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文化

打造六张新名片西安未来五年发展目标明确!

  3月13日-15日,西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隆重召开。大会通过的党代会报告,既明确了未来五年西安发展的主要任务,又明确了今年九个方面重点工作,承载了1300万西安人民对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景。

  报告深刻分析了西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描绘了未来五年全面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谱写西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宏伟蓝图。悦君提炼报告中有关城市发展的篇章,试图探寻未来五年西安发展的方向和密码。

  面临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承担着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20多项国家级创新改革试点任务,国家中心城市“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加快推进,引领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正在加速形成。

  但作为省会城市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城市首位度长期在2.0左右,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强,全力抓城市综合能级提升、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我们的重大使命。

  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快速提升、势头强劲,但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总体上不大不强,产业链亟待完善,现代产业集群规模较小,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全力抓支柱产业壮大和产业链水平提升是我们的主攻方向。

  西安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但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不够,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率偏低,创新发展潜能尚未有效释放,全力抓秦创原平台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自贸试验区和空港、陆港等平台载体功能不断完善,中欧班列“长安号”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黄金通道,在国家向西开放战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但开放合作层次不高,对外贸易规模不大、结构不优,企业参与全球竞争能力不强,开放型经济水平不高,全力抓对外贸易提质增量和对外开放水平提升是我们的紧迫任务。

  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生产生活环境日益改善,但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环境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容量接近上限,绿色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全力抓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是我们的永恒课题。

  “千年古都·常来长安”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但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为发展优势,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不够,文化软实力不强,全力抓历史文脉守护和中华文明传承是我们的城市担当。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形象持续提升,但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不够,基础设施建设仍有短板,产城人融合不够,全力抓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但教育、医疗、环境、交通、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短板突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我们的重要责任。

  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平安西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但城市安全稳定运行面临的挑战增多,城市抗御重大灾害和快速恢复能力亟待提升,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我们必须守住的底线。

  今后五年,西安将倾力打造高水平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产业强市;借力开放赋能,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焕发千年古都的“精气神”;致力贯通融合,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更高能级的国家中心城市。

  建设西部经济强市始终是我们的不懈追求。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加强高质量项目谋划、招引、储备和实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强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4%,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西安是一座具有创新基因、创新资源、创新优势、创新潜力的城市。要始终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保持在5%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万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硬科技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建设成效显著,在推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作出西安贡献。

  西安自古以来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特质,进入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将西安推到了对外开放的前沿位置。要持续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营商环境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成效显著,构筑起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进出口总值突破6500亿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门户枢纽作用更加凸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

  西安自古就是生态环境优美之地,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市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备,秦岭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碳达峰碳中和积极推进,单位GDP能耗下降13%,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西安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世界性、唯一性。伸手一摸汉唐文化,两脚一踩秦砖汉瓦,是古都西安的生动写照。要深守护好历史文化遗存,更好传承延续中华文明和历史文脉,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城市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显著增强,让西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展示窗口。

  解决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今后五年,是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期、攻坚期、突破期。要紧紧围绕“六个打造”,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依托西咸新区和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以高新区、长安大学城、航天基地为载体,打造秦创原科技创新示范带。以经开区、渭北新城、阎良区(航空基地)为载体,打造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统筹全市创新资源开放共享、高效协同,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

  争取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西安,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学、院所在西安设立区域性研发中心,建设100个新型研发机构。用好“揭榜挂帅”等机制,在“卡脖子”技术上勇闯创新“无人区”,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大企业引领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到50%。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双翻番”。创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科技型企业上市数量达到100家以上。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把企业打造成为真正强大的创新主体。

  持续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建设西安技术要素交易市场,高标准建成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水平。

  科学培养人才,发挥高校、院所、企业主力军作用,不断壮大高水平复合型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精准引进人才,积极搭建人才集聚平台,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形成天下英才聚西安、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局面。

  加快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19条重点产业链集群发展,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值过百亿元企业达到15家,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六大支柱产业均实现产值翻番,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围绕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国家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布局产业链,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机器人、大数据、卫星应用等五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类脑智能、深海深空、前沿新材料等一批未来产业。

  推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等六大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营业总收入超过6000亿元。推广陕鼓“服务型制造”、陕汽“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模式,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建设,争创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立足西安、走出西安,以点带线、以线织面,呈现完整文化脉络,构建全链条文旅产业生态,打造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加快形成“一核两廊八板块”发展格局,打造大雁塔、曲江、临潼等一批世界级文化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文旅产业多元融合,积极发展工业游、红色游、乡村游、研学游、康养游等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制造业,壮大创意、动漫、影视等文创产业。加快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城市,持续放大西安文化旅游价值效应。

  加快数字产业化,发展壮大云计算、区块链、地理信息等数字产业,加快西安数字经济产业园、国家地理信息产业出口服务基地、西咸新区国家级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运用数字技术对重点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支持企业建设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塑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生产要素从低端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提高政府监管效能,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深化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发挥国有企业支撑作用。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壁垒障碍,加快壮大民营经济。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加快机场三期建设,织密覆盖全球的航空网,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米”字形高铁网、高速公路网建设,提高新亚欧桥陆路通道的通达性。推动空港、陆港提质扩能,促进港产、港贸、港城联动发展,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做优对外开放平台,提升航空、铁路口岸功能,扩大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等国际影响力,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打造“一带一路”重要产业基地。高质量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更多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加快对外贸易提质增量,实现结构优化、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层次提升。

  全力抓项目扩投资促消费,实现投资和消费协同提升。突出“两新一重”,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把好企业大项目招到西安、落在西安。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高标准编制实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设丝路科学城、丝路软件城等若干高能级产业片区和高品质城市片区,提升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空间发展战略,向南控好生态红线,向北跨出工业强市的一大步,向西融出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向东拓出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新空间,中心城区彰显千年古都的新优势。

  加快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大力支持西咸新区建设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建设现代化西安都市圈,加强与铜川、渭南、杨凌等融合发展。健全关中平原城市群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重点围绕设施联通、产业协同、生态保护等方面协同协作。推动建设西(安)洛(阳)郑(州)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注重保护城市特有的地域风貌、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加快城中村、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等改造,提升水电气暖、道路等基础设施水平,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应急管理、防灾避难、卫生防疫等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抗御重大灾害和快速恢复能力。规划建设一批城市客厅、绿廊绿道等高品质公共空间,让市民群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诗意栖居。

  加快5G、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强大智慧的“城市大脑”,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管全城、一屏观全域”。建立新一代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大力提升数据归集整合、综合利用水平,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完善“i西安”服务功能,打造数字政府。探索城市全场景智慧应用,让市民群众畅享智慧新生活。

  严格执行秦岭保护《条例》《规划》,让保护秦岭成为全社会共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推进秦岭生态环境整治到位、修复到位、保护到位。推进“数字秦岭”建设,提升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化水平,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8%,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推进渭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巩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综合治理,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严格落实垃圾分类制度,创建国家“无废城市”。

  传承延安精神、西迁精神等红色基因,持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坚持文物保护优先,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展示,加快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建设“博物馆之城”。

  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长安云”“长安乐”“长安书院”、西安大剧院等文化新地标,完善城乡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做大做强秦腔、西安影视、西安演艺、长安画派等特色文化品牌,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

  深化和扩大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对外合作交流,打造“一带一路”重要人文交流基地。持续放大“三会三节”品牌效应,策划承办更多高规格国际会议会展、体育赛事、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让西安成为世界读懂中华文化的窗口。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持续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多渠道增加居民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多样发展、职业教育优质创新发展,扩量提质高等教育,支持西安文理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城市大学。高水平建设“健康西安”,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成13所医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加快完善19条重点产业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壮大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不低于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迈出倍增计划第一步。

  全面实施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行动,高效率推进897个市级重点项目,年度投资额5000亿元以上。围绕新技术成果、重点产业链和政府专项债券等,谋划包装一批高质量项目。

  实施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投行思维招商、重点区域招商,引进一批含金量足、含绿量多、含新量高的大企业好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实际利用内资达到350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00亿美元以上。

  建成运行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和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推进先进阿秒激光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秦创原“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建设。

  推广“一院一所”模式和西工大成果转化3项改革,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支持力度,年内推进500项科技成果项目就地转化,秦创原总窗口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并注册公司超过200个。

  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成市级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40个。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700家。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设立100亿元创新投资基金,新增12家上市公司。

  升级“西安英才计划”,扩大人才发展基金规模,建设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支持科研人员带成果、带技术、带团队创办领办企业,促进“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累计引进培育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及地方级领军人才1400名。

  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设资源规划“一张图”平台。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建立“留白留绿”机制,划定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和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制定“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和任务。

  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健全完善联席会议机制,在城乡规划、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治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促进一体化发展,加快地铁16号线条主干道路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主城区与渭北工业区道路连通,加快地铁10号线建设,推动渭河两岸产业互补、交通互联、深度融合。推进西安与富阎板块互联互通工程,启动西安至富阎及渭南轨道交通建设,实质性推进西渭融合。

  完善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优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大“国际美食之都”建设力度,提升钟楼—南门、小寨—大雁塔等商圈和大唐不夜城、易俗社等特色商业街区品质,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免税经济。开展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增强对人才、产业、技术、资金、资源的吸引力。

  坚持“房住不炒”,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需求。

  高标准编制开发区重点产业投资促进规划,加强市级统筹,形成错位发展格局。以去行政化为导向,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开发区职能配置,逐步精简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明晰开发区和行政区责权利清单,让开发区发展回归本源、轻装上阵。

  进一步创新管理运行机制,调整优化管委会工作机构,推行园区“公司制”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坚持“以绩效论英雄”,建立差异化考核激励机制,打造懂经济懂市场、会招商会服务的“野战部队”。

  加快推进机场三期、西安东站、地铁三期、鄠周眉高速、蓝田通用机场等重大工程,加快构建立体高效的综合交通路网体系。加密优化公交出行线路,实施智慧交通工程,推进地铁、公交、快速路和城市慢行系统协同衔接,优化提高交通出行效率。持续完善城市管网电网等配套。

  针对疫情暴露出来的城市建设短板,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着力解决基础配套、公共服务、人员管理等突出问题。尊重城市历史风貌,有序推进城墙内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及城墙外围建筑风格规范提升,加快三学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加强古迹遗址、名镇名村等城市文脉保护,让文化融入城市肌理。

  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整合优化网格资源,加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建设,健全奖励保障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社区、单元楼栋下移,提升平急结合基层治理能力。提高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加快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综合指挥中心,推动智慧社区、智慧学校、智慧医院、智慧交通等建设,让城市运行更智慧、更高效、更安全。

  完善重大疫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流调溯源、检测检验、医疗救治、隔离场所、物资保障体系,真正做到急时要求落在平时、平时备战急时需求。

  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提高早期发现和预警监测能力,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

  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深入实施西安港扩能优化行动,积极拓展多式联运,完善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功能,深化通关便利化改革。培育壮大航空枢纽保障业、临空先进制造业、临空高端服务业,打造临空产业集群,建好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加快建设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产业转移承接中心和综保区“五大中心”,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拓展国内市场,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全面深化西安、西咸新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开放。

  建好自贸区、综保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平台。发挥三星、美光等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支持陕汽、隆基、法士特等本土优势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贸易,建设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区。积极培育壮大中小外贸企业,帮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发展海外仓、外综服、保税维修、离岸贸易等外贸新业态。进出口总额达到4800亿元、增速10%以上。

  加大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力度,积极参与秦岭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完善综合监管平台功能,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机制。

  推进引汉济渭、引蓝济李等重点供水工程,加快调蓄水库建设进度,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加快城区雨污分流全覆盖,确保水生态环境安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