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文化

深解读对于《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 你关心的问题在这里

  央广网西安4月6日消息(记者张伟)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目前西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批复的都市圈发展规划。3月25日,陕西省政府正式印发实施。对于新成立的都市圈很多民众有不少疑问,来让我们进行逐一解答。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目前都市圈已经成为承载发展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空间载体。都市圈,属于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是指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由核心城市及外围社会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所构成的城市功能地域,中国于2014年提出“都市圈”概念。目前,国家批复的都市圈有五个,分别为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以及西安都市圈规划。

  西安都市圈地处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处,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是西部地区发展条件最好、经济人口承载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大局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根据陕西省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20年西安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亿元,接近陕西省的1/2、西北五省的1/4,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十四五”时期,推动西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面临着难得机遇和良好外部环境。

  虽然,相比国内其他都市圈新批复的西安都市圈实力一般,但是借助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东风,西安都市圈的发展未来可期。

  西安都市圈范围包括西安市全域(含西咸新区),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武功县,铜川市耀州区,渭南市临渭区、华州区、富平县,以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面积2.06万平方公里,2020年底常住人口180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3万亿元。

  “一核”是指西安市中心城区、咸阳主城区以及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国土面积1923平方公里,占都市圈规划面积的9.3%。核心区是都市圈的人口、经济和创新平台、科教资源密集区,是引领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核心区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动西安中心城区瘦身健体,全面提升西安核心辐射带动能力,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推进都市圈核心区率先实现同城化,带动全域一体化发展。

  “两轴”是指东西方向依托陇海、南北方向依托包茂等交通大动脉形成的都市圈两条经济发展轴,既聚集了都市圈主要的产业集群,也贯穿了横纵两条城镇带,构成了都市圈人口经济分布的主要形态。

  “多组团”,是着眼都市圈整体性功能布局,积极推动重点毗邻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打造一批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的都市圈特色功能组团,形成都市圈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不同功能单元,多点支撑都市圈发展。主要包括富平阎良组团、高陵泾河新城三原组团、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组团、临渭华州组团、耀州组团、杨凌武功周至组团、乾县礼泉组团,这些都是都市圈特色功能单元和产业发展承载区。

  据介绍,西安都市圈是以通勤联系为基础,从人口流动范围、交通可达性、产业协作紧密程度、企业分支机构设置以及投资强度等度进行分析识别,兼顾区域生态保护和文化联系等因素,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划定与西安中心城市紧密协作的周边区域边界。在此基础上,严格按照“1小时通勤圈”的基本范围,对西安都市圈范围进行了反复界定和甄别,确定出都市圈包含的县级行政单元。

  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李生荣表示,近年来,在关中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下,陕西省咸阳、铜川、渭南、杨凌等地以西安为中心,相向一体化发展、协同联动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西安获批国家中心城市后,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西安都市圈空间形态已初步形成。

  到2025年,西安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圈内城镇发展水平和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城市间同城化协调发展机制更加健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到2035年,现代化的西安都市圈基本建成,圈内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基本实现,发展品质、经济实力、创新能力、文化竞争力迈上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历史文化魅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据了解,目前以西安为核心的西安都市圈面临着体量不足、产业同质化、交通短板,同城化思维不足等问题需要破解,另外公共服务的同城化方面需要下大功夫进行整合。相比其他几个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经济体量较小,统一化的市场尚未形成,各城之间产业同质化、竞争化比较明显,城市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合力。这些问题只是都市圈初期遇到的通病,所谓都市圈城市间的进一步凝聚,这些问题需要尽快得到解决,这是西安都市圈破圈的关键所在。

  西安市发改委副主任冉红斌表示,下一步,西安市将根据国家和省政府部署,按照西安市第14次党代会要求,认真履行市级层面协调推进职责,密切与都市圈内各兄弟城市合作共建,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生态共建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对外开放协同推进、创新环境联动建设为抓手,提升都市圈合作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细化分工方案,实化工作举措。作为都市圈建设的责任主体之一,西安市将围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在陕西省发改委的领导下,会同都市圈内各兄弟城市具体推进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推进举措,力争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共同把《规划》描绘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建立省市推进机制。由于都市圈内涉及省内多个城市,需要共同建立常态化同城化推进机制,完善顶层设计,形成省上和四市一区合力建设西安都市圈的良好格局。

  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西安市将按照陕西省发改委制定的年度工作要点,扎实推进今年7个方面20项重点工作任务。

  强化政府主导的跨行政区合作,重点推动企业间的产业合作,建立统一的资本市场、消费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权市场。

  培育都市圈核心产业。发展都市圈内的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协作水平,加强都市圈内企业跨区域创新合作,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科技产业园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功能。通过建立高铁、城铁、地铁、高速公路等多层次交通体系,建立高效的互联互通交通网络。今年西安市将加快地铁16号线号线条主干道工程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要加强以5G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优质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扩大西安都市圈公共服务辐射半径,推动都市圈内合作办学,建立医疗联合体,鼓励共享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等公共场馆,建立生态环境共治共保机制,形成便利共享的生活圈。

  此外,涉及西安都市圈的相关地市区县也会根据陕西省的总体部署结合自身特色相应地开展一些具体工作。

  首先,对于个人而言,都市圈的形成将会形成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是最直接的好处。第二,包括交通在内的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加利于不同城市之间民众的交流和来往,城市之间共同协力把蛋糕做大了,大家分的蛋糕也会更多。尤其是优质公共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会让生活圈的内容更加丰富。第三,中小城市将会进一步向西安靠拢有更多机会得到大城市人才、企业等资源回流,推动大小城市间均衡发展。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统筹推进都市圈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共建综合性现代交通网络,协同打造数字智慧都市圈,提升现代能源资源保障能力。

  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以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建设为抓手,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产业分工协作方面,统筹产业布局,共建多层次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高端服务业为重点、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圈现代产业体系。

  扩大改革开放方面,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一体化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塑造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方面,突出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和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空间保护和修复,健全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强化政策协同,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加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健全城市安全防控体系。

  文化传承发展方面,统筹都市圈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传承中华文明的世界级核心文化发展示范区。

  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方面,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引导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李生荣表示,《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出台实施,是提升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支撑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优化经济人口布局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对于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意义重大。

  西安都市圈地处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处,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是西部地区发展条件最好、经济人口承载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大局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