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文化

为什么陕西尤其是西安在唐代以后就再也没有成为中心

  古城西安与罗马、开罗、雅典比肩齐名,并称为四大古都,数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其他城市无法媲美的历史屏障,古都西安曾经有多辉煌,现如今就有多落寞,尽管也并非今朝远不如往昔,但是随着经济重心的难移,这里也几乎从唐朝以来,就再也没有受到的垂青,其中究竟有何深层次缘由呢?

  从西安古代建都史,深刻剖析古代西安建都优势历史溯源地处关中平原的西安,作为1100年的、经济、文化三体合一的中心城市,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核心位置,主要是因为华夏文明的始祖,对于这块土地就有着由衷的青睐之情,大约在100万年前,在这片土地上也形成了蓝田古人的早期聚落,7000年前,这里已经建成亚洲境内早期城邦,这也成为西安地区建都不可多得的优势,毕竟它包含着独有的史前文明价值属性。

  地域优势由于这里是原始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逐渐兴起的农业生产,也注定了这里在今后数千年的统治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早起在那个农业文明为主的年代,农业的发展就等同于经济的稳步提升,相比较于狩猎捕鱼,显然发展农业才是可持续之道,在这片土地,也是有证据可考的半坡原始社会村落的形成地。

  广阔的平原,肥沃的土地,对于自然改造能力较弱的先祖们来说,无疑是最佳的繁衍生息之地。建都历史起初西安被称之为“丰镐”,西周时期的周文王在西安定居,根据现如今的西安城位置确定,在西南部建立丰京,主要负责宗教、文化发展,随后周武王建立镐京,这里也被视为中心,当周武王灭商,正式建立周王朝之时,成功开启西安的都城之路。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此建立西汉王朝,随后有王莽在此称帝,隋朝时期改迁新址,但仍在西安境内,唐朝时期定都长安,进一步进行了修建扩增,也算得上我国古代建筑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自唐朝西安变迁史,全面解析古都西安迁移经济层面尽管关中平原,如此富饶丰沃,但也并非说在此地从事农业生产,乃至发展经济便可一劳永逸,毕竟随着人口的增长,也逐渐达到了这片土地的人口承载力极限,过多的城市人口将进一步导致可耕地面积减少,尽管此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长安城内容纳人口的极限,在古代也就区区几十万人口,自我国唐朝时期开始,由于开辟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人口骤增达到百万级别,显然此地生产力的不匹配,加之当时粮食和物资的供应链频频出现问题,就连皇帝也不得不外出解决吃饭问题,甚至在当时有了“逐粮天子”的闹剧。

  层面的发展当然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来支撑,尽管当时的盛唐繁华富丽,但也仅仅是危机前夜的短暂狂欢,由于古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无法弥补方面的同步增长,所以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中心的迁移也就不足为奇,唐朝时期的皇帝,大多时间都待在东都洛阳,后来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进一步加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长安权力的被稀释,才进一步导致人口的分散转移,当然也有效的缓解了长安城内的危机。

  文化层面尽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要想在长安城内继续长治久安,有待解决的问题也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完成,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战乱频发的年代,甚至于天下太平,人口骤增,都无法与此地生产力有限的水平相匹配,唐德宗时期,长安城内甚至出现了饥荒,就连当时的禁军都没有粮食吃,外出乞讨已是常态,当时为了赡养关中的人口,甚至普天之下的粮食,只要有闲余都会调往此地,盛唐时期文化的发展无可挑剔,但绝对不可能纯粹为了追求诗和远方不管不顾,饿着肚子哪有持续赋闲的资本呢?

  环境层面之所以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也与当时此地的环境恶化密切相关,尽管当时没有农药化肥的侵蚀,但是为了能够保持足够的耕地面积,所以就需要大肆开垦耕地,来进一步满足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求,然而此时的人们显然没有认识到水土流失对于环境恶化的影响,这也是古代之所以洪灾涝灾发生频繁的重要原因,失去了天然气候的调节屏障,此时的关中平原也不再是那个风调雨顺的宜人之地。

  而且随着黄河之水不断泛滥,河床的提升也将其发展为地上河,已经逐渐失去了起初的运输能力,单单凭借着陆地运输,当然进一步极大限制了西安地区成为后续的经济中心的可能性。盛唐之后的西安为何没有了再次成为中心的理由?

  一方面随着经济重心的迁移,随着前后数次重大的人口南移,西安也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何况环境急剧恶化带来的后续影响,短时间内无法消除,反而富饶的南方江浙地区,由于河流众多,漕运便利,气候更加宜人,充足的雨水也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步进行,当然这也为将来的人口增长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所以进一步弱化了西安成为中心的可能,尽管在明朝时期进一步确立了西安的格局,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尽管现如今的西安也是国际化都市,但是要想再次将此确立为中心,当然也需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