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文化  文化

勿忘历史丨12—12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

  西安事变的爆发,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张学良将军在抗争时期主张的“安内攘外”政策,因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相左而直接导致了西安事件的爆发。

  关于西安事变,张学良在西安时对部下表示,好像灯泡,暂时把它关一下或给擦一擦为了让它更亮。这样做,蒋介石就更亮了。但这并不说明张学良对蒋介石的才能不够认可,相反他曾表示:他父亲虽有雄才,但大略不如蒋公。而且,对于自己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的原因,他解释因为已经把泥菩萨(蒋介石)扳倒,只好再把他扶起来,所以,张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正如其所说,跟蒋先生两个没有别的冲突,就是冲突两句话,就是他要“安内攘外”,而蒋介石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是一个不愿意受操纵的人,他自诩为倔强的一个人,他有自己的主意和见解,认为事情当做就做,张学良表示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面,也没有想过与自己地位、利益有关的东西,因为自己大权在握,富贵在手,什么都不要,所以蒋先生也能原谅他。自己牺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不要内战了,张学良表示自己二十一岁就作战了,他恨透了内战。

  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第二天清晨进行兵谏的命令。

  12月12日晨5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蒋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十七路军还扣留了在西安的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军政要,邵元冲等人遇难。西安事变爆发。

  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犯。开放民众。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自由。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南京中央于当晚十一点半,召开中常会及中央会议联席会议,决议夺张学良本兼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十二月十二日晚间,宋美龄、端纳、孔祥熙共商,当晚乘夜车前往南京。

  行压迫。随即展开轰炸西安近邻城市,并逐渐转向西安。张学良乃允许拘扣的蒋鼎文先返回洛阳,请方面暂停军事行动,避免冲突升级。

  12月17日,斯大林指示,考虑到蒋介石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抗日力量的重要,希望放蒋。经过内部争辩后,决定服从斯大林的指示,

  12月24日,蒋中正接受六项协议。即:改组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具体的救国办法。

  12月25日下午,蒋中正乘飞机离开西安,张学良亲自陪同。当日抵洛阳。离开西安前,张学良留下手令,把东北军交给杨虎城指挥。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它是中国社会矛盾变化的转折点,中日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提前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是中国由内战到抗战的转折点,是中国由到统一的转折点,是中国社会由到逐步的转折点。由这一系列转折,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同时,中国党获得了合法生存与喘息休整、壮大的机会,为中国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力量开辟了发展壮大的前景,确立了中国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地位和核心地位。

  西安事变刚结束,就在中央局会议上说:“我们在西安事变中实际地取得了领导地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