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西安魅力  美食

西安回民街不只是一条街它是回民街区多条街道的统称

  西安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虽然回族人口数量不算多,却也是本地第一大少数民族。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西安有少数民族49个,共8.53万人,其中,回族人口最多,有64216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28%。莲湖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约有3.5万多人,其中回族占3.2万人。

  因为著名的美食文化街区——回民街,让很多人误以为西安回民人口很多,就连安安这样的本地人之前也有这样的错觉。

  在这里小科普一下,西安回民街不只是一条街,它是回民街区多条街道的统称。由北广济街、北院门、西羊市、大皮院、化觉巷、洒金桥等数条街道组成。这里清真饭馆与摊点密密麻麻连成一片,老西安把这一带叫做「坊上」。目前这里有6万多回族穆斯林群众聚居,街区内众多街道都充满了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清真美食街、民族购物中心和清真寺、回民生活区「相映成趣」,是全国闻名的西安旅游必打卡之地。但这里其实并不只有美食,还有高家大院、年羹尧故居、鼓楼、都城隍庙等古建筑遗址;也有都城隍庙庙会、西仓集市这样的风土民俗活动,可被挖掘的旅游文化资源很多。回到正题,为什么这里会形成回族的聚居区,其实与丝绸之路有着深刻的渊源。

  西安回族的来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8世纪。唐朝廷与波斯(今伊朗)、大食(古阿拉伯帝国,今阿拉伯)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阿拉伯、波斯、中亚等地的商人、外交人员、宗教人士等在「丝绸之路」上交往日趋频繁。此后便有大批穆斯林到长安,云集于「长安」的东西两市。这些入居长安的穆斯林是西安回族的先民。

  关于回民来源,目前最接近历史原貌的是马士年先生提出的「四来源说」:(1)波斯、大食穆斯林商人、贡使和少数伊斯兰教的传教者,其中绝大多数是商人。这些到长安的穆斯林久居长安,从事商业活动,史书称其为「胡商」、「蕃商」、「贾胡」。据《资治通鉴》载,到唐贞元三年(公元787年),胡商在长安聚积资财,放债取利,置田买地,娶妻生子,安居不归者达4000余人。(2)从大食国逃至长安一带的伊斯兰教什叶派穆斯林。公元7世纪80年代,阿拉伯帝国内部反抗伍麦叶王朝的武装斗争失败后,一批反抗的什叶派穆斯林东迁到中国北方,一些人流落到长安定居下来,学会当地语言,成为从事中外商贸生意的「牙客」(即经纪人)。长安是「牙客」主要聚居地之一。现在西安有许多回族经营着马、牛、羊、干果等生意,习惯称他们为「马牙家」「牛牙家」。(3)为助唐平安史之乱后留居长安地区的回纥官兵。唐天宝十四年至广德元年(公元755~763年),唐王朝曾借助回纥等国兵力,收复长安和洛阳两京,平定安史之乱。唐政府允许这些官兵中的部分人留住长安和关中其他地方,并允许他们同唐女子通婚,并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其修建清真寺一座。但此寺虽有记载但无迹可寻。(4)中亚「九姓胡人」。九姓胡指隋唐时的中亚锡尔、阿姆两河流域间的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王国,九姓胡人来长安经商久居,各以其国名为姓。公元8世纪,九姓胡各国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后,改信伊斯兰教。留居在长安的穆斯林,经过唐、五代的繁衍生息,为西安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唐朝兼收并蓄的开放外交和移民政策,为回族先民在汉文化主流城市得以实现族群认同,并且维持民族特色绵延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据现有资料显示,西安回坊的雏形大致形成于两宋时期。也有学者考证,西安回坊雏形空间的形成与唐末昭宗迁都洛阳有较大关联。史上,长安自唐昭宗迁都洛阳,遂为丘墟。随后,佑节度使韩建在原长安皇城的基础上进行缩建,改建了一座四面城墙高筑、与原长安城相比范围大大缩小的城池。直至北宋建立,迁都后凋零荒芜的皇城内逐渐有居民入住,居住环境得以恢复。西安早期回族也于此前后不断迁入皇城,并聚集于北城墙以南范围居住生活。这为回坊的形成创造了历史空间条件。

  宋始,随着区域经济文化的恢复,沿河西走廊东传的伊斯兰教和经商的穆斯林与世居西安的蕃坊后代逐渐融合,大致在北宋晚期至金朝初年西安回族雏形初现,其聚居在新城西北隅,与今回坊范围相似,附近的秦川驿为胡商往来的物流和人流提供了保障,北市为商贸活动提供便利,对于以商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穆斯林具有很强的吸引。

  元代,中亚、西亚的穆斯林随蒙古军又不断来到中国,在关中建立屯田区。长安也有许多蒙古穆斯林驻军,其中赛典赤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时,带来不少穆斯林官员士兵,使西安回族又融入了不少新成员。此后,经过明清两代的大发展和西域回回以及河西与江南回民的迁入,至清代同治中期,关中地区回村遍布,素有「汉七回三」之说。而西安地区所属的长安、咸宁及周至、户县、临潼、高陵等县又都是回族人口较密集的地方。

  明初统治者采取宽容政策、高额贸易利益,从洪武中期到万历初年形成了西域回回归附中原的,使得许多回民来到陕西。清中期以前西安回族持续增长,坊内人口稠密,省城西安回民不下数千家。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西安城内回族世居西北区,有13坊,不下数千家,约3万人。与此同时,以农为主、农商结合的回族经济在陕西也得到长足发展与增长。

  此时,宋元时期西安回坊形成的北市、马市、羊市等分工更加细致,出现了制革、皮毛、屠宰和清真食品加工等市场,大皮院和小皮院是皮具生意集中地,西羊市以牲畜为主,餐饮业迅速发展。回族人口迅速的增长,使他们对日常生活物品的需求增加,西安回坊的经济与城市社会经济融为一体。以清真寺为核心的「寺坊」形态日益鲜明,形成了 「七寺十三坊,八寺在东仓」。

  此外,回坊内部并不是只有回族与伊斯兰教,也有不少汉族居住和其他宗教景观。从清代西安府城图中可见,回坊内有佛教西五台,道教都城隍庙、关帝庙、真武庙等宗教建筑,定期举办的庙会可以方便回族群众进行商品贸易,也说明西安城内各族混居,包容开放的文明形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