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影视

是否存在真正的反战电影又如何区分呢?

  特吕弗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反战电影,可是斯皮尔伯格又说,所有的战争电影都是反战电影。亲战和反战真是一个模糊的界限,怎么区分一部战争片是不是反战电影呢?

  20世纪30年代的《西线无战事》被认为是最早的反战电影之一,它讲述了一群德国学生在一战中的经历,从应征入伍到军营训练,最终赴前线战斗。

  自电影发明之初,战争题材一直都是重要主题。历史上公认的首部战争电影(《RaisingOldGloryoverMorroCastle》)于1898年上映,从那时起现代史上几乎所有重要军事冲突都被拍成了电影。

  原因很简单,战争天生具有戏剧性,战争为影人提供一种创作空间。这里险象环生,人性各方面都被放大到极致,不管是勇敢或怯懦,背叛或忠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见不到。

  “有些电影声称是反战片,但我不认为我看过真正的反战电影,所有战争片最后都以亲战终结”——特吕弗

  首先,我们举一部亲战电影的例子,1968年约翰·韦恩主演的《绿色贝雷帽》,它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亲战的立场。

  《绿色贝雷帽》呈现了一个非黑即白的战争世界,美军士兵勇敢善良,他们不惜置身险境,去帮助治疗受伤的孩子,而敌人却被塑造成另一种形象。

  当然我们无法从片中了解真实的越南主义,他们不过如道具一般,仅仅作为影片中美军的打击对象。

  话已至此,影片最终将战争描绘成必须发动且意义非凡的事情,死亡是一种高度的牺牲,美军的领导如同仁爱之手,带领世界走向更加和平安全的未来。

  该片聚焦于动作场面和军事事件,而非情感余波,对战争的形象进行了美化,而无需将战后影响纳入讨论。

  为了使电影真实可信,影片中必须包含伤亡的场面,如果主角们在全片毫发无伤,战争场面就可能变成一边倒的。但如果让某个主要角色死亡的话,就能展示出电影的本来面目,那是一个暴力不忍的地方。

  在《西线无战事》的一场戏中,士兵们被困在一个遭受轰炸的地堡里。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没有将焦点放在轰炸上面,只将镜头对准了士兵,看他们在幽闭紧张情境下的反应。

  在另一幕中,迈尔斯通突出了战争伤害的随机性,不像《绿色贝雷帽》里只有越共是伤亡的主体,《西线无战事》表明了战争是一种无差别的暴力。

  或许是那些英国人,不,我可不想射杀任何英国人,在上战场前,我甚至都没见过英国人长什么样,我想他们来这里前也一定没见过德国人。(《西线无战事》)

  他们为什么把我们送到这里伤害对方?要是我们抛开这些武器和,你或许会像凯特那样变成我的好兄弟。(《西线无战事》,保罗)

  在与死去敌人面对面度过的长夜中,保罗的内心充满了愧疚,不管是片中角色还是观众,都直面了战争的恐怖,以及战争双方人性的丧失。

  纵观全片,战争中的领导形象或是残忍、或是无能、或是冷漠,但由于种种原因,影片还是将战争呈现出更积极的一面。

  经历战争洗礼,保罗与战友们发展出珍贵的情谊,影片中的战士友情具有理想化色彩,似乎因为共同经历战争而超越了普通民众间的感情。

  作为故事结构的自然产物,保罗出现在影片的另一个节点,经历个人成长后,他回归到日常生活,怀着只有上过战场的人才能理解的全新视角。

  年轻人认为我是懦夫,只因为我告诉他们,为国家效力是假的,只有死亡才是真的。(《西线无战事》,保罗)

  作为一个电影人,你可以在影片中植入任何你想传递的信息,但如何去接受理解,则永远由观众决定。

  正如丹尼斯·罗瑟梅尔所指出的,在军事文化氛围中,总有一定比例的人口,会认为战争是浪漫且迷人的,而不顾导演的立场如何,导演拍摄战争电影的简单决定,却能够在未来对观众思想造成影响。

  不可避免的,有人在反战电影中看到某种美感,比如《野战排》;有人在亲战电影中看到恐惧,比如说《黑鹰坠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