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文化

感悟陕西文化自信的底蕴

  这首诗出自一个甲子前的1958年、是文化巨匠郭沫若先生亲笔撰写手书,为位于黄河之滨的韩城司马迁祠所题碑文。对我们这些曾在韩城工作学习过的人来说,每每读起就不由地激动自豪、浮想联翩,默默地从内心为韩城而骄傲。

  自信是需要底气的,更是需要本钱的。自立自强、底蕴丰厚是自信的前提。回味、品味郭老这四十个字中的 “灵秀”、“人中龙”、“空前富”、“旷代雄”、“追尼父”、“千秋”等等,这些超美赞词出自世界级的文化大师之口,不能不让每个三秦儿女为之自豪!不仅是韩城,三秦大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浸润、孕育着底蕴丰厚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不妨坐上架“直升机”,架起摄像机,从空中鸟瞰、扫描、感悟、体悟这厚重博大、绵长又有温度、有力度的文化气息气象气场气韵。

  从黄河西岸的韩城出发,西行二百里就到了拥有“世界第八奇迹”兵马俑的临潼。骊山脚下从古至今,演绎了多少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剧。

  “飞机”继续西行来到西安。长安、长安,长治久安。长安自古帝王都,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从这里发端,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久远影响。

  再往西走,至今未挖掘的乾陵,令多少文人学士神往“窥探”。在乾陵的西邻,眉县的“张子祠”,张载所创立的“关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古代士子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南邻“太白积雪六月天”是关中八景之一。

  “飞机”在空中盘旋,秦岭映入眼帘。巍巍秦岭,贯穿甘、陕、豫三省,在中国版图上划出浓重一笔,形成了南北分界线,说她是“中国人的中央国家公园”丝毫不为过。秦岭被誉为“生物基因宝库”,是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生活的乐园。我不懂中医理论,但经常听熟识不熟识的中医专家讲:“秦地无闲草”。

  “飞机”越过秦岭,可以看见于右任先生题碑“送秦一椎,辞汉万户”的张良庙。这位被后世赞“只做大事,不做大官”的张良,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后,就“急流勇退”。

  定军山下的勉县武侯祠是为纪念诸葛亮所建,这是全国唯一一个由皇帝下诏书且划拨银两修建的祠庙,故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祠堂大门两侧挂有对联“未定中原,此魂何甘归故土;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定军。” 表达了诸葛亮的临终遗憾和忠心不渝。

  “飞机”掉头北上,飞跃“桥山”,俯瞰黄帝陵。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同志亲撰《祭黄帝陵文》,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御日寇,建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

  榆林市又被称为驼城,意为沙漠之城。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关之一”之称的镇北台,又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文化没有阻断的国家。辉煌5000年历史,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长达1077年。

  用今天的视角看,用一个普普通通民众简单的因果逻辑看,能在此建都,而且能绵延1077年,除了物产丰富、四季分明、交通方便外,我想文化底子、文化底蕴、文化基础、文化氛围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

  习总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因此,坚持文化自信,从内涵上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945年党的七大开幕,陈毅元帅当日高兴挥笔草就——“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一个“仗”、一个“瞩目”,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品味、回味、体味、咀嚼。

  不妨把历史的轮盘向后推七十年、八十年——“延安”是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出发点和总后方。当时,她代表着中国的明天,为千千万万有志青年所向往。一批又一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热血青年,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怀揣“去参加的队伍”、“为人类求解放”的志向,抱着“打断骨头连着筋,扒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的决心,历经千难万险、翻越万水千山,投奔延安。

  ——在延安,七大正式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第一次明确将集中制写进党章。所有这些,为我们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有诸多启示。

  ——在延安,在窑洞里写下了一篇篇宏文巨著,既指导了中国走向胜利,又给每个党员做人做事指明方向。他要求大家“为人民服务”,做一个“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里是《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的发源地。这歌声似嘹亮的号角号召全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御外敌。

  ——这里是《白毛女》、《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等经典剧目的诞生地。一个个耳熟能详、令人喜爱的艺术形象向愚昧、落后、封建挑战,至今还是北京、上海大剧院的复排重点。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陕西的文化事业更是气象万千、好戏连台。

  “大树西迁”表现了在上世纪50、60年代,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工厂企业响应祖国召唤,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规模西迁至内地,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人才和文化。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3万名北京知识青年到陕北下乡插队,给这块古老黄土地带来文明、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

  “手提上竹篮篮,又拿上铁铲铲。”它唱出了全民族获得解放,追求自由文明生活的心声,群众中曾流传“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谚语。

  昨天就是昨天,今天就是今天。改革开放30多年,陕西大文化的建设发展进入到一个“燃烧的岁月”。

  行文至此,自然想到了新时期成长并涌现的令三秦儿女感到自豪自信骄傲的“三大明星”——路遥、陈忠实、贾平凹。这是大家公认的文学巨匠,大师级人物。《平凡世界》、《白鹿原》、《秦腔》,茅盾文学奖设立只有几十年,陕西就领回三个,且各自得票处在同一届前列。我斗胆自问自答,这个数量、这个成就除北京上海之外,肯定处在前列。

  高加林、孙少安、孙少平、巧珍、润叶、白嘉轩、禾禾、灰灰等一个个艺术形象栩栩如生。从精神层面上看,他(她)的价值追求与人类跨越前行道路上障碍而进行的每一次创造相通,同人类追求更幸福美好生活的每一次努力与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同步。

  笔者赞同这样一个评论观点:“高加林是理所当然的当代英雄,他之所以受到城乡广大青年读者的普遍欢迎是必然的,因为他的要求代表着历史的方向,代表着未来,他是后来中国社会、农村社会所进行的巨大历史变革的一只报春的燕子。”

  陕西是中华文化的重镇。有底蕴、有基础,有可能走在“坚持文化自信”各项事业的前列。我们要创新性传承、创造性发展,争当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三是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沿陆上丝绸之路,把经典文化、经典艺术形象推出去。让中东、中亚、欧洲人从“高加林、白嘉轩、梁秋燕”这些艺术形象身上了解陕西、认识陕西。这也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强我们文化软实力的题中应有之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