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魅力  美食

70年·城事|儿时的西安美食 花5块钱我就能做最撑的仔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祖国取得的成就硕果累累,从贫穷到富有,从落后到富强,从弱小到强大,我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改善,生产力急速发展,我们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吃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人喜欢吃,从民以食为天这句俗语就能看出来,从高楼大厦吃到街巷小馆,从早、中、午吃到凌晨两三点,又接着开始新的一天。一顿不吃饿得慌,吃的就是存在感。美食永远是一座城市的催化剂,留下了记忆和忘不掉的味觉体验。

  我家祖祖辈辈都是老西安人,爷爷出生在土门附近。从小他听着“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声音,在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卖货郎变戏法一样从筐子里掏出各种惊喜的小玩意里,和小伙伴嬉闹着长大。

  当时,不富裕的人们,大多生活都很简单。一日三餐,粗茶淡饭。那时候的他们,能吃到块糖果已经是难得的欣喜。

  新中国成立不久,卖货郎渐渐变得少见,取而代之的是粮票的发行。拿着每家有份额限制的粮票,去供销社换点白面(俗称精细粮),回家兑点玉米面,然后包一顿饺子,就是过节最美味的食物。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西安这座城市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爷爷在土门娶妻生子,父亲在东大街出生。小时候,我总听父亲说:“当时的东大街,吃滴多滴很,味道也美,价格还不贵。”但那时,即使在饭馆里,菜的种类也不多。普通居民进饭馆,常买的是炒饼、烩饼,物美价廉,连饭带菜都有了。

  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华侨商店的入住,西安的吃食也变得稍显繁多起来。但因为条件艰苦,所以那个年代不少人的年夜饭以白菜为主。记忆尤深的是一到冬天,家家户户都在囤白菜。

  由于西安的冬季寒冷而漫长,蔬菜种植技术也不发达,人们到了冬天只能吃到有限的几样蔬菜。这时候,大白菜就成了最好选择。与马铃薯、萝卜、豆腐炖在一起,别提多美了。

  就连到现在,我妈也会冬天囤上几个白菜等我回家吃。小时候的西红柿酱也是难忘的一道美味。还没到冬天,家家户户都会收集瓶子准备做酱。记忆中一家人围成一个圈往瓶子中塞西红柿,等酱制作好,就可以下面条放一点,就有一种把夏天带到了冬天的感觉,感觉是一种上天的恩赐。

  1983年取消了凭票采购,家家户户自己选购想吃的菜。每当过年的时候,海鲜一条街的炭市街总被人海包围;想打个牙祭,东大街的五一大包、西安饭庄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在平常的日子中,也不会有像现在这样种类丰富的零食。让我印象最深的奢侈食品莫过于罐头了,那个年代的罐头,往往会传过很多家庭,大家都送来送去的,有时一看还是我家送出的那罐。一般都舍不得吃留着走人情用,大人舍不得吃但小孩子还是经常惦记着。看见别人吃罐头那可是望眼欲穿啊!心里不断念叨给我留点,到现在我对罐头还情有独钟,去超市也会买点黄桃罐头过过嘴瘾。那时的绿豆糕、麦乳精等对我而言只能在梦中品尝了。

  那时候的兰州拉面,手写的广告真是有感觉呢。没有那么多花样和选择,但大家坐在一起,就感觉吃啥都特别香。

  1953年,冰峰诞生于西安,但对于30年前的社会大众来说,可不是谁随便都能喝的,街头2分钱一杯的凉茶才是大家伙的休闲方式。

  紧随着不断开业的商店,让以前寂寂无名的东大街突然变得热闹起来。不知是什么时候,东柳巷开了一家面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吃一碗柳巷面是当时最期待的事。筋道的面条配上大块的牛肉和素臊子,加上一勺油泼辣子,吃的那叫一个香,如果再能喝上一瓶冰峰,“嘹咋咧”说的就是那种心情。

  再看看现在,每周打卡一个商场,一年都会不重样。不断发展壮大的商业综合体,不断适时调整的美食品牌,也改变着我这老西安人的生活方式。天南海北的美食随处可见,手机上的即刻美食和盒马鲜生的及时送达,处处体现着现今生活的快捷方便。还有火锅节、冰淇淋节、凉皮节的举办,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味觉体验外,更突显了这座城市的与时俱进。

  陕西有不少美食,只有陕西方言才能讲得通彻。比如说biangbiang面、老wa撒,这些令外地人难以捉摸的陕西美食,光从听是感受不到的,必须要实地品尝。津津乐道的背后,足以让陕西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发展至今。70年来,这样的俗语比比皆是,来和我一起感受。

  过了瓜菜代,随之而来的就“包谷面年代”,包谷面搅团由于制作方便,老少咸宜,成了那个年代的主食。但是不顶饱的缺陷,也让它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哄上坡”。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三大麻钱一骨朵蒜,尕磨里磨哈的豆面,油泼辣子油泼蒜,辣辣地吃一顿搅团。”

  在陕西方言中,把紧急叫紧火;厉害叫残火;舒服叫颤火;刀快叫利火;火候不到叫欠火;发粘叫燃火;水热叫煎火,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说说煎火与吃的关系。老西安人一般把吃的饭很烫,叫煎火。在那个年代,吃的快就意味着能再多吃上一碗,久而久之,吃煎火便成了一种特有的饮食习惯。

  勤俭持家、厉行节约是西安人的传统美德。在那个年代,体现在吃上的,不仅有不倒剩饭、不掉馍渣,就连刮锅那不怎么悦耳的声音,也在见证着那段艰难的岁月。除此之外,西安人更是将珍惜粮食的行为发挥到了极致,那就是吃完饭得舔舔碗。

  对于陕西人而言,吃是一种学问,吃里面蕴藏着的无限的智慧。聪明的陕西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吃上大做文章,利用自己的脑筋和巧手,将单一的原料,变化出了不同的美食,就光面,也研究出了上百种。

  一首首方言俗语、顺口溜,反映出了朴素而地道的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一幕幕生动的味觉故事,渗透着关中民众浓郁的民俗饮食文化。老西安的味觉记忆,不光是口口相传的故事,更是西安这座城市的文化印记。

  如今,西安以博大开放的胸怀接纳着国内外游客的到来,不少国际友人对西安美食赞不绝口。同样,西安美食也接纳了不少国内外烹饪方法,博采众长才能源远流长,也因为陕西手艺人对美食的坚守与传承,才会让西安美食一步步走向国际,成为西安的“活招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