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魅力  美食

陕西这些美食上榜国家级非遗名录!来看看有没有你老家的

  陕西快板是陕西省的传统说唱艺术,属于伴以竹板或鼓点等有节奏的语言表达曲艺的形式。民间俗称“谝于板”“练子嘴”。有些地方,还叫“快板诗”“快板书”,表演方式是按节奏打板表奏,但中间可以加“解说”或散文体“道白”。

  西安临潼区的王老九就是陕西快板的代表人物,他一生自编自说快板诗一百余篇,出版有《王老九诗选》《东方飞起一巨龙》等。其《进西安》《除了肚里大疙瘩》等在农民中广为流传。

  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关中地区群众长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丰富多彩、内容深沉广博,既延续了北方合院式民居建筑的传统布局,又根据地区气候、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加以改进。

  其窄长幽深的封闭式合院布局、两侧厢房半边盖的特点,夏季可遮荫收集雨水、冬春季节可抵御西北风沙侵袭,解决了关中地区春冬风沙强烈、夏季炎热干旱少雨等恶劣气候对生活的影响,其建造风格极具关中地域文化特色又不失实用性。

  从2012年底开始,关中民俗博物院整理近30年来抢救保护古民居院落的相关申报资料,使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成功入选第四批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将有助于进一步传承关中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并加深人们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

  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作是雅正音乐的代表和礼乐观的象征,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世人奉为“国乐之父 圣人之器”。

  流传在古都西安的秦派古琴,其风格和艺术表现有别于其他琴派,以琴歌吟唱为主,合奏或独奏为辅,琴歌吟唱讲究: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彩、洁、润、圆、坚、宏、细、流、健、轻、重、迟 、速。

  羊肉泡馍是西安的传统美食,其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远在先秦时期西安地区就有“秦人善治羊,秦人善用汤”的饮食传统。

  西安老孙家饭庄始创于1898年,已有123年历史,其因泡馍技艺悠久,被列入“陕西十大文化符号”之一。在“老西安”的眼中,泡馍以老孙家的最为盛名。

  小布了解到,在泡馍的制作技艺中,后台往往要加工15个小时以上,汤、肉、馍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这样才能确保制作出的泡馍肉烂汤浓,闻之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

  贾三灌汤包子是西安的一道传统小吃,也是名头最大、字号最为响亮的西安小吃之一。2020年,西安贾三汤包入选首批“西安老字号”和“西安名吃”。

  贾三灌汤包子以玲珑剔透、鲜香肉嫩、皮薄筋软、汤醇汁浓、油而不腻著称。其在制作技艺传承的价值和意义方面,于地方饮食界中蕴藉着许多令人思考的东西,成为陕菜类别中经久不衰的金字招牌。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中国古代,介于国法和家规之间的还有乡约。乡约有一套入约民众必须遵守的生活规则,这套规则鼓励人们崇礼向善、守望相助。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一般认为是北宋时期今西安地区蓝田的吕氏兄弟创制的《吕氏乡约》,它对后世基层社区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吕氏兄弟基于乡村安定、乡邻和睦的诉求,制定了以道德教化为主的《吕氏乡约》,通过整合社会秩序去恶扬善、彰显正义、淳化风俗、提升道德,以此感化乡里,移风易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的乡约。“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是《吕氏乡约》的主旨内容。

  近年来,为了传承弘扬乡约,西安市蓝田县通过大力实施“立约、传约、行约”乡约传承工程,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立乡约塑民风”活动,着力把乡规民约融入乡村治理,以此教化人心,淳化风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细落小落实,着力培育“诚信、德孝、勤俭、和善、感恩”的美丽乡风,使《吕氏乡约》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据了解,西安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公布之前,西安就已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非遗项目101项,市级非遗项目229项。目前,西安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名录,并创建了全市非遗文化资源清单,对几十个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抢救性记录。

  近年来,西安将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城市脉络,大力实施秦腔振兴、西安鼓乐传承发展等工程,探索非遗传承保护新途径、新模式,着力打造古老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活力并存的非遗热土。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和利用,也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在西安的实地探索中,真切实现了“那山、那水、那空气,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化体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