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文化

西安人的“过年”习俗

  一是春节前的准备。“腊八节”以后,农村人纷纷赶赴集镇置办所需各种年货,如今城里人多到超市去买东西。城乡都有春节前扫舍习俗。农家腊月二十八日以前蒸年馍。

  二是除夕和守岁。大年三十,男子(后期也有女性参与)上祖坟后回到家里张贴春联、烧香点烛、摆放祭品敬先人神龛和家宅六神,然后一家人边看电视边吃年夜饭;周至、户县在90年代以后也兴起吃年夜饭;老人给孩子压岁钱,待12点整钟声敲响,燃放烟花鞭炮;21世纪以后,大年三十,朋友、同事之间打电话或发手机短信拜年。

  三是大年初一讲究早早起床,洗漱一毕,恭敬虔诚地敬祀祖宗和家宅六神,燃放鞭炮后吃早饭。70年代前,户县等地初一早饭一般是臊子面或大米饭。80年代以后,初一早饭基本上逐渐都吃饺子了。

  四是拜年。初二到初四拜年,主要是女婿给岳父母拜年,外甥给舅舅拜年。拜年时一般拿包子、点心、白酒、糖果、水果等。招待女婿、外甥时,菜以外一般吃臊子面。90年代末期,拜年时拿包子的习俗逐渐淡出,代之而起的是拿奶制品、饮料,视对方的喜好还有拿烟、酒、茶的,有的还拿钱。

  五是正月初五驱穷日,西安民间要放鞭炮“赶穷气”;讲究打搅团吃,叫作“补穷窟窿”,家里有破烂地方都要补上。

  六是送灯。西安民间讲究初五至初九送灯,一般送一对“火轱辘”灯、10个粽子、0.5千克元宵、1捆麻花、10个“饺儿”(是用枣肉装饰成鼠眼状的馍馍)。若女儿出嫁第一年,娘家送灯十分讲究:必须在初六、初八、初九日去,要去三辈人,其中必须有一个男孩,至少要去一席(8个)人,走进女婿家头门,要把灯内蜡烛点着。讲究送6对灯:一对大号碌碡灯,一对玻璃宫灯,一对二号碌碡灯,一对莲花灯,一对长命富贵灯,一对火轱辘灯。还要拿竹篮提20个粽子、0.5千克元宵、0.5千克麻花、15或20个“饺儿”。周至、户县、长安西乡初六至十二日给女儿、外甥、干娃、外孙、外甥孙子送灯。因为“灯”与“丁”谐音,所以,送灯实质上是送“丁”,寓意希望接受灯笼的家庭人丁兴旺。灯笼又是幼儿很喜欢的玩物,幼儿在元宵节期间打灯笼可以愉悦身心。从大年初六晚上开始,城镇街道到处挂着灯笼。给出嫁第一年的姑娘、未满周岁的第一胎外孙要“宁灯”,若第一胎是女孩第二胎是男孩,还要给男孩“宁灯”,过去一般送一对大宫灯,并且拿上麻花、点心等副食。20世纪80年代以后,还有另外送收录机、自行车、摩托车、婴儿推车、儿童三轮车的。“宁灯”时除一对大宫灯以外,还要送一两只小灯笼;常常是一个老人(出嫁第一年姑娘的父亲或祖父)领着一个男孩子,老人拿着大宫灯等,男孩子打着小灯笼,进入村子前必须把灯点着。送灯时,周至、户县等地还送麻花,高陵要送粽子,西安城区一般是送麻花和粽子。

  七是元宵节。元宵节前或当日,女婿、外甥要给丈人、舅父送元宵。1991年以后,所送礼品除元宵还有点心和酒等。元宵节早晨讲究吃元宵或水饺,中午吃臊子面,晚饭前要给先人坟送灯盏。不足12岁的孩子最晚于正月十二日以后打灯笼,孩子们在街道上互相嬉戏甚至碰灯,碰破碰着火了也不以为祸反以为福。元宵节期间,长安、周至、户县的各种社火很活跃。户县北部于90年代逐渐恢复1958年废除的“游城隍”活动,必须于元宵节前把城隍接回村里。户县除县城和主要集镇都有城隍庙以外,还有三尊“游城隍”。大城隍是“诓楚”救刘邦被项羽烧杀的纪信;二城隍是为明王朝奠基有功、于康郎山以身殉国的韩成;三城隍周苛在楚汉荥阳之战被擒后被项羽烹死,苛曾做官于户县,富有政绩,深受户县人民拥戴。

  另外,西安民间春节期间的其他民俗事象,如正月十六日走出家门“游百病”、正月二十日为“补天日”、正月二十三日为骡马休息日(周至、户县称作“过小年”),至今不废。

  资料来源:《西安市志(1991~2010)》第八卷《社会生活分志•民俗方言▪节庆假日》,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