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魅力  生活

重磅!西安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35年服务人口2000万常住人口1600万人!

  新时代西安面临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

  11月8日,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官网发布了《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其中释放出的重要信息将是西安未来十五年发展的根本依据。根据规划草案,西安市希冀通过此轮国土空间规划,建设成为贯通古今的世界人文之都、和合南北的绿色发展之城。

  《规划》中显示,西安市国土面积含委托代管西咸新区直管区总面积10588平方公里。本次规划范围为西安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0097平方公里。

  发展定位:陕西省省会、辐射西北的国家中心城市、国家科技创新与现代产业名城、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中华文明传承标识地。

  国土空间发展目标:贯通古今的世界人文之都和合南北的绿色发展之城,规划主线包括秦岭脉、秦创源、丝路桥、长安城。

  作为世界历史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华夏文明的代表性城市。传承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对于西安市尤为重要。为此,此次规划提出构建完善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打造以“三带一区“为引领的全域魅力文化空间,推动以大遗址文化带、浐灞滨水文化带、秦岭浅山文化带以及城南川塬文化区为核心,联动全域的魅力城市空间,并划定国家文化功能区,建设国际交往中心。

  国土空间保护格局:包括一屏一带(秦岭北麓生态屏障和渭河生态文化带)、八水七田(八条环绕城市的主要河流和七片优质农田集中区)、一城六区(一个明清古城和六个重点历史文化区)。

  随着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西安将对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旅居者等更具吸引力,人口结构也更加多元。到2035年,西安市城市服务人口将达2000万人、常住人口将达1500-1600万、城镇人口将达1300-1400万。

  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西安常住人口已达到了1295.29万人。这意味着,2021年到2035年,西安的常住人口将会有304.71万人的增量。

  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1. 满足居民多样化住房需求。针对流动人口和新市民,多渠道增加租赁性住房;针对高层次人才,在港务区、高新区等地配套人才公寓、国际化社区;针对低收入群体和青年就业者,加大各类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

  2. 引导居住用地合理布局。促进新增住房优先在轨道站点周边布局,精准实施住房供给;中心城区适度控制新建居住用地规模,提高住房保障水平;沣东沣西片区、高陵泾河新城、鄠邑科学城等重点人口导入区,合理安排居住用地供给。

  3. 提升居住生活空间品质。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居住条件;结合城市更新,优化居住环境,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和交通设施;增加公园绿地、休闲健身设施等公共活动空间。

  9个商业商务节点:港务国际贸易中心、浐灞金融中心、龙首原商圈、土门商圈、幸福林带商圈、长安路商圈、小寨商圈、CCBD商圈、长安中心商圈。

  建设城市社区生活圈按照 15 分钟步行可达的原则,建设社区生活圈,服务半径 800-1000 米,服务管理人口 5-10 万人,突出功能复合,集中配置综合型社区服务设施。按照5-10分钟到达幼儿园、老年服务站等设施的原则 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半径 300-500 米,服务管理人口 0.5-1.2 万人,优先保障老年人和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发布的上一版公众版草案,我们可以看出,第二机场的表达已经取消,而新增的是“长安站”和“航天城站”两个高铁/城际站。

  公园方面: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构建城乡公园体系,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90%,人均城乡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0㎡,至2035年,城区范围内形成“三环三楔、八水十廊多点”的绿地和开敞空间结构。

  轴线传承(四轴):突出南北向古都文化轴、科技创新轴、国际开放轴,东西向丝路发展轴 传承历史空间秩序、统领城市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

  核心与引领(多核心):核心引领构建以西安主城片区为主体、洪庆—港务区、西咸沣河片区共同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引领空间结构调整。

  六片协同(六片):推动富平—阎良、杨凌—武功—周至、高陵—泾河新城、鄠邑丝路科学城、 临潼和东南川塬六区协同发展,培育多个都市圈功能支点,形成紧凑、 多极、网络化城镇空间。

  强化西咸新区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的综合功能,全力推动西咸新中心建设,实现与中心城区融合互补发展;贯通咸阳市主城区与西咸新区的重要通道,使城市功能有机融合、空间一体,共建都市圈核心区。

  加强对富平—阎良一体化发展协同区、渭北先进制造业走廊核心区、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区、渭河两岸生态文化协同保护区的引导,实现规划同城、基础同网、功 能同质、品质同档、管理同标。

  围绕秦创原总窗口、南部科技创新产业带、渭北先进制造产业带,规划布局创新产 业单元,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空间。

  此外,在农业空间优化布局上,规划提出打造 “七良田、七板块、一带、多点” 的现代农业空间格局。

  在生态空间优化布局上,规划构建以秦岭生态安全屏障为核心、渭河平原多级生态廊道贯通环绕、景观生态节点串珠成链的全域生态网络体系,打造 “林廊环绕、蓝绿交织、万物和谐” 的生态空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