部城区水源优化配置工程,加快引黄闸闸前或闸后提水设施建设,提高黄河水资源利用效率。科学调度地表水、地下水和客水资源,到2020年新增供水能力1亿立方米,市区基本实现70%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新建和一批水厂、给水加压站,老旧供水管网600公里,建设一批泉水利用、分质供水工程,加快二次供水设施和一户一表。

模式创新工程:培育一批服务业创新团队,推动新技术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为小微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综合服务平台。

依托省会金融资源优势,积极推进金融创新,全方位打造区域性金融管理中心、金融机构中心、资金结算中心、金融交易中心、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金融中心。到2020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占全省比重均达到20%以上。

“三大途径”。项目导向,注重把发展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把工作落实到具体项目上,通过项目新突破实现发展新突破。招商引资,针对实体经济、城乡建设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积极汇集更多大项目好项目,以优质增量助推发展转型和民生改善。营造,加强、政务、人文和生态建设,打造国内领先营商。

专栏14水利重点项目

推动物流业与多业联动发展。实施产业联动发展示范试点工程,推进物流资源整合,创新物流管理模式,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农业有机融合、协同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剥离和外包物流业务,支持制造业企业设立专业物流公司、开展社会化物流业务,鼓励与物流企业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物流技术与商业模式融合创新,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开展供应链设计、供应链物流、供应链金融、信息追溯和咨询管理等增值业务。推进制造业集聚区物流功能区建设,规划建设物流服务“区中园”,提高专业服务能力。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结合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完善对外交通网络,构建以济南为中心,连接京津冀、长三角、中原地区和山东半岛的综合交通网络,强化网枢纽作用。铁,进一步优化济南铁枢纽布局,逐步形成“客内货外”运输格局,抓好济青高铁、石济客专、济郑客专、聊泰铁以及城际铁等重点项目,积极推进济(南)昆(明)国家对内对外大通道建设,“十三五”时期新增铁营业里程200公里。公,实施全生命防护工程,推进济青高速扩容、济南至东营高速、济南至泰安高速、青兰高速济南段、绕城高速大东环及西环线、济乐高速南延等项目建设,抓好长清黄河大桥、济齐黄河大桥、济章黄河大桥等项目建设,新建和改扩建高速公189公里,新建和改建普通国省道165公里。加快农村公建设步伐,提高等级水平和通达能力,完成农村公建设1600公里。航空,实施济南机场北指廊及第二平滑道、西航站区和西飞行区项目,增强区域集散功能,积极开辟国内外航线,到2020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5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15万吨,规划建设商河通用航空产业。水运,加强水源调度和航道整治,积极推进小清河、徒骇河通(复)航。

专栏10城市道“网”“街道网”“绿道网”建设

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化推进工程:规划布局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园,推动成立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智能制造产业规模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

绿道网: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慢行交通体系,建设绿道40公里。

第二十四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持续深化。“两集中、两到位”审批服务全面推行,审批和收费事项大幅减少,营商达到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国企积极推进,44家困难国企帮扶解困取得显著成效。财政专项资金市场化运作力度加大,全市上市企业达3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占全省的1/5。引资引技引智成效突出,共到账外资66.5亿美元,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50名,总部企业达到73家。融入国家“一带一”战略步伐加快,在综合保税区建成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

第二十五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制造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工程:支持重点领域企业提升装备数字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智能技术装备,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

壮大物流企业集群。实施物流主体培育引进工程,支持本地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引进国内外物流龙头企业,鼓励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打造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集团和物流品牌,到2020年5物流企业达到5家。支持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培育扶持服务装备制造、医药、建材、农产品等行业的专业化物流企业。

开发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级区,各级自然区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地质公园、文物单位等。

智能制造技术平台支撑体系培育工程:依托产业园区、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行业协会,设立智能制造研发服务平台,组建智能制造产业联盟。

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坚定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城区工业企业向县域转移,引导县域工业向园区集中,根据各地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培植特色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按照多予、少取、搞活原则,健全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机制,落实县域差别化帮扶政策,深入推进区县结对帮扶。调整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引导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加快向县域流动。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扩大县域自主权、决策权和经济管理权限,合理划分市、县(市)区事权和支出责任。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综合承载功能。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中发展省会优势突出、市场空间广阔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加快打造“四个中心”。

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央商务区。以“齐鲁新海拔、泉城真活力”为目标,围绕新总部经济、“金融+”、创新创业创意和现代商务服务业,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着力构建功能业态完备、资源要素富集、济南特色突出、时代气息浓郁的金融商务生态圈,加快形成与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相适应的金融商务高地和都市活力地标。完善“办公室+平台”运作机制,集中市、区两级优势资源,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强化交通等设施配套,加快推进性项目,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

电力:济南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特高压500千伏送出工程、220千伏八里桥变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

党的领导。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党领导全局协调各方,落实主体责任,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全市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阔步前进。

第二十章发扬泉城特色

公交智能化:巩固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完善公交综合与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公交行业决策分析系统。

打造城市中心。聚焦中央商务区建设,集聚资源、增强活力、提升能级,形成城市发展新中心,推动城市发展品质化、业态高端化,强化对全市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全市发展的主引擎。加大棚改旧改工作力度,着力破解拆迁难题,统筹推进以泉城特色标志区、百年商埠区等为重点的老城区优化升级,疏解人口、完善功能、凸显特色,形成与中央商务区互动发展格局。

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86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081元,年均分别增长10.6%和12.6%,均快于生产总值增速。新增城镇就业85.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1万人,社会保障基本实现人人享有,保障水平稳步提高,5万户城镇居民告别棚户区。医药卫生体制成效明显,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教育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实现零择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成功举办第10届中国艺术节、第3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和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体育工作实现新突破,行政村健身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省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中心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奋力开创省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发展高端和新兴金融业态。引进培育商业银行私人银行、财富中心、金融顾问公司、第三方理财公司等机构,拓展银行、信托、基金等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大力发展财富管理业,构建业态多元和多层次的财富管理平台。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实现传统金融业务转型升级。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开展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网络基金销售和网络消费金融等业务。支持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设立互联网支付机构、网络借贷平台、股权众筹融资平台、网络金融产品销售平台。鼓励建设金融大数据平台,培育引进市场化征信机构,着力打造民族信用评级品牌,加快发展信用经济。

持续降低污染排放负荷。推进工业污染源达标提升行动,加大钢铁、火电(热电)、水泥、石化等重点行业污染排放治理力度,确保达到省定区域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要求。加强“车、油、”统筹,深入实施机动车环保、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权分配、公交优先提速、停车管理增效、燃油品质升级、智慧交通等工程,加快推进机动车污染综合防治。建成区35吨/时以下燃煤锅炉和建成区散煤燃烧,加强餐饮油烟整治,依法全部违规露天烧烤行为。完善无缝隙监管机制,加大对施工工地、道、物料运输堆存、裸露地面、石料厂等扬尘污染治理力度,全面秸秆露天焚烧。

第七篇强化规划实施,确保目标任务实现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央、委和济南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编制,主要阐明战略意图,明确发展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回应人民群众期待,是今后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更好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共建共享。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平等参与热情,保障人民公平发展,全力人民各项权益,更好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健全完善产业生态体系。优化布局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求,以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为方向,着力构建分工合理、主业突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产业区域布局。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集中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增强规模带动效应,积极支持平台型企业发展。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加大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引进力度,争取省属总部企业在我市建立采购、销售、财务、投资等控制体系和经济实体,支持现有大型总部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扶持具有潜力的本地企业发展成为总部企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加强协作配套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产业协同机制,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格局。以重点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纽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发展区域特色产业链,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和标准化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研究建立行业对标长效机制,推动重点产品技术和安全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支持企业提升研发设计、品牌创建、营销网络拓展能力,培育一批代表济南产业发展新形象的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和集群品牌。以信息装备、交通装备、机械装备、新材料、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为重点,着力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示范企业、示范区和示范,加快形成高端引领、双向互动、协同共赢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格局。

供热:周边城市大型电厂至济南长距离余热利用工程。

聚合区域创新资源。围绕研究开发前沿性技术、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重点推进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山东信息通信研究院、浪潮集团高性能计算中心、山东量子技术研究院、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争创国家实验室。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健全科研工作机制,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力度。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开发,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推进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驻济高校科技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新兴技术创新和机构。推进创新资源共享,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多元化科技创新服务。加快济南高新区建设发展,提升在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的地位和作用。

推进新区建设发展。遵循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以黄河为发展主轴,统筹两岸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形成各功能片区合理布局、密切呼应的“一轴双核五区”发展格局。加强区域产业统筹布局和分工协作,促进产业集群集约和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构建全省重要的现代产业。综合配套、适度超前原则,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高效便捷、城乡一体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调整黄现有国道布局,加快推进泺口穿黄隧道等跨河设施建设,适度提高跨河交通设施规划密度,逐步实现跨河免费通行,大力发展跨河公共交通,推动主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跨河延伸。配套完善居住、商业、娱乐、休闲等设施,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加强现代物流网络建设。以创建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为契机,完善物流节点和综合运输通道布局,优化货运枢纽集疏运功能,创新运输组织形式,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快构建顺畅衔接、高效中转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加强与“一带一”及日韩物流通道对接,增开国际货运航线和济新欧货运班列,加快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大力推进桑梓店董家物流主枢纽建设,合理布局建设货运枢纽型和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口岸服务型、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提升物流集聚区功能形象。积极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提升发展城市配送,加快发展农村物流,构建现代化物流配送网络。

完善市区交通网络。在确保泉水万无一失的前提下,按照“环线+放射”“地上+地下”的结构布局,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度,到2020年实现R1线开通运行,R2线一期、R3线一期建设取得明显进展,M线、环线实现开工建设。实施二环南东延等快速工程,尽快形成高快一体快速网。加强干支建设,打通断头和封闭街区,提高网连通性和可达性。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和场站建设,集中开展人行道、慢车道、深港湾公交站台等综合整治,新增一批慢行道系统和行人过街设施。严格落实停车库(场)配建标准,加快老旧住宅区停车和公共停车场建设,鼓励单位与居民区实施错时停车,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推进大型货车外围停车场建设,加大客流集散中心、旅游景区等停车场建设力度,抓好非机动车停车场建设。

第四章工作导向

东部城区水系连通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实施黄河、白云湖、杜张水库、狼猫山水库联通工程,日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

第八章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街道网:新建次干145公里、支182公里,打通断头,推进交通微循环。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制定实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努力打造“济南智造”品牌。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着力突破关键功能部件、智能化仪器仪表等领域,全面推广数控技术、智能技术,促进装备制造智能化。加强工业互联网设施建设和示范推广,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机交互、增材制造、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应用,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研究部署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生产经营流程重构再造。实施智能工厂示范行动,加快劳动密集型行业“机器换人”、流程制造行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离散制造行业数字化车间建设,积极创建智能工厂、互联工厂。建设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智能制造服务支撑体系。“十三五”时期,信息化指数保持全省首位,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全省领先,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智能制造。

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工程:实施邢家渡、东风电灌站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

标准建设工程:推动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制定一批地方服务业标准和行业服务规范,形成一批国家和省级服务标准,打造“济南标准”服务体系。

第五篇,塑造科学发展新体制

第三章主要目标

水库水闸塘坝除险加固工程:截渗清淤加固大中小水库80座、水闸60座,维修小塘坝400座。

第四十章完善实施机制

第十五章打好治霾攻坚战

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深入开展智能交通行动,积极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城市交通管理模式,加大交通系统建设力度,提高网通行能力。加强对重点道和医院、学校、商业中心、集贸市场等区域的严管严治,开展公交专用通道和城市道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合理分配道资源,切实保障公交优先权、慢行交通权和人行过街安全。开展畅行济南治堵宣教行动,健全交通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索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交通治堵模式。

第十一章建设南部生态功能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