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资讯  民生

西安民生百货想做百年老店怕是有点难

  1946年5月,陕西兴平人张子宜的一封手书出现在了时任西安市长张丹柏的案头,信中提及,想要在西安城中创办一家新市场。

  张子宜早年兴办过一家西安精业染织公司,是时陕西最早的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当时正担任西安孤儿院长,因在战乱时收养孤儿上万,悉心培育成才,颇有德望。

  信中说起,孤儿院南边与民乐园毗连之崇悌路(今西安市解放路东二路一带),每天从早到晚商人云集,摊贩遍地,路人难行,由于道路壅塞,因通行发生争端者日日数起,扰攘拥挤极为纷乱……不但有碍市容,且非发展商业之道。

  「本院内现有空场甚大,拟辟为摊贩商场,移崇悌路之摊贩于此交易,庶可免世面之混乱,增进商人之便利,兼可裕本院之孤儿教养费用。」

  张子宜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孤儿院旧址上开辟专门市场,将摊贩集中管理,所收租金全部用作孤儿院的日常运营。

  既能解决占道经营,又便于税捐课收,市长张丹柏对这一建议十分支持,随后就派市政府建设科、登记股对崇悌路一带摊贩进行摸底登记,丈量孤儿院旧址面积,预备将这一带商贩全部容纳。

  兴建的新市场四方场地,一水儿的门面房,青砖柜台,齐整有序,张子宜将市场取名“民生”,一来呼应孙中山先生的“三义”,二来暗合民众买卖生活之义,民生百货的前身——民生市场由此而来。

  1946年对于西安来说是纷乱繁荣的一年,保守与现代交融,马车和汽车一齐在路上跑,大戏院里又增设了电影放映室。这一年,距离陇海铁路西安段正式通车刚好十年,西安一跃成为西北物资集散中转重地,商贾云集。铁路带来了现代文明,在这座以历史和保守著称的古老都城撕开了缝隙。

  从1935年到1945年,十年时间,省会西安的人口从15万增长到了49万,当年的人口增速是31.2%。民生市场背后西安火车站,每日来往人口无数,一时批发兼零售两用,客流不断,日渐红火。

  时间回到2009年,民生百货成立50周年。这一年民生百货在资本市场上意气风发,一面将兴正元百货收入囊中变成骡马市民生店,一面开始东西南北多点布局扩张,前后两任民生当家人,也是在这一年,频繁对外讲述“百年企业”的故事。

  只是故事到了下半场,与“百年企业”的图景却渐行渐远,在外部环境急速变化与自身经营困境交加之下,上市公司更名、品牌撤柜、主城区门店相继关闭……接踵而至。

  2020年,上半年刚刚结束,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还未完全消散,民生百货龙首店在7月1日当天,悄悄宣布闭店。十多年的开疆拓土,曾经的“西北商王”在主城仅余大本营解放路店和骡马市店等店,柜台冷清少人问津。此时,这家亲历西安商业兴衰历史的商业企业,刚刚61岁,距离活成“百年老店”的目标,还有39年。

  但已经没有人再提“百年企业”这个话题了,甚至连民生这个老字号,也已经被捧着奶茶频繁进出购物中心的新中产阶级渐渐遗忘。

  「1970年代末,我沐着冬日灿烂的阳光走进了国营民生商店。当我踏上营业大厅那红白间色的水磨石地板时,就结束了我渭北高原苦干6年的知青生涯。」

  水磨石地板、巨大的玻璃橱窗、三层苏式建筑……构成了老西安人关于民生百货大楼最初和最长的记忆。这座1959年建成的苏式建筑,替代了过去的民生市场,也被视作民生作为百货公司的品牌起点。经过50年代公私合营以后,曾经民生市场的一部分商户,又进入到新成立的百货大楼做了职员。此后,民生百货大楼连同解放路一起,成为上世纪西安繁华过往的象征。

  “高跟皮鞋洋袜子,走路像个贼娃子”,50、60年代流行在东大街看时髦,这是一句当时的童谣。那时候解放路到东大街一带,是西安绝对的商业中心,一度有“小南京路”之称。有意思的是,上海的南京路,又有“小巴黎”之称。

  百货公司属于舶来品,传播到内陆的时间晚于沿海,这种集萃各类商品于一个庞然建筑体的经销模式,为城市带来了新鲜风尚。

  许多曾经的地标建筑也在这一带聚拢,大华饭店、亨得利钟表行、大上海理发店、新华书店、解放电影院等。当夜幕来临时,民生百货大楼的职工们将柜台推开到四周,在水磨石地板上举办舞会。巨大的玻璃橱窗,妩媚的明星剧照,向人们勾勒出最早的都市生活轮廓。

  到了计划经济时代,百货公司的售货员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当时百货公司供应的商品大多以偏实用的日用刚需品为主,统一配货,按指标供应,群众凭票购买粮油、白糖、衣服等日用品,在柜台上为了抢商品挤破头的场面并不少见。而售货员凭借身份优势,往往能买到紧俏物资甚至外贸尾货。

  在商品供不应求的短缺时代,百货商店无需承担产品滞销和积压库存的风险,利润得以充分保障。坐拥核心商圈和垄断地位,作为当时西安国营百货公司龙头,民生百货几乎不用担心销售业绩。炎炎夏日,柜台里的女店员偷偷脱掉鞋子,踩在沁凉的水磨石地板上消暑。

  「毫不夸张地说,西安人乃至陕西人,现在说的特别多的是“民生百货大楼”……如果你从外地来西安,在火车站出站后,朝南顺繁华的解放路望过去,便会立刻发现一座庞大的建筑物在周围形成鹤立鸡群之势。你看到的就是名震西北的“民生大楼”,它如一座豪华的巨轮正在行驶之中……」

  这座如豪华巨轮一样的民生大楼,建于1990年,又一次更新了西安人的地标建筑。此时的民生,已经告别了那栋作家眼里“其貌不扬的三层灰楼”,乘着巨轮行驶在属于自己的黄金十年。

  1994年初,手握“西安市第一家国有商业企业改革试点”牌照,西安民生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募集来近3亿元资金,旋即启动了二期建设。上市前的股份制改造,甚至引发了一次“姓资还是姓社”的辩论。

  “你拍一,我拍一,民生大楼有电梯……”,90年代,这首童谣在西安街头流传。改建后的民生百货大楼拥有67部各类电梯,总体面积13万平方米,即使放到现在,这样的体量也并不逊色。

  童谣预示着商业环境的悄悄转向。计划经济远去,市场经济汹涌而来,人们的消费需求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开始崇尚新颖时尚的审美追求。开元商城、世纪金花、百盛、沃尔玛、……这些如今在西安所剩无几的百货零售巨头,瞄准各自不同的客群,相继进驻这座西北中心城市。

  回首过去,那是一个民生频繁在主流媒介上秀营销技巧的时代。「一位音乐学院的老师来买琴,提出想打开后舱盖看看里面的构造的要求,主攻“公共关系”的年轻琴行主任大胆地同意了,最终消费者满意,销售额直线上升……」「营业员错将革包当做皮包卖出,民生百货在电台、电视台播出启事寻找,花了1.2万元的广告费,当面向顾客道歉并赔偿……」「民生联合西安经济广播电台合建西北首家“商业直播室”」。

  在当时,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去民生百货大楼消费一次,仍然是相当奢侈和炫耀身份的体验。民生百货还仿照上海永安百货的作法,创办了《民生报》,虽然不乏商品广告资讯,但也有以知识来启蒙引领大众消费的意图。

  购销一体的传统百货商店模式,也被新的联营品牌运营模式替代。那时能够进入民生百货大楼的联营商家要求很高:「首先是货品质量过硬,其次是服务质量要和正规的民生员工服务一样良好。」能够进入民生百货大楼,意味着产品受认可,许多人挤破了头想拥有民生的一节柜台。

  营销技巧与管理机制兼用,奠定了民生百货的诚信口碑。1990年到1997年,民生百货老总詹军道兑现了他曾经许下的诺言,年销售额从1亿到12亿,连续10年保持西北销售第一。民生百货成为实至名归的“西北商王”。

  后来总有人把民生的命运转折归咎于当年的海航控股,但在当年,屡次创下销售奇迹,为民生戴上“西北商王”称号的前董事长詹军道认为,与海航重组,是民生史上的重大变革,民生真正实现了政企分开、责权清晰,成为自主经营的实体。

  2003年5月27日,老牌国有控股百货零售企业——西安民生集团换了新东家。取代西安市国资委成为民生集团第一大股东的海航集团出资1.7亿元,受让国资委持有的西安民生25.65%的股权,成为民生控股股东。海航表示,要把民生集团打造成中国商业企业中的“沃尔玛”。

  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股份制改造,到被海航控股,曾经被认为是民生彻底告别计划经济,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两个重要时刻。只是在与海航“联姻”的时候,有担心,西安民生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中业绩每况愈下,但钟表销售业绩依然名列前茅,不知道海航控股后,经营定位如若有变,对钟表销售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

  “沃尔玛”定位平价快销高周转的运营模式,而民生百货定位于中高端品牌,想把民生打造成中国的“沃尔玛”,关于经营定位的迟疑也许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2003年,民生集团总资产9亿元,年销售额过8亿元,销售业绩与黄金时代已不能同日耳语。除了外埠各类竞争对手的相继涌入,整体商圈氛围和自身经营的问题也开始显现。

  2005年,西安民生财报中这样写到,「解放路商圈的商业氛围、影响已非同往昔,有可能直接危及公司百货的根基」。

  从上世纪40年代到世纪之初,解放路商圈的繁华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十年代,钟楼商圈崛起,逐渐形成对解放路商圈的强势分流。当民生百货发出解放路繁华已去,危及百货根基的警示信号时,可能没有想到,一度被视为绝对中心的钟楼商圈,很快又会被遍地而起的多元商圈替代,城墙内的钟楼商圈迅速衰落,当中的时间跨度甚至还不到20年。

  2009年以后的民生百货走上了扩张版图之路,继西大街店、骡马市店之后,又布局北大街店拱卫钟楼商圈,曲江店、文景店、电子街、龙首店快速复制。同一时间,商业地产背景的新兴购物中心也在缓缓进驻这座城市。

  新兴的购物中心,尽管同样是以巨大的建筑体吸引消费,但在运营模式上已经大不同。曾经的百货联营模式,集中优势品牌资源,最终造成千店一面。从消费体验上看,顾客需要去柜台统一结账,百货更侧重消费者的“提袋率”。而购物中心则将原来的商品销售门店压缩到三分之一,增加了更多的消费体验场景,Shopping开始像Mall转变。

  进入2010年以后,民生百货的存货周转率已经大不如从前,依托“提袋率”的民生百货,其经营困境已经相当明显。

  也许更为重要的是,新的购物中心向更广泛的年轻人们张开了怀抱,让他们仅凭一杯奶茶就可以沉浸在中产精致生活的愿景里,而不是隔着玻璃橱窗和柜台兀自艳羡。

  上市公司西安民生更名为供销大集的时间在2017年初,也许是为了安抚,在对外口径中一再强调,百货核心业务不受影响,各个门店的名称也不会发生变化。

  但其实早在前一年,上市公司西安民生收购大集控股100%股权完成重大重组后,经营模式已经从区域传统零售企业,转型为大型全国性商品流通服务企业。在主营业务的五大板块中,致力于“打造中国城乡商品流通实体经销网络,促进城乡商品双向流通”的酷铺商贸放在了第一位,原有的民生百货业务排在了最末。

  曾经在人们的观念里,网购将各种商品货物搬到虚拟空间上去卖,只适用于低端商品。对于走中高端路线的商场百货影响甚微。只不过到后来,奢侈品放下身段扎堆入驻天猫已经是平常不过的事了。2019年双十一,陕西淘宝天猫全天的交易额是56.8亿,同比去年增长26%。

  转型做农村电商和B2B网络交易平台以后,关于民生百货的声音逐渐淡去,这一两年间,先是南边的曲江店,接着西大街店,接着钟楼店,到最近的龙首店,相继传出关店的消息,间或有民生百货的供应商索要货款的零星讯息出现在媒体上。环顾四周,世纪金花、开元、百盛……曾经的老对手大多在沙滩上挣扎。

  直播火了,拼多多传出“二次上市”,地摊经济兴起,淘宝的1688被更多人知晓,便利店遍布大街小巷,西安已成为新一线城市,拥千万人口。

  更名后的供销大集,2019年的净利润同比下滑261%,其倾力打造的线出于战略考虑降低补贴支出,利润继续下滑,亦步亦趋的跟随创新早已失掉先机。关于民生的部分,去年百货板块西北门店营收下滑63%,利润缩水252%,也就不难理解近来频频传出关店止损的消息。

  2019年,供销大集分析公司情况与行业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由于线上和线下零售业态的边际愈发模糊,相比国内大型连锁平台,公司转型的效率和能力有所欠缺。在供应链智能化、客户体验人性化、购买方式线上线下一体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差距,竞争力需要扭转提升。」

  而在公司主营业务里,民生百货又被悄悄提到了第二位。去年,海航系开始减持供销大集股份,欲转让给第二大股东新合作集团。

  打造“百年老店”的构想,似乎从提出那一刻就开始湮灭。微博上有人说,等解放路上的民生老店倒闭的时候,就是民生真正结束的时候。说起来,去年是民生百货60周年,一篇题为《为民而生的民生未曾老去》在网上短暂流传,大约是民生最近几年溅起的最大水花了。

  参考资料: [1]《60年,为民而生的民生未曾老去》,西安晚报,2019 年 [2] 2001-2019年供销大集历年公开财报 [3]《要做就做“百年老店”——访西安民生集团总裁马超》,中国商贸,2015 [4]《民生百货和它背后的商业时代》,中国商报,2009年 [5]《兴正元败走骡马市民生百货正式接管》,西安晚报,2009年 [6]《东大街的上海“阿拉”》,公众号老西安记忆,朱文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