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文化

2020!大西安攻坚克难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城市建设

  全会指出,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大西安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我们要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在要求、绿色为鲜明底色、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走稳走实走好新时代西安高质量发展之路。

  ——西安是一座具有创新基因、创新资源、创新优势、创新潜力的城市,要坚持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以创新引领发展。

  ——要用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等国家重大改革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构建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着力提升高校院所众创空间、双创基地等载体质量,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体系。

  ——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好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要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进西咸、富阎一体化发展,建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治、主要产业协同发展、重大项目统筹布局、公共服务逐步共享的一体化发展体制,培育建设大西安都市圈。

  ——要深化与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的合作,积极推进交通互联、产业互动、资源开放、服务共享,增强西安“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的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要认真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习总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汲取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问题教训,加快建设内陆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搞所谓发展,不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子。

  ——要尊重自然山水风貌,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构建全域治水、碧水兴城新格局,打造“山青、水净、坡绿”的生态西安。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起点,自古以来就具有开放发展的特质。“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再次将西安推到了对外开放的前沿位置。

  ——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对外开放政策,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门户枢纽作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造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

  ——要着力搭建开放合作载体平台,加快构建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依托自贸区、“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高层次平台,畅通向西开放、向东合作通道,形成陆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要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开放之城。

  ——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人民城市为人民,最大限度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要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行,解决好教育、医疗、环境、交通、住房、就业、养老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让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市民,建设幸福城市。

  2018年1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周期是2017年到2035年。

  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梯队,是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

  ——打造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国家创新高地、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内陆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西安是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西北地区龙头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门户城市,我们必须肩负起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历史使命,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早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

  ——打造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我们必须跳出西安看西安、站在全国看西安,以更宽广的视野来谋划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使西安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开局良好,“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的六维支撑体系加快构建,但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作为省会城市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城市首位度长期在2.25左右,是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唯一GDP没有过万亿的城市,城市能级亟须提升。

  ——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正在形成,要素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但现代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还没有搭建起来,现代产业集群功能不强,只有汽车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全市过百亿企业只有8家,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凸显,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交通体系基本建成,但枢纽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发展优势,要素聚集功能较为单一,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发展与枢纽地位不相匹配,推动综合枢纽建设由追求速度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是现实要求。

  ——科教创新基础实力雄厚,研发投入强度和技术合同交易额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但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率只有30%左右,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体制和平台还不健全,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文化优势加速释放,旅游人数和收入快速增长,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不够,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但开放合作层次不高,经济外向度不到40%,提升开放平台、做强开放载体、健全开放体制、构建开放产业体系是我们的主攻方向。

  ——国防军工实力居全国前列,军民融合发展潜力巨大,但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小、军转民企业块头小、本地配套率不足,在民参军怎么参进去、军转民怎么接得住接得好上还需精准用力。

  ——自然生态日益向好,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但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环境资源约束加剧,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水平的1/7,大气环境污染情况严峻,重污染天气多发,环境容量接近极限,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西安必须摆在突出位置。

  ——城市功能不断完备,城市面貌持续改善,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品质不优,与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不相匹配,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务之急。

  ——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但教育、医疗、环境、交通、住房等民生领域欠账较多、短板突出,解决好市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我们的重要责任。

  ——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优质富集的旅游资源、全国一流的科教实力、基础雄厚的国防军工、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四通八达的枢纽交通、创新涌动的研发高地、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依山带水的生态环境、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

  ——这些机遇和优势,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强大竞争力,是西安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的底气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安发展最突出的特征、最鲜明的主题、最重要的任务。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西安发展的时代坐标、使命担当和历史机遇,科学确定阶段性目标。

  ——2020年,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收官,全运会攻坚任务基本完成,十项重点工作取得关键突破,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9%。

  ——到2022年,大西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更加成熟,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城市能级实现明显跃升,基本具备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特征。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取得突破性进展,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形成 5个以上千亿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三个经济”成效明显,“三个经济”总产值占GDP比重20%以上,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质量稳居全国前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以上,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000亿元。

  ——到2035年,西部经济中心、丝路科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六维支撑体系更加稳固,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省委对西安发展的战略要求,集中表达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全面展示了西安的美好前景。

  全会指出,我们要牢牢扭住这一宏伟目标,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记者张端)

  反食品浪费要立法了,今后“下馆子”要注意啥?反食品浪费法草案以餐饮环节为切入点,聚焦食品消费、销售环节反浪费、促节约、严管控…【详细】

  中国同舟共济战“疫”记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面对前所未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率先报告、率先出征,以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详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