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资讯  信息

加强内涵建设 彰显办学特色 西安工业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加强内涵建设 彰显办学特色 西安工业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西安工业大学创建于1955年,是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工程的配套项目之一…

原标题:加强内涵建设 彰显办学特色 西安工业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西安工业大学创建于1955年,是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工程的配套项目之一。在60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兵工,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与发展规划纲要》。以育人为根本,开拓创新,强化特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走出了一条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成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根据历史传统、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形成了“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校训,“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校风和“面向企业,立足一线,培养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学校积极探索适应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2003年建构并实施“3+3+2”培养模式。该模式由“三个平台”和“一个系统”构成,“3”分别代表“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基础教育”平台,“2”代表“专业教育”平台,“一个系统”为综合素质教育系统。构建“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使学生在前3个学期接受公共基础教育,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在理论教学上突出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加强相关的基础理论;在实践教学上,以“工业认知”实习和“基础工程训练”为核心,突出“训练工程化”,使学生普遍建立工程背景概念。依托“专业基础教育”平台,使学生在4~6学期接受一级学科模块的专业基础教育,获得“宽厚的专业基础”。以课群建设整合课程体系,实现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实验设课作为实践教学的切入点,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过“专业教育”平台,使学生在7~8学期接受专业教育,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要求。学校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实践教学以设计性实验为主,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第7学期设置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第8学期全部用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以毕业设计时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以“思政”课教育为主线、素质拓展为统揽、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2008年,学校提出“根植企业行动计划”并于2010年实施。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努力实现深度融合,校企共同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开展培养方案大问诊,听取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聘请多名企业、研究所、公司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2008年,学校开办“对日软件工程师实验班”。2010年,成立教改实验学院。2011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目前,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个专业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教改实验学院开办8个类别的实验班,涵盖所有工科学院和经管学院,选配教师和企业优秀人员共同作为学生导师。学校与陕西北方动力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的“卓越计划”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与陕西北方动力有限责任公司、神州数码系统集成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深圳市金凯进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3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实验班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培养体系和质量得到普遍认可,毕业生十分抢手。教改实验学院已经成为孵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2012年,学校被陕西省确定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试点院校。

  为了解决好从培养计划到课程的衔接问题,学校实施了以课群设计和建设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有内在联系的课程组建为课群,对相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资源,形成教学团队,整体提高课程教学水平。课群分为公共基础课群、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按课群组建教师梯队,设立首席、副首席主讲教师和教师,每位教师和每门课程均归属相应的课群,由首席主讲教师负责课群的规划和建设。经过多年实践,全校共组建149个课群,覆盖865门课程。课群建设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积极的社会影响,2007年5月14日《中国教育报》头版以《整合课程资源,会聚学科名师,更学内容——西安工大课群建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题作了报道。

  学校按照“训练工程化,实验综合化”的要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彰显“注重工程实践,突出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加修课程比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强化实践环节,全面落实创新与技能学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第一课堂为主线,以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为辅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学校的国家级工程中心、省部级重点研究、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全部对学生。学校设立每年100万元的专项资金,引导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各类科技竞赛。

  、项目交流等。与法国、美国高校以“2+2”“4+2”“3+1”等形式进行校际交流学位项目合作,涵盖本科双学位、本升硕学位项目。开展赴美国、日本带薪实习项目,赴泰国实习项目,赴英国、韩国游学项目等。

  学校深入开展全员育人工作,目前,共有1000余名校领导、以上教师、科级以上干部和有关人员与3100个学生宿舍建立了对口联系,从思想、学习、生活上指导、帮助、服务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目前,学校有“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新闻与硕士、艺术硕士、会计硕士等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本科专业55个。有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省级重点学科3个,管理科学与工程省级特色学科。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个门类,形成了“以工学为重点,文理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有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自动化等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有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力资源管理、自动化、光电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等省级特色专业9个;有国家级专业综合试点项目两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0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3个;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专业综合试点项目8个;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建设项目、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等6个;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项目127项;省级“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项目81项。

  学校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7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60余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突出贡献专家、享受三秦人才津贴专家16人;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及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省“三五人才工程”、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省“四个一批”人才及省青年科技新星11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陕西省教学名师11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两人;其他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20余人;17人被重点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在国家、省级学术团体担任评委、委员以及理事长、理事110余人;有国内外双聘院士9人。茅盾文学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副、陕西省作家协会名誉陈先生受聘为兼职教授,并担任学校“陈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成绩优秀。2009年、2014年,《面向中小企业,创建一线工程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和《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目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分获国家级教学二等。学校还获得陕西省教学特等、一等等20余项。

  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学生学习风气更加浓厚,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本科生学位授予率较高,考研率大幅提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年保持较高水平,位居陕西同类院校前列。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群体,学校曾入围全国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80强。学生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专利14项;软件著作权两项。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创意大赛、光电设计大赛、工业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软件专业人才设计大赛、NOC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网络虚拟运营创业专项赛、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书协、教育部主办的“兰亭”、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及省部级赛事中获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200余项。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华禹教育网()所提供的信息为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仅供参考,相关信息敬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